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法幣改革前后中日間的博弈與較量

      2017-08-10 19:06:21聶慶艷賀俊杰
      日本問題研究 2017年3期

      聶慶艷+賀俊杰

      摘要: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著力推進貨幣改革,維護國家貨幣主權(quán)。然而,這一改革卻受到日本的阻撓。為擺脫經(jīng)濟危機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日本加緊對中國東北金融侵略,不斷破壞中國貨幣主權(quán)。因美國收購白銀所引發(fā)的白銀風潮,給中國社會經(jīng)濟帶來嚴重沖擊。為應(yīng)對危機,國民政府決定實施法幣改革。出于策略方面的考慮,改革方案出臺前對日嚴格保密。法幣改革實施后,日本社會各界對此表示憤慨,認為此舉是中國“抗日”的體現(xiàn),于是,采用外交威脅、經(jīng)濟破壞、政治干涉等多種手段予以阻撓和破壞。對此,國民政府一方面堅持原則,堅定推進改革,一方面見招拆招,審慎應(yīng)對。法幣改革前后,中日間的博弈與較量,其實質(zhì)是中國國家貨幣主權(quán)的維護與日本所謂“宗主權(quán)”之間的爭斗。日本低估了國民黨金融治理能力,錯判了世界貨幣發(fā)展的趨勢,最終在這場“貨幣戰(zhàn)”中落敗。

      關(guān)鍵詞:國家貨幣主權(quán);法幣改革;中日博弈;金融治理

      中圖分類號:F1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458(2017)03-0036-08

      DOI:10.14156/j.cnki.rbwtyj.2017.03.005

      國家貨幣主權(quán)是國家主權(quán)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對內(nèi)對外兩個向度,對內(nèi)包括確立貨幣名稱、建立符合國情的幣制、制定相關(guān)的法律法規(guī)、確立貨幣管理機構(gòu)等職能;對外包括建立外匯行市、自主解決貨幣糾紛,維系國際貨幣秩序等職能[1]202。國家貨幣主權(quán)具有排他性,不容他國干涉與反對。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努力推進國家貨幣主權(quán)建設(shè)。其中,1935年實施的法幣改革,就是其強化國家貨幣主權(quán)的重大舉措。然而,國民政府的這一努力卻受到了日本的嚴重挑釁與破壞。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前,中日之間圍繞法幣改革的互動,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guān)注,形成了較多具有參考價值的知識積累①。然而,檢視現(xiàn)有成果,該領(lǐng)域進一步研究尚有較大空間。故而,筆者嘗試以國家貨幣主權(quán)為視角,著力探討法幣改革前后中日之間的博弈與較量,以期深化抗戰(zhàn)前中日關(guān)系的研究。

      一、國民政府貨幣主權(quán)建設(shè)與

      日本對中國的貨幣侵略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幣制極為雜亂。貨幣制度的混亂與落后,嚴重影響了商品在市場上的流通,也為外貨在中國的傾銷提供了可乘之機,對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形成了制約。為鞏固統(tǒng)治,維護國家貨幣主權(quán),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伊始,即著手整理貨幣金融制度。1928年6月召開了全國經(jīng)濟會議,就統(tǒng)一“各省參差之幣制”、整理“濫幣”,“以鞏固金融之根本”等議題展開了深入討論。隨后,國民政府又召開了全國財政會議,通過了改革幣制的方針,并確立了“推行紙幣集中主義”和“推行金匯兌本位” 兩項主要任務(wù)[2]61。為貫徹落實貨幣金融的方針政策,國民政府建立起中央銀行,并改組了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在國內(nèi)逐步建立起了“四行二局”的國家金融體系。1933年,國民政府實施廢“兩”改“元”,邁出了近代中國幣制改革的第一步。1934年由美國收購白銀所引發(fā)的危機,給中國金融財政、經(jīng)濟社會等帶來了嚴重沖擊。為應(yīng)對危機,國民政府最終決定實施醞釀已久的法幣改革。

