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湯斌《詩輯解》詩經(jīng)學思想初探

      2017-08-11 06:58曹自斌
      中州學刊 2017年7期
      關(guān)鍵詞:湯斌理學

      摘要:湯斌學術(shù)思想主要受孫奇逢理學思想影響,經(jīng)學論述也主要是闡發(fā)經(jīng)文中的義理,甚至對“漢學”的訓詁等治學方法深為抵制。他認為,沉溺于訓詁而不求義理,是有悖于圣人之道的。湯斌的《詩經(jīng)》學論述本于理學而論述詩文所闡釋的義理。這樣的《詩經(jīng)》學治學思想對清代中后期中原《詩經(jīng)》學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湯凖等人的治學思想正是受到了湯斌主于理學的治學方法的影響。

      關(guān)鍵詞:湯斌;《詩輯解》;詩經(jīng)學;理學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7)07-0128-06

      湯斌,字孔伯,號荊峴,又號潛庵,河南睢縣人。清順治九年進士,改庶吉士,授國史院檢討。清順治十二年,任陜西潼關(guān)道。后調(diào)江西嶺北道,清理滯獄八百余件。后乞病養(yǎng)歸,康熙五年,從孫奇逢門下,入弟子籍,與孫奇逢一同編纂《理學宗傳》??滴跏四?,舉博學宏詞一等,授翰林院侍講,不久授《明史》總裁官。累擢內(nèi)閣學士??滴醵辏谓涎矒?。期間令諸州縣立社學,講孝經(jīng)、小學,修泰伯祠及范仲淹祠、周順昌祠。禁止婦女游觀,燒毀淫詞小說,改革火葬。當時正遇上康熙帝為太子選師傅,有廷臣舉薦湯斌,昭其入京,為禮部尚書,兼詹事府事??滴醵昝髦椤⒂鄧汕霸箞髲蜏?,摘錄他的言論中有“愛民有心,救民無術(shù)”語,又加以誹謗,議奪官,終被康熙帝所詔留,改任工部尚書。不久便病逝于工部尚書任。湯斌一生剛正不阿,不攀附權(quán)貴,死后亦無多少財產(chǎn),幸有徐乾學贈銀,才得以殮棺。①雍正十一年,入賢良祠。乾隆元年,賜予謚號“文正”。道光三年,從祀孔子廟。湯斌一生所著頗多,有《洛學編》《朱子遺書》(門人收集)、《睢州志》以及《湯輯詩解》(抄本)。湯斌承陽明心學之余緒而兼宗程、朱理學,終成一代大儒,“中州理學,至文正集其大成?!睖蠹覍W有子湯溥、湯準以及曾孫湯恒泰,門人弟子有王廷燦、彭定求、沈佳、范景、姚爾申,交游有耿介、田蘭芳、張沐、李來章、施閏章、汪琬、竇克勤、冉覲祖等。湯斌以及以他為中心所形成的潛庵學派,在清代中州影響很大,尤其在傳承夏峰理學這個方面功不可沒?!肚迨犯濉贰肚迦鍖W案》有傳。

      一、湯斌學術(shù)思想概述

      對于湯斌整體的學術(shù)思想,徐世昌的剖析頗為中肯,曰:“潛庵為夏峰弟子,夏峰之學以陸、王為宗,潛庵承詩法而宗程、朱?!雹凇端膸焯嵋吩唬骸氨笤趪跖c陸隴其俱號醇儒。隴其之學,篤守程朱,其攻擊陸王不遺余力;斌之學,源出容城孫奇逢,其根柢在姚江而能持新安金溪之平,大旨主于刻勵實行以講求實用,無王學杳冥放蕩之弊?!雹?/p>

      1.主張身體力行,不尚講論,講求實用

      湯斌治學,主張身體力行,不贊同空談專辯同異,而最終歸結(jié)為實用,實學思想比較濃重。其曰:“學者讀書,不務(wù)身體力行,專為先儒辨同異,亦是玩物喪志。先儒之言,都是自己用工夫體認過來,無一句不是實話??傊?,源頭澄澈,隨時立教,不妨互異,正當反求諸身,識其所以同者,勿向話頭討分曉

