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張婷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長沙 410200
摘 要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日益更新,以互聯(lián)網為載體的新媒體技術開始得到廣泛接受與應用,同時也為各大媒體的新聞報道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傳播方式。新媒體技術的傳播與以往傳統(tǒng)報道相比,在報道范圍、速度、手段等方面的優(yōu)勢更加凸顯。以2016年全國兩會新聞報道為例,研究2017年兩會報道中各媒體是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的內容傳播,并對新媒體傳播的創(chuàng)新優(yōu)勢以及它所存在的各類問題進行歸納梳理;在此基礎上就新媒體技術面對未來發(fā)展過程中的機遇和挑戰(zhàn)提出意見。
關鍵詞 新媒體;新聞報道;VR;360度全景相機;H5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3-0048-02
伴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逐步發(fā)展,人類對知識信息的溝通傳播已經不僅僅只依賴于傳統(tǒng)媒體。新的媒介技術攜手信息聚合的web1.0時代實現階段性跨越,走過信息全球化共享的Web2.0時代,狂歡在“滿足受眾體驗的”Web3.0時代,一種互動式傳播的新興媒體應運而生,賦予媒介新的技術要求。作為多種技術共同作用下的融合產物,新媒體技術集合了語言傳播、紙質傳播、互聯(lián)網傳播的整體優(yōu)勢,包括擁有的受眾群數量、新聞生產的內容與規(guī)模,以及傳播速度和范圍等都是傳統(tǒng)媒體技術而難以超越的。
從本質上講,技術設備的更新是推動媒體“傳播變革”的主要動力,對新聞報道方式的轉變起到決定性作用,各主流媒體認識到若想呈現出更加精品化的新聞,創(chuàng)新技術手段尤為關鍵,這種認識無疑為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和發(fā)展贏得新的機遇。
1 新媒體技術的傳播特點
1.1 內容注重以多元化取勝,化繁為簡
傳統(tǒng)媒體報道存在流程繁雜且滯后性的缺漏,互聯(lián)網時代利用數字技術將信息的體積進行壓縮達到最小化,并且在不影響其質量的同時轉換成“0”“1”的字符樣式進行儲存,其可操作性、利用率都大大提高;作為多媒體融合的綜合產物,它區(qū)別與那些筆墨文字,將圖文音頻等內容編輯成較為簡單的信息圖表樣式,有些精品會以視頻動畫或者虛擬場景的形式呈現,搭配富有層次性的音效讓受眾視聽體驗更強烈。
1.2 媒介融合趨于常態(tài),傳播載體不斷創(chuàng)新
許多媒體利用傳統(tǒng)紙媒自身的優(yōu)勢來獲取讀者的信任,初步贏得關注度,然后借助手機的普及化以此作為傳播的載體,既拓寬了信息的流通渠道,增加了受眾的閱讀量,又提升互動功能,除了新舊媒體的簡單相加,如人民日報推出門戶網站、公眾號、微博平臺等打造出專屬的網絡媒體平臺,從相加走向相融,媒體之間的介質壁壘逐漸被打破。
1.3 新聞報道的內容生產流程“去中心化”
新媒體技術傳播打破的不僅是媒體間的壁壘,也包括內容生產與消費者之間的隔膜,“去中心化”的思想不斷滲透到新聞機構與媒體受眾思想意識,我們看到各主流媒體紛紛放下身段去點亮微信、微博,由此激活了受眾的主體性地位。新聞話語權移交到受眾手中,互聯(lián)網新技術的發(fā)展徹底顛覆過去單純的盈利模式,代之以多元化的合作生產模式。
2 新聞報道中新媒體技術應用的瓶頸
2.1 新媒體技術有待提高
對于在新聞報道領域處在發(fā)展上升期的各類新媒體技術而言,雖然在報道和傳播方式等方面有著無限可能性和發(fā)展空間,但也面臨這一些發(fā)展瓶頸,譬如在技術方面,常常面臨著新聞報道中新媒體復雜的技術處理與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之間的矛盾,還有因技術的不成熟導致用戶體驗的漏洞。
2.2 對新聞信息背后事實造成威脅
像VR這類的新媒體技術如果運用不當,其本身的虛擬性就會對新聞的真實性造成一定的阻礙。用戶沉浸在虛擬世界帶來的新鮮極致的視聽體驗中,往往會忽視新聞事實的本真,一些帶有目的性、動機不純的策劃性新聞也會借助強大的新媒體技術肆意傳播,新聞報道的環(huán)境將受到侵蝕和污染。另外,傳統(tǒng)媒體在報道中要經過嚴格的采、寫、編、評等環(huán)節(jié),最后傳遞給受眾的新聞信息經過了層層把關,因此權威性和真實性。媒體之間爭先發(fā)布新聞,弱化對新聞真實性的把關環(huán)節(jié),造成嚴重的信息污染,影響受眾判斷。
2.3 對新聞報道的深度不足