      然而,中國強化國家貨幣主權(quán)的努力卻受到日本的阻撓與破壞。 近代以來,日本始終對中國懷有覬覦之心,多次發(fā)動或參與對華戰(zhàn)爭。1929年的世界經(jīng)濟危機爆發(fā)后,為擺脫經(jīng)濟危機帶來的困境,日本加緊了對中國東北的貨幣侵略。據(jù)相關(guān)史料記載,截至“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銀行包括總行與支行、辦事處共有66處[3]106。日本銀行發(fā)行的紙幣約占東北外幣流通額的90%以上[4]141142,遠遠超過了當時中國銀行錢莊的紙幣數(shù)量,嚴重擾亂了中國金融市場?!熬拧ひ话恕笔伦兒?,東北被日本占領(lǐng),淪為其殖民地,日本開始全面侵占東北地區(qū)的金融領(lǐng)域。1932年,日本在東北設(shè)立偽滿洲中央銀行,該行隨即兼并了東北其他銀行和錢莊,成為了偽滿洲國重要的金融樞紐,并被納入日元集團。日本利用偽滿中央銀行發(fā)行大量偽滿幣,為其控制東北金融奠定了基礎(chǔ)。

      除了侵蝕東北貨幣以外,日本還通過擠兌銀行、走私白銀,破壞中國其他地區(qū)的金融秩序。1934年美國頒布購銀方案后,不法商人瘋狂走私白銀,致使中國白銀以驚人速度外流,造成了銀根緊縮,加重了金融危機。在這一事件中,日本推波助瀾,扮演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據(jù)《日日新聞》報道,僅1935年1~9月,由上海向日本走私輸出的白銀約有144 155 000日元[2]150151。日本浪人在上海、天津大肆偷購白銀和銀元轉(zhuǎn)運出關(guān),再經(jīng)日本本土轉(zhuǎn)運到英國、美國銷售,1934—1935年間每月流出數(shù)皆有600萬元以上[5]274。

      日本的破壞行為嚴重擾亂了中國貨幣金融秩序,破壞了中國貨幣主權(quán)的統(tǒng)一,延滯了國民政府建構(gòu)國家貨幣主權(quán)的進程。日本不但破壞中國的貨幣主權(quán),而且不容許其他國家對中國進行金融援助,企圖侵略并獨霸中國。這在1934年4月間日本發(fā)表的“天羽聲明”中有著鮮明的體現(xiàn),該項聲明指出,日本在“涉及中國的國際事務(wù)中享有優(yōu)先權(quán)利的主張”,“反對其他國家以單獨或聯(lián)合行動向中國提供財政和技術(shù)援助”。這種援助“如果要有的話,應(yīng)當取之于日本”[6]251252。為反抗日本的貨幣侵略,國民政府積極展開外交,嘗試向英美靠攏,借助于聯(lián)合英美勢力,牽制日本,同時秘密策劃幣制改革。

      二、法幣改革的策劃實施與

      日本對法幣改革的認知

      法幣改革的直接動因來自于白銀風潮。1934年,美國通過《購銀法案》,大量購入白銀,引起國際銀價高漲。這給采用銀本位制的中國帶來巨大危害,白銀以驚人速度外流,國內(nèi)通貨緊縮,銀行信貸減少,“在上海幾乎是無論出多大利息也借不到錢”[6]244。與此同時,金融危機迅速向經(jīng)濟社會領(lǐng)域蔓延,物價下降,銷路跌落,工商企業(yè)紛紛倒閉。據(jù)統(tǒng)計,僅在上海一地,1933年全年倒閉工商業(yè)戶154家,1934年倒閉510家,1935年1~10月又倒閉1 065家,比1934年增加一倍多[7]106。為防止白銀繼續(xù)外流,1934年10月15日,國民政府宣布征收白銀出口稅和平衡稅,但這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白銀外流的問題,反而加重了白銀的走私。面對嚴峻的國內(nèi)金融形勢,國民政府開始策劃幣制改革方案。為防止日本人破壞以及避免國內(nèi)金融動蕩,法幣改革方案策劃過程中非常注重保密,“1935年夏天,國民黨首腦聚會廬山,原則決定改革方針。從這時起到正式實施是在極端保密情況下進行的”[8]278。1935年10月,國內(nèi)市場上謠言四起,傳說中國幣將貶值,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三行紙幣將停兌,金融市場出現(xiàn)恐慌。11月1日,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汪精衛(wèi)被刺,人心更加不安。2日,不少人向銀行提存貨要求兌現(xiàn),銀行面臨擠兌。為安定人心,避免金融市場發(fā)生動蕩,11月3日晚,國民政府財政部決定頒布《關(guān)于實施法幣布告》,規(guī)定自11月4日起開始施行法幣改革,放棄銀本位,實行“匯兌本位”制,收繳白銀,發(fā)行不兌換的紙幣[9]314315。