      收稿日期:2017-03-27

      作者簡介:曹自斌,男,鄭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生(鄭州450001)。

      始得?!雹苌眢w力行,需心中有趣,有真學問,又有識得功夫,才能頓悟,才能上追堯舜之道。其曰:“心中有趣,幾得此樂,趣從不愧不怍而生,不愧不怍從戒慎恐懼而出,學者先有用力處,后有得力處?!雹荨跋热鍑L有言頓悟之非,不知悟未有不頓首者。但必學問真積力久,方有一旦豁然大悟者,是頓因于漸也。古人由悟而悔,由悔而悟,真實用功,一日憬然醒悟,渾身汗下,透出本來面目,從前誤亦有益。若不痛不癢,剽竊圣賢言語糟粕,縱步趨無失,究竟成一鄉(xiāng)愿,到對天質(zhì)人處,心中多少愧怍?!雹?/p>

      2.強調(diào)正人心,崇經(jīng)術(shù),提倡朱熹“格物致知”說

      湯斌認為:“學問之道,全在收拾此心。此心不曾收拾,毋論聲色貨利,皆戕害我身之具;即讀書誦詩,亦玩物喪志?!雹摺敖袢藶閷W,需心堅固,如鐵壁銅墻,一切毀譽是非,略不為其所動,乃可漸入;若有一毫為人的意思,未有不入于流俗者?!雹鄿笳J為,圣賢之學,主要在于存心,存心即是存天理。天理既存在于那些看不見、聽不見的東西中,也存在于人倫日常生活中。圣賢異于常人,乃是朝乾夕惕,自強不息,才能求得天理。圣賢功業(yè)各不相同,只能以淳淳之心求之,而并非從功業(yè)文章所能一言蔽之。濂洛關(guān)閩諸大儒以后,所求天理道雖不同,然則殊途同歸,皆本于心。天理雖大,然而身體力行,用心存養(yǎng),才能悟出天理,這是知行合一。在此,湯斌對朱熹“格物致知”進行了深入闡發(fā),認為圣人之道,先識本心,后格物致知,才能體察天理,達到天人合一。湯斌接受了夏峰理學,把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相結(jié)合,顯示出來理學的新特點。湯斌并不認為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是沖突的,而是殊途同歸。他說:“圣賢之學,其要存心而已。存心者,天理而已。微而不睹不聞,顯而人倫日用皆天理所在也。堯舜禹之相授,必致辨于人心、道心之危微……濂、洛、關(guān)、閩以來,大儒相繼輩出,風會所值,指授各殊,而道本于心……道之大原出于天,而體用具于吾心存養(yǎng)省察交致其功,信顯微之無間,悟知行之合一?!雹釡笥终J為,格物以致知,才能意可誠,心才能正。由此可見,在湯斌的理學思想里,存心與格物致知之是相互滋養(yǎng)、相互生長的。他說:“學問得力處,定靜安慮,綜由知止。知止功夫在格物致知,此知之本體,是天所賦我能致知之本領(lǐng),亦是天所賦,但人不肯用力耳;能致知則意可誠、心可正,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yīng)矣?!雹?/p>

      3.主于程、朱但不斥陽明心學

      湯斌的學術(shù)思想,最大的特點是主于程、朱理學,而不排斥陽明心學,力圖融合二者優(yōu)點,形成了自己的治學特色。對于王守仁心學,湯斌的論述比較客觀。他認為陽明心學亦是圣學之脈,而其救末學流弊,語雖有失,但于程朱理學求于天理則是殊途同歸的,并且陽明心學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程朱理學的闡發(fā)。湯斌反對攻擊謾罵陽明心學,主張以身體力行,存心體察,學真學問,以悟天理之道。他說:“孟子言性善,陽明言無善無惡之體,是對有善有惡意之動而言,心之體,不但惡非所有,即善亦不得已而名也,善亦不得而名,乃為至善。孟子言性善,究竟是于情上看出。性之善如何可說,下言知善知惡是良知,這良知便是性之虛靈不昧處,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皆從此出,是即孟子所謂性善。宋儒言主敬,陽明恐學者過于執(zhí)著,反于心體上多一敬字,故教人只提醒良知便是。其言無善無惡,只是教人涵養(yǎng)未發(fā),勿過執(zhí)著而已?!庇衷唬骸爸茏又林熳?,學皆純正精微。后學溺于訓詁,殊失其本意,王守仁致良知之說,救正末學流弊,但語多失中,門人又失其宗旨,竊謂補偏救弊,各有深心。原學者識圣人之真,身體力行,久之,當自有益。徒兢口語,無益也?!庇衷唬骸瓣柮髦g朱子,陽明之大罪過也,于朱子何損。今人功業(yè)文章未能望陽明之萬一,而止效法其罪過,如兩口角罵,何益之有?恐朱子亦不樂有此報復矣。故仆之不敢詆斥陽明者,以為欲明程朱之道者,當心程朱之心,學程朱之學,窮理必極其精,居敬必極其至,喜怒哀樂必求中節(jié),視、聽、言、動必合于禮,子、臣、弟、友必求盡,分久之人咸孚,聲應(yīng)自眾,即篤信陽明者亦曉然知圣學之有真也,而幡然從之。若曰能謾罵者即程朱之徒,則毀棄坊隅、節(jié)行虧長者,但能鼓其狂舌、皆將俎豆洙泗之堂矣,非仆所敢信也?!?

