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國青年報》2017年4月24日報道,北京一位一年級小學生家長黃女士發(fā)現(xiàn),這兩天兒子每天放學都能帶回一包食品,有時候是牛肉干,有時候是糖果。兒子說這些都是幫同學寫作業(yè)掙來的。黃女士說:“這不是跟《人民的民義》里面的‘小皮球一樣嗎?‘小皮球讓同學抄作業(yè)一次可以掙5塊錢,我兒子幫了同學就可以掙來零食?!彼粗靶∑で颉痹趹蚶镎f的那些事,心驚肉跳,“孩子的世界里怎么這么快就出現(xiàn)了‘交易?”她擔憂道。一個小學生則抱怨,他給同學吃了一個星期的零食,沒換來一個中隊長?!靶∑で颉辈粌H存在于電視劇中,在真實的生活中也并不少見,只是程度不同,形式不一。如今的小學生被過早滋生的名利思想攪得心煩意亂。當不當班干部,就讓一些小學生糾結不已:不當班干部,容易被人看不起;欲當班干部,還得拿零食去巴結同學,讓他們投自己一票。特別是一些學校和老師,已經(jīng)習慣于向學生“批發(fā)”班干部;而一些家長為了給孩子“爭”班干部,不惜多給孩子零花錢,有的甚至親自出馬“請老師喝茶”。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孩子而言,父母、老師是最好的榜樣。當家長的精神世界缺乏光亮和色彩時,孩子難免會變得庸俗而乏味。老師的“濫權”行為,家長通過不健康渠道博取老師對孩子的特殊照顧,成人對歪風邪氣的消極評價以及網(wǎng)絡上負面、極端的信息,都時刻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健康。
預防小學生的“成人式腐敗”,家長和老師與其發(fā)號施令,不如身體力行,首先要從成人身上下功夫,通過多種渠道盡快補齊素質短板,而不是一味地抱怨與指責。家長和老師應以身作則,多與孩子溝通交流,排解疑問,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完善班干部制度,關系到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應注重人人平等和機會均等的原則,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的服務精神。畢竟,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不是爭名奪利的訓練營,更不是滋生“腐敗”的搖籃。“批發(fā)班干部”會讓學生心生“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之念,要么“官官相護”,互不干涉“內政”,要么互相擠壓,向老師打對方的“小報告”。從小處講,是教育責任的轉嫁;從大處講,教壞了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就學生而言,都是受教育的對象,大家都處在同一條平行線上,沒必要給他們派發(fā)那么多“官帽”和“權力”,讓他們“互相傷害”。
通過利益交換或者權力變現(xiàn)的方式來走捷徑、撈好處,是非觀的模糊、價值追求的錯位,讓工具理性戰(zhàn)勝價值理性,成為“小皮球”的精神坐標。
只要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就可以不擇手段去做,這樣早熟的“利己主義者”,值得我們每個人警醒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