      然而,法幣改革卻受到日本的抵制與破壞。法幣改革的消息一傳出,日本各界深感震動,外務(wù)省、軍部、日商在華銀行、日本僑民等紛紛對中國幣制改革表示強烈憤慨。改革方案發(fā)布當天,日本駐華大使有吉明會見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對中國沒有與日本協(xié)商就實施幣制改革感到憤怒,要求中國“特別慎重考慮”[10]。日本外務(wù)省隨即發(fā)表聲明,認為中國實施法幣改革前應(yīng)與日本充分協(xié)商,對中國“貿(mào)然”實行改革“實甚遺憾”;認為改革會增加中國國民的負擔,使財政更加困難[11]228229。高橋藏相認為,中國的法幣改革是英國對華新經(jīng)濟政策的表現(xiàn),中國和英國的合作對日本是非常不利的;歐洲政局穩(wěn)定后,英國會向東洋擴展自身的實力,這對日本在遠東的地位構(gòu)成了威脅 [12]76。日本中央軍部認為“中國之幣制改革必將完全失敗,日本……不得不斷然排斥;”又謂“中國事先取得英國諒解……雙方必另有妥協(xié)……中國勢將隸屬英國資本之下”[9]227228;日本“實不能漠視”[13]86。日本陸相川島大將公開指責法幣改革“系抗日精神的表現(xiàn)”[13]。“駐滿大使”南次郎認為,“南京政府的這一措施,顯然拋棄了以往偽裝的親日態(tài)度,又回到了露骨的排日政策”[15]232。日商銀行團認為,“中國幣制改革前未同日本協(xié)商,事后再求日方諒解,日本銀行實無能為力協(xié)助”。同時,表示“銀之交易價格,固定為一先令二便士半,與海外銀價相差至四成,若無其他補償,則不能支持”,“如華方強制沒收日本銀行之現(xiàn)銀,則將以違反治外法權(quán)相對抗”[8]。日本部分經(jīng)濟學者認為,“中國貨幣改革至多不出一年,即歸失敗”[16]352。大部分日僑也采取不合作的態(tài)度,甚至有日本僑民勾結(jié)中國莠民猖獗走私白銀。

      總體來看,日本各界對中國法幣改革的認知大致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中國策劃法幣改革,日本情報部門事先未能查知,自認為是“外交上的一大失敗”,并因此惱羞成怒。其二,中國策劃幣制改革沒有跟日本磋商,反而跟英國“密謀”,這與其倡導(dǎo)的所謂“中日經(jīng)濟提攜”計劃嚴重背離,是中國不合作的表現(xiàn),是“抗日的表現(xiàn)”。其三,日本認為這項改革是中國和英國經(jīng)濟結(jié)合的表現(xiàn),日本擔心“中國勢將隸屬英國資本之下”,從而削弱其在東亞霸權(quán)的存在。其四,對中國法幣改革前景持悲觀態(tài)度,認為這項改革既沒有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同與支持,又沒有實施改革的人才與能力,改革肯定會以失敗告終。其五,從經(jīng)濟層面考慮,日本認為中國這項改革會損害日本的利益,“允照一先令二便士半之比率交付白銀,則將較諸時價值一先令十一便士,損失百分之四十”。

      日本社會各界對法幣改革的錯誤認知,源于其東亞地緣戰(zhàn)略。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崛起后,逐漸成為亞洲實力最強的國家,并很快加入了西方殖民擴張的行列,迅速成為東亞國際體系中的重要角色。20世紀初開始,日本企圖逐步實施獨霸中國和建立由其領(lǐng)導(dǎo)的東亞地區(qū)國際秩序。日本的崛起及其野心,打破了列強在中國的利益格局,日本與英、美等國的矛盾與摩擦日益增多。其中,與英國的關(guān)系尤為復(fù)雜。早在1902年,雙方基于共同的利益,建立了英日同盟,這一同盟關(guān)系一直持續(xù)到1921年。英日同盟一直都是日本對亞洲大陸進行擴張的國際支柱,即使在美國的壓力下,這一同盟宣告終止,雙方也仍然保持某種親密關(guān)系。例如,在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這件事上,英國依然采取了姑息甚至偏袒日本的立場。但是,隨著日本不斷擴大侵華戰(zhàn)爭,尤其是對英國在中國權(quán)益方面的侵犯,使英日兩國間的關(guān)系也發(fā)生了微妙變化。這些變化反映在法幣改革問題上,體現(xiàn)為英國對南京國民政府的支持與幫助。對此,日本保持高度警惕的姿態(tài),并對脫離銀本位、與英鎊匯率掛鉤的法幣改革,做出了強烈的反應(yīng)。日本擔心英國會趁此機會擴張在華勢力,從而危及自身獨霸中國的戰(zhàn)略利益。日本對中國法幣改革的認知,帶有強烈的地緣政治色彩。