      4.論經(jīng)不主一家

      湯斌于經(jīng)學方面,論述不多,但其主要思想?yún)s表達得很清晰,即不主一家一言而從之,直追圣人之經(jīng)學,若其論《詩經(jīng)》曰:“《毛傳》《鄭箋》與朱子《集注》并行可也?!敝谓?jīng)不拘泥于前人之說,身體力行,探究精微之妙,方能得圣人之經(jīng)旨。曰:“宋自周、程、張、邵逮于朱、蔡,天地陰陽之奧,道德性命之微,深究其妙,不泥前人之說,其學也得圣人之約。合二者而一,然后得圣人之全經(jīng)者。若偏主一家,是漢儒、宋儒之經(jīng),而非圣人之經(jīng)也,豈深于經(jīng)者哉?!?/p>

      二、《詩輯解》的《詩經(jīng)》學特點

      《詩輯解》是湯斌的代表作之一。本節(jié)以此為中心,來具體探討湯斌的詩經(jīng)學思想與成就。《詩輯解》一書,《中州先哲傳》《中州藝文錄》以及今人呂友仁先生主編的《中州文獻總錄》皆未見錄。現(xiàn)存《詩輯解》為手抄本,封面題曰:“《湯詩輯解》,仿趙覺元先生謄寫,庚申秋八月上浣里后學褚△△校録,全?!焙笥蟹叫斡≌隆爸`習密”以及另兩枚方形印章,字體淹沒不可辨識。封面與正文中間夾有張奭敬臨摹《文正公遺像》以及錢塘后學徐日焻所作《像贊》。正文題曰:“睢陽湯斌潛庵。”全書不分卷。筆者綜研湯斌著作,以及《湯子遺書》之內(nèi)容,大致推斷封面所題之“褚△△”為潛庵學派從學者褚懷萬。湯斌《湯子遺書》卷五有《答褚懷萬書》,因湯斌門人弟子、從學者及其交游中僅此褚姓一人,而且有書信往來,探討理學思想。因此,《詩輯解》應(yīng)為湯斌所作,未有刻本,而僅傳抄于弟子門人之中,褚懷萬從趙覺元處抄錄所得。

