王辰戎+谷麗璐
摘要:逮捕社會危險性是刑事訴訟法修改中一項較為重要的內(nèi)容,也是對逮捕條件的進一步細化,同時也是刑事訴訟法中保障人權、落實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以及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的重要表現(xiàn)。為了能夠更好地對逮捕中社會危險性問題進行掌握,本文也對其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逮捕 社會危險性 問題
中圖分類號:D9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5-0048-02
在新刑事訴訟法實施之后,我國逮捕羈押率相比較于之前也有著明顯的下降趨勢,這也明顯地表示出逮捕審查新理念已經(jīng)準確地注入司法實務當中,逮捕保障人權的價值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基本上實現(xiàn)了立法修訂的目的。在司法實踐過程中,社會危險性也逐漸成為檢察人員在審查逮捕過程中所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為了能夠更好地對逮捕中的社會危險性問題進行分析,本文也對其進行了以下相關概述。
一、社會危險性相關概述
社會危險性這一概念是刑事訴訟中較為重要的一個概念,但是對于這一概念的定義目前還沒有一個較為準確的定義,學界上也大多是從刑法學上對其危險性來進行研究,并且將其推到刑事訴訟法當中。在對社會危險性進行定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將其作為適用逮捕的法定依據(jù),有證據(jù)證明的犯罪嫌疑人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或者是其他妨礙刑事訴訟正常進行的行為的可能性。社會危險性在對其內(nèi)涵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其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其一是犯罪嫌疑人實施危害社會、他人行為的可能性;其二是犯罪嫌疑人消極不履行刑事訴訟義務的可能性;其三則是犯罪嫌疑人積極不履行刑事訴訟義務的可能性。而其具體的內(nèi)容則主要表現(xiàn)在人的罪行危險性以及人身危險性這兩個方面,其中罪行危險性主要指的是犯罪嫌疑人涉嫌相應的犯罪事實,已經(jīng)有相關證據(jù)證明,同時該犯罪事實本身就能說明該犯罪嫌疑人有可能會對社會帶來一定的危險性;而人身危險性則主要是以行為人的犯罪傾向性人格作為基礎,主要表現(xiàn)為可能再一次犯罪的危險性以及可能妨礙刑事訴訟的危險性,具體還是要以犯罪嫌疑人行為表現(xiàn)來進行具體的判斷。[1]總的來說,社會危險性本身就是逮捕必要性條件審查工作基礎,在逮捕三個要件當中,證據(jù)條件要求會達到較高的標準,所以說,逮捕條件在審查過程中,逮捕中的適用條件中所存在的刑罰條件、證據(jù)條件大都比較強硬,沒有較高的彈性,而在這一過程中,考察危險性這一條件就成為逮捕的關鍵,這也是審查逮捕過程中較為難以把握的一個地方,對于整個逮捕活動有著直接性的作用。
二、逮捕中社會危險性認定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一)觀念存在問題
盡管在社會不斷發(fā)展過程中,我國對于新刑事訴訟法逮捕條件中所存在的一些社會危險性進行了細化處理,但是,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還是會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就表現(xiàn)在觀念這一方面。在傳統(tǒng)“重打擊、輕保護”這一觀念下,在進行審查逮捕工作的時候,相關人員還是會存在“構罪即捕”這一思想觀念,特別是在對一般逮捕條件進行審查的過程中,很多工作人員都會出于保障刑事訴訟工作的順利開展而進行考慮,所以就會將涉嫌構成犯罪的嫌疑人認為存在一定的社會危險性,以此來對其進行逮捕。在社會治安管理過程中,“構罪即捕”這一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wěn)定社會治安的作用,可是其不怎么符合逮捕強制措施擬定的初衷,同時和新刑事訴訟法中所存在的“尊重以及保障人權”這一觀念也是相違背的。
(二)沒有準確地認識社會危險性
在新刑事訴訟法當中,對于一般逮捕條件中所存在的社會危險性條件也進行了五項細化,而之所以會這樣其主要還是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逮捕條件。可是,在新規(guī)定當中,我們依然還是能夠發(fā)現(xiàn)其中還是采用了一些不確定的詞匯,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對司法實踐可操作性造成了影響。[2]雖然說在《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試行)》當中,其對于一般逮捕條件下的社會危險性中所存在的“企圖”“可能”等情形也進行了一定的規(guī)定,要求要具備一定的證據(jù)以及跡象表明,可是對于其表明程度等方面還是沒有明確,這也就會致使逮捕工作人員很難準確地對社會危險性中的“可能”等現(xiàn)象有一個較為具體的了解和掌握,最終也就不利于逮捕工作的開展。