      日本對中國法幣改革的認知還與其建立國際秩序的總體思想有關(guān)。從19 世紀 70 年代提出“大亞細亞主義”,到20 世紀 30 年代的“東亞聯(lián)盟論”,都是日本嘗試建立與西方分庭抗禮的國際新秩序的體現(xiàn)。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談到,日本認為“他必須為建立等級秩序而戰(zhàn)斗——當然,這是日本領(lǐng)導(dǎo)下的秩序……他應(yīng)該扶持落后的小兄弟——中國……首先把美國,然后把英國和蘇聯(lián)從世界那個地域排除出去”[17]20。在這一思想的支配下,日本自認為是中國的“宗主國”,與中國有著“特殊”關(guān)系。在日本看來,中國秘密策劃幣制改革,是中國對其倡導(dǎo)的國際新體系不認同的體現(xiàn),是“抗日”的體現(xiàn)。因此,日本認為有必要以多種方式來“徹底阻止”這項改革。

      三、法幣改革初期中日間的

      較量與博弈

      日本實施了多種伎倆,力圖阻撓法幣改革的進程。國民政府在堅決推行法幣改革的同時,靈活地運用多種方法,與之周旋、博弈,最大限度維護國家貨幣主權(quán)。

      (一)日方的外交詰責與中方的積極溝通

      南京國民政府在發(fā)布幣制改革命令前后,嘗試通過多種渠道向日本進行解釋說明,希望能夠獲得日本的諒解與支持。日本對中國實施幣制改革耿耿于懷,多方詰責。幣制改革令頒布前,財政委員會委員吳鼎昌、陳光甫受財政部委托,把中國幣制改革的意愿轉(zhuǎn)述給了日本高橋財政大臣、橫濱正金銀行兒玉總經(jīng)理。1935年11月2日,受財政部長孔祥熙委托,中國銀行行長張嘉璈拜訪了駐華大使有吉明,希望得到日本銀行的贊助,但遭到了反對。11月4日,在法幣政策頒布當天,財政部長孔祥熙與英國經(jīng)濟學家李滋羅斯一同前往會晤日本駐華大使有吉明,就中國實施法幣改革的相關(guān)事宜作出了解釋,希望日本能夠諒解并支持。有吉明對中國幣制改革之前未與日充分協(xié)商、中國向英國借款之事,表示強烈不滿,對中國“提出警告”[18]338,并威脅中國“要慎重考慮”。同日,中國銀行張嘉璈副總經(jīng)理拜訪上海橫濱正金銀行經(jīng)理矢吹,向其解釋法幣改革的原因,并請其轉(zhuǎn)交孔祥熙致日本大藏大臣高橋及橫濱正金銀行總經(jīng)理兒玉的電報。為安撫日本不滿的情緒,11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蔣介石又親自出馬,召見日本駐華大使有吉明,向他進一步解釋:“關(guān)于法幣改革,雖然聽取了李滋羅斯等英國方面的意見,但同時也由蔣作賓征求過高橋大藏大臣的意見……至于法幣實施日期,并沒有因為與英國關(guān)系密切,而在通知日本之前就通知了英國”,他希望日本能諒解,“給予援助”,“如果不與日本提攜,必將毫無效果”[19]25。 在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努力下,加上英國方面否認借款之事,日本方面確實也沒有借款證據(jù),只好作罷。但中國實施幣制改革,打破了日本操縱、控制中國貨幣金融的企圖,日本不甘心就此放棄,仍舊千方百計采取措施,阻撓與破壞法幣改革。

      (二)日商在華銀行拒交白銀、抵制改革,國民政府予以經(jīng)濟補償、實施利益誘導(dǎo)