      1.主序解詩、有取有棄

      對于詩經(jīng)《小序》的辯論,為宋以后學者之公案。有主于《序》解詩;有竭力排斥《序》言,認為《序》為妄夫俗子所言,言辭激烈;亦有主張審視而用之,即有合于《春秋左氏傳》者兼而采之,不合者拋棄不視。學者莫衷一是。湯斌對于《詩經(jīng)·小序》的態(tài)度是認可的,認為解讀《詩經(jīng)》需從《小序》出發(fā),方能得圣人之旨要;脫離《序》解詩,則不能解讀詩之義理。他又認為,《書》因為是直接敘述事件,可以不要《序》;但《詩經(jīng)》不能拋開《序》,尤其是十五國風不可廢《序》。若廢《序》,風體所比興蘊藏的意義就無法準確解析。湯斌認為,《序》能夠一句話概括詩人的意思,這就能夠真切的解讀《詩經(jīng)》。而且《序》所解說,大多與《左傳》相合。左丘明、子夏與孔子是生活在一個時期的,想必論述都是有理有據(jù)的。湯斌提出,朱熹《詩集傳》所主張的鄭風、衛(wèi)風多淫奔之詩是錯誤的;認為孔子正是因為鄭地、衛(wèi)地聲樂淫而邪才在刪詩之時,特意選取體正詞嚴的鄭、衛(wèi)詩篇予以規(guī)誡鄭、衛(wèi)之民風。況且季札來聘,國使之間的交流賞樂更不可能奏那些淫邪之辭。他說:“《詩》三百五篇,造秦獨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漢初魯有申公,齊有轅固,燕有韓嬰,又趙人毛萇自云子夏所傳,作《訓詁》是為《毛詩》,鄭康城為之作《箋》,齊魯詩亡,韓詩雖存,無傳之者,惟劉焯兄弟為善。朱子博考諸家,斷以己見,取材廣而立意卓信,超出百家矣,獨詆大、小《序》最嚴,門人多有疑者。竊以為,《書序》可廢而《詩序》不可廢,即《詩》而論之,《雅》《頌》之《序》猶可廢,而十五《國風》之《序》必不可廢,何也?書直陳其事而已。藉令深得經(jīng)意,《序》不作可也。《雅》《頌》之文辭易知而意易明也,獨《風》之為體,比興之辭多,于敘述,諷喻之意浮于指斥。蓋有反復詠嘆,連章累句,而無一言敘作之意者,而《序》乃一言以蔽之,曰為某事也,且其說往往與《左傳》合,子夏、左氏皆親見圣人而聞其筆削之意,豈盡無據(jù)乎?朱子以《二南》《雅》《頌》祭祀朝聘之所用也,鄭、衛(wèi)、桑濮,里巷狹邪之所作也,夫子于鄭衛(wèi)深絕其聲,于樂以為法而嚴立其詞,于詩以為戒。其說誠正矣,然《左傳》記季札來聘,請觀古樂,而《邶》《鄘》《鄭》《衛(wèi)》皆在所歌,使其為里巷狹邪之作,則魯之正樂工安能歌異國淫泆之辭,而季子又從而聽之乎,故大、小《序》《毛傳》《鄭箋》與朱子《集注》并行可也。”筆者以為,湯斌所論述的孔子因鄭、衛(wèi)聲樂淫邪,而特意選體正詞嚴之詩篇以規(guī)誡,頗有新解。湯斌所論,觸及一個問題:即“鄭聲”“衛(wèi)聲”是否等于《鄭詩》《衛(wèi)詩》。依照湯斌的闡釋,“鄭聲”“衛(wèi)聲”不同于《鄭詩》《衛(wèi)詩》。湯斌所引材料為“季札來使”。今人學者辛筠也在《“鄭聲淫”辯》力主“鄭聲”非“鄭詩”。也有學者認為“鄭聲”“鄭風”與《鄭詩》《鄭志》為一回事,如楊凌羽的《簡論鄭風》。明代中原學者陳耀文在《經(jīng)典稽疑》中,亦認為“鄭聲”等于《鄭詩》,且采用“季札來使”“六卿賦詩”事,認為國使之間的交往,非常注重禮節(jié),絕對不會用“淫詩”來招待高級官員,這于禮教不符。這說明自明中后期,至清初,中原學者是區(qū)分“鄭聲”“衛(wèi)聲”與《鄭詩》《衛(wèi)詩》的。

      湯斌闡述詩意,雖然尊《序》,但并非完全以《序》解,有時也會對《序》產(chǎn)生不同的見解,這說明,湯斌對于《序》也并非是完全遵照的。

      釋《擊鼓》曰:“怨州吁也。衛(wèi)州吁用兵暴亂,使公孫文仲將而平陳與宋,國人怨生。勇而無禮也?!?/p>

      釋《雄雉》曰:“刺衛(wèi)宣公也。淫亂不恤國事,軍旅興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曠,國人患之而作此詩。鄭箋因《序》,召淫亂不恤國事,遂謂雄雉二語乃刺宣公之志在婦人。朱子則謂婦人思生男子久役,借雄雉以為興乎?按:《序》淫亂不恤國,軍旅興起,此乃大夫久役,男女怨曠之由也,實詩無刺淫亂之意。朱子之說,最為簡當。不斥國君,而呼望同僚告之,為我婦人不知為何為德行也,我但知人若不忮害不貪求,則無往而不善,譏望用兵,非忮則求,國人所以患也?!?/p>

      釋《匏有苦葉》曰:“刺衛(wèi)宣公也。公與夫人并為淫亂。此章陳婚姻之正禮,以刺淫亂。喻人必循禮,又以配偶于淫也,刺公與夷姜犯禮,于求非生匹也?!?/p>

      釋《君子偕老》曰:“此詩惟述服飾之盛,容貌之尊,不及淫亂之事,但中間‘子之不淑,而諷刺之意當見。《碩人》《猗嗟》三詩體同,中間冷下一二語,而首尾不露此意也?!?/p>