新媒體技術運用于新聞報道,大大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例如手機直播這樣的手段讓受眾幾乎可以和現場記者同時獲取信息。然而在保確保時效性的同時也必然導致提供給受眾的信息顯得過于膚淺,VR全景方式呈現的新聞在用戶的視聽體驗取得極大突破,場景絢麗,報道的深度明顯不足。這就要求媒體在運用新媒體技術給受眾提供更具趣味性、時效性新聞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作為一只優(yōu)秀的新聞媒體隊伍所必須具備的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真相、做有價值、有深度的新聞的能力。
3 新聞報道中新媒體技術應用的優(yōu)化策略
3.1 發(fā)揮現有優(yōu)勢力量,打破技術瓶頸
首先,新聞工作者必須活用頭腦中的專業(yè)知識,在最短的時間內熟悉、掌握各類技術設備的有關操作,最重要的是學會合理和熟練地運用到實際報道當中。依據報道對象為何種題材、風格方便進一步確定最適合的報道方案,究竟采用實時直播或延時錄播、固定視角或全方位視角、文字傳播或多媒體傳播、個人報道或團隊報道等都需要記者充分了解該技術優(yōu)劣利弊。
其次,揚長而避短,不斷采納用戶反饋意見逐步解決各項漏洞,爭取第一時間搶占新技術制高點,充分發(fā)揮新媒體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優(yōu)勢,勇于打破技術瓶頸。
3.2 加快技術完善,提升受眾體驗
當前出現的機器人技術還無法廣泛應用于社會服務中,主要是由于它缺少靈活性和高智能特征,想讓技術更全方位的為用戶定制服務就必須實現“智能化”,它有賴于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不過在數據的采集、存儲、安全等方面目前還有待改進和完善。
另外在硬件方面也存在漏洞,首先對于普通用戶來說臺式機VR成本較高,市面上較普遍的VR眼鏡、VR頭盔在使用穿戴時比較笨重,不夠人性化。大部分用戶反映目前采用的VR技術似乎還存在瑕疵,無法精準地做到完全“在場”影響體驗效果,而且長時間配戴會出現眩暈頭痛等癥狀。
總之,要生產出極具現場感沉浸式新聞報道,虛擬現實就必須跨越技術壁壘提升自我效能。當然VR在電池續(xù)航時間、存儲空間有限等方面的問題也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得到改善。
3.3 避免“技術狂歡”,加強內容深度
對于新聞媒體來說,內容永遠是王道、是根本,技術僅僅起到助力作用。我們不提倡“娛樂至死”,我們同樣不贊成“技術狂歡”。
一則真正的新聞絕不是百分百還原場景就被拍手稱好的,越具體的表象只會更加局限受眾思維,而忽略新聞背后反映的現實問題。除了一般性的報道以外,新聞記者還從事原創(chuàng)寫作、深度調查以及思維判斷各項業(yè)務,他們通??梢砸越M團形式協(xié)同報道,他們可以剖析對方情感變化,他們心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都是機器和技術無法取代的。
在新技術面前,媒體和記者切不可妄自菲薄,既要明確技術和機器的強大作用,也絕不能像盲人摸象一樣忘記了自己作為內容創(chuàng)作主體所具有的情感優(yōu)勢。
3.4 嚴格內容把關,維護新聞真實性
技術放縱終將付出慘痛的代價,人人都是撰稿者只要有網絡存在的地方就有信息,屏幕截圖、小視頻、直播、文章推送都能“漂洋過?!?,這些信息難辨真假、魚龍混雜。
這種情況下,首先,媒體要清楚新聞的本質內涵是真實,在媒體運營過程中摒棄金錢觀念追求社會效益,做有責任心的媒體人。
其次,在報道過程中注重新聞生產環(huán)節(jié)的嚴格把關,從采、編、制、播每個環(huán)節(jié)相互督促監(jiān)督,共同去捍衛(wèi)新聞的真實性,利用新技術或在新技術平臺上大力開發(fā)高質量的新聞欄目、專題報道、深度報道等,追求更優(yōu)質、有內涵的新聞事實。
最后,對于網民來說提高網絡意識、約束自身行為也是保證新聞報道質量的關鍵。
4 結束語
智媒時代逐漸向人類走來,新聞傳媒業(yè)的發(fā)展需要人類知識的引導與領航,除意識形態(tài)領域外更新機器設備也十分重要,它們給新聞內容的傳播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傳統(tǒng)媒體記者對數據的搜集、整合、處理更加方便快捷,從策劃到采編生產、發(fā)布和反饋一系列操作都得益于新興技術的運用,為其奠定了更加全面、智能化的發(fā)展基礎。如今虛擬交互體驗、H5游戲娛樂等新技術應用火力全開,技術的變革模糊了電視、廣播、互聯(lián)網等不同媒介形態(tài)之間的界限,各種機器或智能物體都可能迎來智媒化,沉浸式、交互式、個性化等都成為智媒時代的顯著特點,內容與技術的結合必定對當前乃至于未來整個傳媒業(yè)帶來新一輪的變革。
參考文獻
[1]李洪波.主流媒體兩會報道新媒體化研究——以新華社為例[J].中國報業(yè),2016(7):45-47.
[2]遲明泉.從兩會的新聞報道看新媒體的蓬勃發(fā)展[J].科技傳播,2015(8):100-101.
[3]李文君.虛擬現實技術給新聞媒體業(yè)帶來的嘗試與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6,7(9):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