      因外商銀行享有法外治權(quán),在法幣改革推行的當天,駐華大使有吉明就電告若杉參事官,認為日本在華銀行可以利用治外法權(quán)拒絕兌換白銀;正金銀行總裁也分別電告上海、青島等各分行拒交白銀。日商銀行還大量收集法幣,向中央、中國、交通等國家銀行,換取外匯,意圖破壞法幣[20]80。為獲得外商銀行對法幣改革的認同與支持,國民政府給予了他們優(yōu)惠條件。中央銀行與外商銀行互開存款賬戶,中央銀行付給收到的存款年息六厘,外商銀行給予中央銀行存款的年利只有一厘,也就是說外商銀行享受五厘的存款年息優(yōu)惠。至1936年初,其他所有外商銀行一致同意這個優(yōu)惠條件,交出所存白銀,只有日商銀行拒交白銀,負隅頑抗。但是,由于日商銀行的存銀在外商銀行存銀中所占比例較低據(jù)1935年10月底,中央銀行調(diào)查上海中外銀行存銀情形統(tǒng)計,日本的正金、臺灣、朝鮮、住友、三井、三菱六家銀行合計存銀11 744 000元,還不到存銀總額4%,在外商銀行存銀中也只有29%。見劉振東.財政部實行新幣制后各種重要措施[J].時事月報,1936,14(1).,難以造成實質(zhì)性影響。加之,世界銀價起伏不定,抓住白銀不放已經(jīng)無利可圖。在這種情況下,1937年初,國民政府財政部與日商銀行達成協(xié)議,后者同意按照與其他外國銀行的相同條件移交上海地區(qū)的存銀,至于上海以外地區(qū)存銀問題,需要“在現(xiàn)狀許可的條件下移交”。之后,雙方就移交的具體問題繼續(xù)談判,最終,于3月份達成協(xié)議,日本移交在上海6家日商銀行存銀,共約892萬元[2]215。

      (三)為抗衡法幣,日本還在中國發(fā)行日鈔,國民政府嚴加抗議

      1936年初,日本政府指使在上海數(shù)家日商銀行聯(lián)合當?shù)剌^大商店,發(fā)行了10萬日幣,在上海吳淞、虹口一帶日商較集中區(qū)域進行流通。初發(fā)行十萬日幣,后又傳聞增至二百萬元[12]。上海日幣發(fā)行后,日本人商店之貨物一律改以日幣標價。同時,凡日商雇用之中國人,薪資一概發(fā)日幣,并迫使與日本人交易者,接受日幣。影響所及,由日人居住地區(qū)吳淞路一帶并流向中國各通商大埠之勢[21]。日本發(fā)行日鈔,除套取中國現(xiàn)銀外,更主要的是排擠法幣,破壞中國的幣制改革。對于日本在上海吳淞、虹口一帶發(fā)行日幣之行為,上海市第一特區(qū)市面聯(lián)合會、上海國貨工廠聯(lián)合會等團體,紛紛電請中央,請求對日提出嚴重抗議,以維護主權(quán)[22]351352。對此,國民政府行政院交由財政部辦理,財政部與外交部共同磋商對策,令中央銀行妥籌有效防止辦法[23],并通告各地商店、人民一致拒用日幣。上海輿論界亦提出強烈抗議。日本為避免惹起更大排斥日貨事件,1936年1月13日,駐滬總領(lǐng)事石射之發(fā)表談話,輕描淡寫地說是出于誤會,“日本在滬發(fā)行日鈔甚少”[24],此后日幣便逐漸消失于滬市。