      釋《豐》曰:“刺亂也?;橐鲋廊保柍幉缓?,男為而女不隨。”

      釋《風雨》曰:“思君子也。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也。鄭公子之亂,時事反復,士之怵利害,隨勢又遷,夫失常度者多矣。故詩人思見君子。興也。風雨凄凄然寒涼,雞猶守時而鳴,興君子雖居亂世,不變改其節(jié)度。見此人則心豈不坦然而平夷哉,感當時無此人而得見之詞也。”

      釋《子矜》曰:“刺學校也。亂世則學校不修也,鄭以國亂學校不修,生徒解散,賢者憂之。有偽學子服,青青矜領(lǐng),宜聚會于學校以講習,又散而何所之乎?此長著以學校廢而朋徒解散,不于聞此,見時之亂也。人既廢學,乃輕躍放蕩,但好蹬城上之高闕以候望為樂?!?/p>

      釋《溱洧》曰:“刺亂世,兵戈不息,男女相棄,淫風大作,莫之能救也?!?/p>

      釋《椒聊》曰:“刺晉召公也,君子見沃之盛強,能修生政,子孫將有晉國事。此詩言桓叔之強,而不及召公,生意則憂召公之弱,而非主桓叔,言在此而意在彼也。椒實蕃衍,采之盈升,喻桓叔子孫眾多也。彼桓叔以子孫眾多之故,主碩大盛疆,無與比偏矣?;甘迦战?,召公主危哉。為告召公,故稱桓叔為彼也?!?/p>

      釋《羔裘》曰:“刺時也。晉人刺主在位不恤生民也。召公有曲沃之逼,孤危將亡,而主臣又不為保障之謀,時事大可憂也,故曰刺時。在位者不知恤生民,故民呼服是羔裘豹祛之人,意謂在位者,不能御曲沃,但能虐眾民乎?爾既不恤民,非無他人可以往攻也。子之故舊而不忍去之,唐風之厚可見矣。究有逆亂之謀而不能察也?!?/p>

      釋《無衣》曰:“刺用兵也。秦人刺主君好攻哉,亟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焉。朱氏曰:襄公以王命攘戎狄,報君父之仇,故征伐不休,而詩人美之。康公令狐河曲之戰(zhàn),修似怨,逞小忽,故好攻戰(zhàn),亟用兵,而詩人刺之。蘇氏曰:古者,君與民同其甘苦,非謂無衣也,然有是袍也,愿與民同之,故于王之興師也,民皆修主戈矛,而與之同仇矣。傷此者思于民,而用主死也。故生民憂思周之盛時,為思先王焉。”

      釋《權(quán)輿》曰:“刺康公也。忘先君之舊臣,與賢者有始而無終也。由《伐木》而觀《晨風》《權(quán)輿》,周秦氣象判然矣?!?/p>

      由以上所列諸條材料可知,湯斌在闡釋詩意的時候,多本于《小序》,在《序》論的基礎(chǔ)上,參照以《左傳》予以詳細闡發(fā),以明圣人之旨。湯斌解詩在遵序的同時,又是有取有棄。而且湯斌在詩旨定性的問題上,態(tài)度是嚴謹?shù)?,并不認為《詩經(jīng)》中存在很多淫亂之詞,較為明顯的認可淫亂之詞的詩歌僅有《溱洧》等為數(shù)不多的幾篇而已。這說明湯斌在解詩時更是本于“溫柔敦厚”的詩教。筆者以為,湯斌作為清初中原理學大家,其解《詩》的時候,更多的顧及了詩文中的禮教或者圣人之道,這也是湯斌否定朱熹劃分“三百篇”中“淫詩”過多深層原因。為了能夠更好地闡明理學思想,湯斌對于《詩序》的處理就出現(xiàn)了全部采用或者取《序》言第一句,從而拋棄了《詩序》中于理學思想不相符合的語句。這樣的處理方式,是湯斌理學思想中“實用”思想的實踐。