(三)社會危險性相關機制不夠健全
也正是因為受到了“構罪即捕”這一觀念的影響,再加上沒有對社會危險性有一個較為準確的認識,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很多工作人員都會過分注重收集證實犯罪的證據(jù),但是,對于證明犯罪嫌疑人是否真正符合逮捕條件中的社會危險性證據(jù)收集卻會經(jīng)常性地忽視,最終也就會致使呈現(xiàn)在檢察人員面前相關證據(jù)材料存在不完整等現(xiàn)象。此外,社會危險性在程序以及制度等方面還不夠完善,這也就致使工作人員很難對逮捕條件社會危險性進行準確的判斷以及掌握,從而也會對這項工作造成影響。
三、逮捕中社會危險性認定的完善措施
(一)轉變“構罪即捕”這一思想觀念
在社會不斷發(fā)展過程中,在新的刑事訴訟法當中也明確地將“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點寫入到了其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司法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對之前的執(zhí)法思想觀念進行轉變,采用新的執(zhí)法理念來開展工作。為了更好地貫徹這一理念的實施,檢察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一定要增強自身程序意識、證據(jù)意識以及效率意識,在打擊犯罪這一過程中,還需要將保障人權這一點貫徹到整個刑事訴訟當中,在對逮捕案件進行審查的過程中,一定要將之前所存在的“構罪即捕”這一思想觀念進行轉變,將新的刑事訴訟法貫徹落實,真正做到“注重準確判斷以及把握逮捕條件中的社會危險性,而對于一些具有一定政府證明或者是跡象表明不存在一般逮捕條件中的五種社會危險性情形犯罪嫌疑人,不能對其作出給予批準逮捕的決定”。
(二)對社會危險性加強認識和理解
社會危險性本身就是對還沒有出現(xiàn)的情況進行預判,所以,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就很容易對社會危險性這一方面產(chǎn)生一定的分歧,而針對這一現(xiàn)象,就一定要盡可能減少分歧,對社會危險性進行統(tǒng)一性的認識和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司法人員掌握社會危險性。針對這一點,檢察機關中所存在的偵查監(jiān)督部門可以通過加強組織學習培訓來統(tǒng)一對社會危險性的認識和理解,上級檢察機關則需要加強對下級檢察機關的指導,并且針對實際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作出相應的指導,這樣就能真正從上到下實現(xiàn)對社會危險性問題的統(tǒng)一認識。
(三)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社會危險性證明說理機制
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對于社會危險性不存在較為統(tǒng)一和規(guī)范的證明標準,司法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也就
會很難對其進行正確的掌握以及準確的判斷。為此,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還需要積極對社會危險證明說理機制進行完善和健全。[3]針對這一點,檢察機關可以積極引導偵查機關不僅要對證明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實證據(jù)進行收集,還需要加強對收集犯罪嫌疑人具有社會危險性的相關證據(jù)進行收集,同時要求偵查機關在呈請逮捕案件的過程中,一定要提供相應的證明材料,并且對其進行嚴格的把關,以此來及時準確地掌握逮捕社會危險性具體情況,這樣也能在很大限度上確保逮捕中社會危險性認定的合理性和準確性,從而就能避免逮捕問題的發(fā)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逮捕過程中,社會危險性問題屬于逮捕必要條件之一,由此可見,社會危險性問題在逮捕過程中有著顯著的作用。本文主要對逮捕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同時也對逮捕中社會危險性認定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分析,以期能夠為執(zhí)法人員作出一點貢獻。
參考文獻:
[1]金晶.逮捕條件中的社會危險性研究[J].法制與經(jīng)濟旬刊, 2013,12(12):201-202.
[2]佘景妮.逮捕條件中的社會危險性問題分析[J].法制與社會, 2013,11(24):110-111.
[3]張寧.審查逮捕條件中“社會危險性”的運用狀況及問題分析[J].法制與社會, 2014,23(18):102-103.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