      (四)日本走私白銀與國民政府緝私

      為破壞法幣改革的實施,日本在華北地區(qū)大規(guī)模走私白銀,形成了關(guān)東軍、日本私梟、偽冀東政府三位一體的走私狀態(tài)[25]165。據(jù)統(tǒng)計,“自1935年8月至1936年4月之間,中國關(guān)稅因此損失了2 500萬元以上,尤其在1936年4月一個月,就損失800萬元”,“假定每月?lián)p失以八百萬元計,則每年損失將達一萬萬元,合稅收全部幾達三分之一”[26]29。日本在華北地區(qū)大量走私白銀等物品,情形猖獗,危害巨大。1936年4月3日,財政部長孔祥熙召見津海關(guān)監(jiān)督林世則,聽取其對華北走私及緝私的詳細報告。隨后,孔祥熙向行政院長蔣介石匯報,并提交外交部要求查辦。12日,財政部長孔祥熙在上海召集關(guān)務(wù)署長鄭萊、總稅務(wù)司梅樂和、津秦兩關(guān)監(jiān)督林世則、奚定謨等舉行談話會,縝密商討緝私辦法[27]。隨著日本走私情形猖獗,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了嚴重抗議。15日,財政部長孔祥熙電令各省市政府要通力協(xié)助緝私。17日,天津海關(guān)召開會議,遵循財政部命令,冀省府津市府及路局一致表示極力協(xié)助執(zhí)行。23日,天津海關(guān)查獲了朝鮮人攜帶的大量現(xiàn)銀,約有銀塊90錠,現(xiàn)洋千余元[28]。事后查明,此次白銀走私系受日本指使。為加大緝私力度,打擊日本走私行為,財政部改訂獎勵緝私人員等辦法,辦法規(guī)定“給予眼線人原有四成的基礎(chǔ)上加一成,對舉報人獎款五成,對軍警緝獲或幫助執(zhí)行者獎款一成等”[29]。與此同時,孔祥熙還從私人層面與日本駐華武官就走私問題進行交涉據(jù)《孔祥熙傳》(香港現(xiàn)代出版公司印行1970年版)記載,孔祥熙獲知,日本駐華武官磯谷廉介和喜多誠一少將是走私的主要策劃者后,曾先后將他們請到家中和他們交談??渍f:“你們?nèi)毡救?,天天喊和我們同文同種,共存共榮,滿口興亞政策,但你們這種破壞我國關(guān)稅和搗亂中國金融的辦法,完全是損人利己的行為,如果中國倒霉了,你們?nèi)毡救诉€說什么共存共榮呢?”。

      (五)日本加速推進華北自治,國民政府堅決抗議

      華北是日本實施其大陸政策的重要區(qū)域。國民政府曾竭力設(shè)法把華北白銀南運,并分別給華北外商銀行頒發(fā)了存銀南運的護照,此舉遭到日本的阻擾。為竭力阻止法幣在華北的推行,日本采取了禁止白銀南運、策劃華北自主幣制等措施。日本認為“現(xiàn)銀集中上海,華北緊急將陷于死滅之故”[12]75,因此,白銀應(yīng)“就地保管”,禁止南運。為此,他們向冀察政務(wù)委員會委員長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宋哲元施加壓力,下令禁止白銀南運?!霸谌毡就评T之下,華北外商銀行存銀南運受到嚴重阻礙,津埠匯豐、麥加利、花旗、中法工商、德華、華比、華義等銀行,現(xiàn)存白銀共計四百七十二萬余元,本擬運往上海,掉換中國法幣,并領(lǐng)有財政部護照在案。惟天津海關(guān)不準放行,致迄今未能起運”[2]217。無奈之下,國民政府在平津、濟南、青島等地設(shè)立法幣管理委員會分會,管理現(xiàn)銀。通過不斷交涉,1936年5月,南京政府與華北的外商銀行達成協(xié)議,按另加5%溢價的優(yōu)待辦法,通過河北省銀行將白銀移交給中央銀行[19]26。

      為了消除法幣改革在華北地區(qū)的影響,1935年11月14 日,日本出臺了《華北金融緊急防止措置要項》,規(guī)定“嚴禁法幣在華北地區(qū)流通,在華北各省市設(shè)置金融顧問,各稅務(wù)機關(guān)停止向南京政府送款等”。與此同時,日本還利用南京國民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矛盾,拉攏宋哲元、閻錫山、韓復(fù)榘等地方勢力,力阻法幣改革在當?shù)赝菩校铀偻七M華北五省自治。1935年11月25日,日本在河北通縣成立了“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后改為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任命殷汝耕為委員長。該委員會明令在其區(qū)域內(nèi)一律不得接受法幣。1936年春,日本在天津成立“冀東銀行”,不斷發(fā)行冀東紙幣,干擾法幣在冀東地區(qū)的流通,破壞華北的金融秩序。

      為穩(wěn)定華北局勢,蔣介石和國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動。1935年11月20日,蔣介石公開反對日本“華北自治”的要求,并表示將“任命官員坐鎮(zhèn)北平,代表政府辦理一切”。為此,蔣介石勸說“閻錫山要慎重”[30]49,鼓勵宋哲元“仍以百折不撓的精神與其不卑不亢相周旋”[28]711,派人與韓復(fù)榘進行密切接觸,防止他們與日本私自達成協(xié)議。同時,蔣介石一方面安排駐日大使館與日方展開談判,另一方面部署部隊準備用武力討伐“自治”行為。日本冀東自治行為嚴重刺激了國民政府,國民政府把殷汝耕定為國賊,將其逮捕,并派何應(yīng)欽北上,擔任行政院駐北平辦事處長官,處理華北問題。