      2.雜采漢、宋

      湯斌解《詩》,并非專主一家之言,更多的是雜采眾說,以形成最終的解《詩》思想。較多采用的學者及其論述有漢人的毛萇的《毛詩傳》、鄭玄的《毛詩箋》、宋人朱熹的《詩集傳》、蘇轍的《詩集傳》、呂祖謙的《呂氏家塾讀詩記》以及嚴粲的《詩緝》。比如其釋《葛覃》曰:“朱氏曰:‘此詩見后妃已貴而能勤,已富而能儉,已長而不弛于師傅,已嫁而孝不衰于父母,是皆德之厚而人所難也?!逼溽尅度陦灐吩唬骸澳宪帍埵希◤垨颍┰唬骸畡诳嘀畼O,滋而寬之,曰王室為毀而文王在邇,有以恤家也。玩此詩則民心雖怨乎紂,而尚以周之故,未至乎泮散也。是文王以盛德為周之方伯,興之固宗系民心而維宗社者也,生德而可不謂至乎。嚴粲曰:‘婦人勉君子之辭。曰王室之事,雖急為火,不得少休,猶父母相去不遠,不必念家而怠于王家也?!欞~赪尾,憫之也?!改缚走儯阋哉?。君子于役而念父母,情之至切?!逼溽尅稉坑忻贰吩唬骸按麽弘[曰:‘求家庶士,擇胥之道,父母之心也。歐陽氏謂相語也,遺媒約相語以求之。郝敬曰:‘王道本乎人情,摽梅人情之至也,顧生詩非必即出生為之口,當時民情有家之愿,宛然情雖切而不茍且遷就,往必德求,求必以時,文王之教也?!逼溽尅督秀帷吩唬骸疤K氏曰:‘不敢怨而俟生悔乎,夫不敢怨者,悔之道也?!逼溽尅兑坝兴利帯吩唬骸皣廊A谷曰:‘比也,若有淫奔者,此詩述聞?wù)邜褐~,野外有死麕,人取生肉而食之,猶以白茅包裹之,恐為物所污者;為子懷春而嫁善良之士,何以不以禮之,乃誘之乎?無禮者豈是吉士?但美生稱以責之,以江木善良,河乃為此,猶有責人者,有謹厚者,無復為之。”其釋《泉水》曰:“蘇氏曰:‘思念情之所當然也,不念法之不得已也。圣人不以不得已之法而廢主當然之情,故憫而錄之也?!逼溽尅侗憋L》曰:“呂氏曰:‘未有赤而匪狐者,未有黑而非烏者,有生君臣為惡為和也?!逼溽尅陡伸浮吩唬骸疤K氏曰:‘古者招庶人以旃,招士以旂,招大夫以旌。干旄所以招之也;素絲良馬,所以贈之也,紕縫也既招以贈之,故人君有以異之也。程氏曰:‘素絲束帛,謂以帛束乘馬以禮乎賢者。嚴氏曰:‘在浚者,來他國至衛(wèi)國浚邑之郊。文公臣子之在浚也者,開生賢而爭先睹之。然干公之旄出郊見之者,詩人有彼姝美之,賢者將何以異乎!民必有效生忠益矣。”其釋《木瓜》曰:“嚴氏《詩緝》曰:‘人方危亡困急之中,有能惠顧至此者,望感必備。齊桓有存亡之功,衛(wèi)深德之,故因以車馬器服之遺而述之厚,有家衛(wèi)人當為狄所滅之時,但有遺家以木瓜微物者,猶當報以瓊琚,且曰此非是為報,以結(jié)好于永久,且況齊桓之贈遺乎!”其釋《黍離》曰:“華谷嚴氏坦叔曰:‘蔥、穗實所協(xié)韻乎。舊說初見穗之苗,中見稷之穗,后見稷之實,為所役久矣,前后所見,使稷自苗而至于實。”

      由以上所引諸條材料,可以看出湯斌在闡釋詩意的時候,所采用的先前學者多而雜。具體梳理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湯斌所援引的學者論述以嚴粲《詩緝》為更多,而呂祖謙的《呂氏家塾讀詩記》也多次出現(xiàn)。嚴粲詩學本出于呂祖謙,可見湯斌在解詩時更為看重呂祖謙在《呂氏家塾讀詩記》里所闡發(fā)的論述。湯斌援引嚴粲、呂祖謙的論說在《詩輯解》中最多。這說明在雜采眾家學說之長時,他是有所偏重的。其他學者如朱熹、張栻、蘇轍、歐陽修、戴岷隱等學者的論詩觀點,也被《詩輯解》用以闡發(fā)詩旨。但所采學者以漢代始,而以宋代終;對于宋以后學者,則沒有引用,也沒有論及點滴。這點與湯斌的整體學術(shù)思想主張是一致的。他認為,宋代以后,學者多剽竊謾罵,流于空談,因此主于漢宋之學。筆者以為,雜采眾家符合了明末清初《詩經(jīng)》學發(fā)展的潮流,具體湯斌而言,這是其理學思想中,求諸“實學”的重要體現(xiàn)。

      湯斌除雜采眾家學說以論詩之外,在闡釋有的詩篇時,也有自己的新解,這點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其釋《蒹葭》曰:“蒹葭雖蒼蒼然盛,必得白露凝而為霜,而后堅實。譬親雖強盛勛建,必用禮然后堅固也。伊人指襄公也;在水一方,謂水中別一所在也,喻襄公別處一隅,陷溺于西戎之傷,未開中國之禮家也。將使之逆流而上以往求攸濟歟?則路阻險而且長遠。謂主狃于功利以道為遠而難致,必不強勉而收之也,終于西戎而已。道本非遠,而秦人以為遠;所謂教能邑之以德,百十年而為帝王也。故詩人因秦人之意,以道阻且長為之。”其釋《中谷有蓷》曰:“舊說以蓷州瑛乾,喻夫婦相棄。非也。此詩但以歲旱草枯,興亂世饑年之憶悴,由詩而考夫婦衰蕩,遂以相棄,故曰遇人之艱難。蓋棄妻不怨生夫,而以為時之艱難使然。”

      以上所列兩條材料是湯斌《詩輯解》中頗有新解的地方。其闡釋《蒹葭》時,認為茂盛的蒹葭必經(jīng)過白露以后落霜才能更加堅實,以喻秦國雖疆土遼闊,襄公功勛顯著,然而必須要經(jīng)過“禮”的教化才能讓國民強大進而國力強盛。而這條路正像詩文中所說的那樣道阻且長,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能達到國固以至于百年之。闡釋《中谷有蓷》時,認為先前學者所主張的以蓷州瑛乾,比喻夫婦嫌棄是不對的,提出由詩文具體考察而可得知,夫婦之道衰蕩,以至于夫婦相棄是比喻求賢遇人之艱難。在這個地方,湯斌的闡釋頗有新意,是值得肯定的。

      《詩輯解》解詩,主要是論述詩旨,以微言大義中闡釋圣人之道,鮮有涉及訓詁考證,即便是偶有一二處,也是援引鄭玄《毛詩箋》的注解,并沒有自己的訓詁條目。這當然是與湯斌所秉承的學術(shù)態(tài)度有關(guān)。他認為:“周子至朱子,學皆純正精微,后學泥于訓詁,殊失其本意?!彼裕对娸嫿狻方庠?,僅解詩旨,不訓詁。

      三、湯斌家學及其門人

      以湯斌為中心形成的“潛庵學派”為清初中州一大學派。湯斌家學嚴而謹,門人弟子以及從學者眾多,多追隨湯斌理學之旨。在平時授學之時,《詩經(jīng)》也是他們研究的范圍。綜合《湯子遺書》的成書過程來看,手抄本《詩輯解》一書,應(yīng)為湯斌平日授徒時隨堂弟子記錄所得,后來輾轉(zhuǎn)傳抄于門人弟子之間。湯斌在《詩輯解》中所主張的解詩論述,也為其門人弟子多所接受。

      湯溥,字博元,湯斌長子,治學受湯斌理學思想的影響較大,主張身體力行而從體察中得之。

      湯凖,字稚平,號介亭,湯斌四子。少年從父親學習《理學宗傳》,鄙口舌之爭而崇尚實學,晚年筑臨漪園,讀書其中,學者稱為“臨漪先生”,著有《文正公年譜》《讀經(jīng)偶錄》《臨漪園贅言》《臨漪園詩集》等。其中一卷本《讀經(jīng)偶錄》附于《臨漪園詩集》后,有雍正刊本。是湯凖有關(guān)十三經(jīng)闡釋的論述,中有涉及《詩經(jīng)》的學術(shù)觀點,多與湯斌在《詩輯解》所主張的相同。這說明湯斌解詩的學術(shù)觀點在家學傳承中,被后學者很好地接受并傳承下來。