      四、國家貨幣主權(quán)視角下

      中日博弈分析

      法幣改革是國民政府強化貨幣主權(quán)建設(shè)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一個主權(quán)國家為維護本國利益實施的重大舉措,法幣改革具有毫無置疑的正當性。日本對法幣改革的阻撓與破壞,目的就是妄圖操縱、控制中國的貨幣金融體系,破壞中國的貨幣主權(quán)獨立,實現(xiàn)其對中國的金融侵略。因此,中日兩國之間圍繞法幣改革的博弈與較量,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關(guān)于國家貨幣主權(quán)與所謂“宗主權(quán)”之間的較量。

      從博弈論的視角來看,圍繞法幣改革,中日兩國初期的較量,是作為法幣改革實施者的南京國民政府與改革破壞者的日本進行的博弈過程。法幣改革前,在中國金融貨幣領(lǐng)域,國民政府、日本與英美三方大致維系了一個均勢局面,但這種均勢又極其脆弱。南京國民政府為維系自身統(tǒng)治、致力于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設(shè),需要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貨幣主權(quán),收回之前被包括日本在內(nèi)的列強侵占的權(quán)利;日本自認為對中國具有所謂“宗主權(quán)”,企圖進一步侵略中國,侵占中國的貨幣主權(quán);在對待中國貨幣主權(quán)方面,英美兩國本身具有矛盾,但在共同牽制日本方面又有著共同利益,寄望于主導(dǎo)國民政府的法幣改革,能夠抵抗日本擴張勢力。法幣改革的實施打破了這種脆弱的均勢。為獲得新的博弈均衡點,各方都在調(diào)整自己的策略。從日本方面來看,由于法幣改革醞釀過程對日本嚴格保密,使其獲取的法幣改革信息不完全,只能依據(jù)自身的主觀評價建構(gòu)一個認知框架。這使其對法幣改革作出了負面評價,并低估了國民政府的金融治理能力,錯判世界貨幣發(fā)展趨勢及法幣改革前景。隨后,日本采取了外交恫嚇、偷運白銀、發(fā)行偽幣等一系列手段,試圖竭力阻撓與破壞中國法幣改革的進程。南京國民政府在英美兩國有限度的支持下,針對日本的阻撓與破壞,沉靜應(yīng)對,見招拆招,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貨幣主權(quán),并最終在這場博弈中取得勝利。不甘心落敗的日本,加緊了推行“華北五省自治”的步伐,中日矛盾進一步加深,新一輪博弈隨即展開。

      南京國民政府推行法幣改革完全是一個主權(quán)國家的內(nèi)政行為,按照國際法,日本無權(quán)干涉,更無權(quán)阻撓和破壞。正如國民政府美籍財政顧問楊格所言,“這明明白白是中國的內(nèi)政,是中國主權(quán)范圍之內(nèi)的事”[5]276,面對日本的政治、經(jīng)濟、外交等多重壓力,國民政府有效地利用了有利的國際形勢,敏銳捕捉到了英美日等列強在遠東國際爭霸格局中的微妙變化,并依據(jù)形勢的演化制定了有效的外交策略,依靠英美(尤其是英國)抗衡日本,堅定地推行法幣改革,體現(xiàn)了維護國家利益的決心與意志。在對日交涉中,國民政府既堅持原則性,又做出適當?shù)淖尣?,從而有效地?yīng)對了日本的敵視與破壞,體現(xiàn)出其在復(fù)雜國內(nèi)外背景下掌控金融改革方向的能力。事實上,連日本都認為,“值此前未有的變革時期,(法幣改革,筆者注)卻能如此安定,實值得令人注意”[31]31,并自認為抵制國民政府的幣制改革是“無效地”。

      國民政府對日交涉中能夠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其實力的增強。金融治理方面,四行二局的設(shè)立,廢“兩”改“元”政策的實施,使其逐步建立起較強的金融控制體系,金融治理能力不斷提升。法幣改革是國民政府應(yīng)對白銀危機的措施之一,體現(xiàn)了幣制現(xiàn)代化的價值取向,順應(yīng)了世界幣制演化的歷史潮流,得到了國內(nèi)社會各階層的認同與接受。

      [參 考 文 獻]

      [1]張慶麟.論國家貨幣主權(quán)[C]//李龍.珞珈法學論壇(第3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3.

      [2]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第2輯1924-1949) [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吉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吉林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4]獻可.近百年來帝國主義在華銀行發(fā)行紙幣概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5]石毓符.中國貨幣金融史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6]阿瑟·恩·楊格.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國財政經(jīng)濟情況[M].陳澤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7]虞寶棠.國民政府與民國經(jīng)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8]洪葭管.中國金融通史(第4卷) [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

      [9]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財政經(jīng)濟)(四)[G].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10]稚言.中國實行新貨幣政策[J].國聞周報,1935 ,12(44).

      [11]駐日大使館報告日人對于中國改革幣制之態(tài)度[G]//卓遵宏.抗戰(zhàn)前十年貨幣史資料(一).臺北:國史館印行,1985.

      [12]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向行政院的報告[J].歷史檔案,1982(2).

      [13]鐘夢蘇.我國新貨幣政策與日本[J].日本評論,1936(2).

      [14]權(quán)時.日商在滬發(fā)行日鈔問題[J].銀行周報,1936,20(2).

      [15]南次郎駐滿大使關(guān)于促進華北分離工作對廣田外相的建議(1935年11月13日)[G]//華北事變資料選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16]駐日大使館代電.卓遵宏.中國近代幣制改革史[M].臺北:國史館印行,1986.

      [17]露絲·本尼迪克特.菊與刀[M].北塔,譯.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2015.

      [18]洪葭管.中央銀行史料1928.11-1949.5(上)[G].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19]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法幣、金圓券與黃金風潮[M].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

      [20]姚崧齡.陳光甫的一生[M].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

      [21]留滬日僑使用日本紙幣[J].銀行周報,1936,20(1).

      [22]日僑在滬發(fā)行紙幣——上海國貨工廠聯(lián)合會致孔部長代電[M]//卓遵宏.中國近代幣制改革史,臺北:國史館印行,1986.

      [23]滬日商流通日幣事 財外兩部磋商應(yīng)付——政院秘書處函復(fù)滬市商會[N].中央日報,1936-01-20(2).

      [24]日僑使用日幣流通漸廣[J].銀行周報,1936,20(2).

      [25]張連紅.整合與互動:民國時期中央與地方財政關(guān)系研究(1927-1937)[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6]日人操縱下之華北走私問題(1936年5月) [J].民國檔案,1987(4).

      [27]孔部長召在滬要員縝密商討緝私辦法[N].中央日報,1936-04-13(4).

      [28]津海關(guān)員努力緝私[N].中央日報,1936-05-29(2).

      [29]財部獎勵緝私人員[N].中央日報,1936-06-03(4).

      [30]日本防衛(wèi)廳防衛(wèi)研究所戰(zhàn)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zhàn)史(第一卷)第一分冊[G].田琪之,譯.北京:中華書局,1979.

      [31]姚會元.“法幣”及其在抗戰(zhàn)中的歷史作用[J].中國錢幣,1997(3).

      [責任編輯 孫 麗]

      Abstrac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f Nanjing made efforts to promote the currency reform and maintain the national monetary sovereignty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However, this reform was destroyed by Japan.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crisis, Japan hastened its financial aggression against southeastern China in 1930s and undermined Chinas monetary sovereignty. The silver wave, which has been caused by US, affected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In respons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decided to implement the reform of legal currency. For reasons of strategy security, the reform scheme was extremely confidential to Japan. All social circles of Japan were indignant with the reform of legal currency, and thought it as an “antiJapan” movement. Therefore, Japan blocked and destroyed the reform with diplomatic threats, economic damage and political interference. On the one h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s and promote reform as well as made the cautious response to it. In fact, the ChinaJapan game and contest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of legal currency wa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Chinas national monetary sovereignty and Japans socalled “suzerainty”. Japan underestimated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capacity of the Kuomintang, misjudged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world currency, and failed finally in the "currency war".

      Key words: national monetary sovereignty; legal currency reform; ChinaJapan game; financial governance

      苗栗县| 咸丰县| 宾阳县| 清苑县| 汝州市| 北流市| 比如县| 宾川县| 萨迦县| 施秉县| 皋兰县| 射阳县| 犍为县| 汨罗市| 远安县| 河源市| 错那县| 葫芦岛市| 临沂市| 得荣县| 榆中县| 桐梓县| 双牌县| 西吉县| 左贡县| 吉首市| 改则县| 巴东县| 青铜峡市| 武义县| 潼关县| 武宣县| 东莞市| 祥云县| 霞浦县| 商城县| 玛多县| 刚察县| 工布江达县| 长白| 页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