      王廷燦,字似齋,錢塘人。鄉(xiāng)舉出于湯斌之門,遂從湯斌講授理學,今本《湯子遺書》即為王廷燦收集刊刻,于湯斌于潛庵學派功勞很大。

      姚爾申,字岳生,號希庵,河南鞏義人,聞湯斌居家講學,徒步前往追隨學習,后經(jīng)湯斌推薦給耿介,留學于嵩陽書院。著有《日知錄》《太極圖辨》《蕓窗手草》《潛庵問答》《嵩陽問答》《詩文類集》等。其中一卷本《日知錄》為姚爾申解經(jīng)的論述。有關(guān)經(jīng)學的學術(shù)觀點,也主要在這里體現(xiàn)出來,中間涉及《詩經(jīng)》的論述。其主張的學術(shù)觀點也多與湯斌《詩輯解》相同,論詩主于《序》而審視用之,雜采先儒學說。這說明湯斌的解詩學術(shù)觀點,在姚爾申這里得到了傳承。

      湯斌因其仕途較為顯赫,履歷也較為豐富,與其交游者甚多。但就學術(shù)往來而言,湯斌學術(shù)的源頭可以上溯及孫奇逢,而與汪琬、施閏章、耿介、冉覲祖、陸隴其又有學術(shù)交流往來。對于后學者,以湯斌為中心的潛庵學派能夠傳承湯斌的理學思想,并且在后學的著述中能夠發(fā)現(xiàn)這些師承的痕跡。單就湯斌《詩輯解》所闡釋的《詩經(jīng)》學思想而言,受其影響較深的為湯凖和姚爾申。湯凖有《讀經(jīng)偶錄》,姚爾申有《日知錄》傳世。

      注釋

      ①《觚剩續(xù)編》:“睢州湯潛庵先生,以江南巡撫內(nèi)遷大司空。其歿于京邸也,同官唁之。身臥板床,上衣敝藍絲襖,下著褐色布褲。檢其所遺,惟竹笥內(nèi)俸銀八兩。昆山徐大司寇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薄睬濉斥o琇:《觚剩續(xù)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7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18頁。②徐世昌等編纂,沈芝盈、梁運華點校:《清儒學案》,中華書局,2008年,第433、448頁。③④⑤⑥⑦⑧湯斌:《湯子遺書》卷一,影印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1312冊。⑨湯斌:《湯子遺書》卷四,影印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1312冊。⑩湯斌:《湯子遺書》卷五,影印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1312冊。湯斌:《睢州移建廟學碑記》,《湯子遺書》卷五,影印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1312冊。湯斌:《睢州移建廟學碑記》,《湯子遺書》卷六,影印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1312冊。湯斌:《詩輯解》,抄本。

      責任編輯:行健

      The Study of Tang Bin′s Theory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Shi Ji Jie

      Cao Zibin

      Abstract:Based on the life of Tang Bin, his disciples and academic sources, that Tang Bin′s academic thought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Sun Qifeng at the Neo Confucianism influence. Tang Bin′s theory mainly explains the argumentation and boycotts "Sinology" hermeneutic method for deep research. He studies on The Book of Songs in this method wholly. Tang Bin′s theory about The Book of Songs has important guid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Plains′ science. Tang Zhun′s academic thought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ang Bin.

      Key words:Tang Bin; Shi Ji Jie; theory of Book of Songs; Neo Confucianism

      中州學刊2017年第7期關(guān)于元好問性格和散曲史地位的再認識2017年7月中 州 學 刊Jul.,2017

      第7期(總第247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07

      猜你喜歡
      湯斌理學
      文理學人
      《吉林大學學報(理學版)》征稿簡則
      《吉林大學學報( 理學版) 》征稿簡則
      《鄭州大學學報(理學版)》征稿簡則
      鄭州大學學報(理學版)
      理學
      潼關(guān)城計“送”賴兵
      一文錢
      大丰市| 咸阳市| 虎林市| 光泽县| 武功县| 徐州市| 织金县| 徐水县| 汾阳市| 吕梁市| 谢通门县| 车险| 布拖县| 都匀市| 富川| 财经| 东平县| 含山县| 来安县| 石城县| 塘沽区| 龙山县| 凤山县| 库车县| 崇阳县| 合阳县| 尚义县| 兴义市| 新竹县| 民勤县| 波密县| 察隅县| 阿拉善盟| 剑川县| 宁南县| 通山县| 威海市| 滨海县| 枣强县| 万安县| 临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