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韓慶峰
80后的團干:你與90后有啥不同?
文 | 韓慶峰
對于所有70后及以前出生的人,他們總是自然地認為80后和90后是一類人,因為看起來他們都非常自我。但是,如果你以這樣簡單的判斷,不加引導地讓80后去管理90后,很可能會造成非常可怕的后果,因為他們之間既不相同,也不認同。
80后與90后的區(qū)別表面上看起來沒有60后與90后那么明顯,但是當90后步入社會,開始逐步尋求話語權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80后與90后之間不斷爆發(fā)的論戰(zhàn)甚至是相互攻擊。他們都對對方抱有敵意,極力地劃清界線,這在之前的任何兩個代際之間是從未發(fā)生過的。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80后與90后自我的“味道”是不同的,80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卻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而90后完全活在自主建立的標準中,即使是那樣的不真實,他們也完全不在乎。
所以,根本的區(qū)別在于,80后是互象征文化的最后一代,而90后是前象征文化的第一代。當80后們還在努力證明自己不是“垮掉的一代”的時候,90后們已經(jīng)跳出控制,開始建立屬于自己的權威了。因此,80后與90后代際差異的核心,并非體現(xiàn)在需求層次上,而在于他們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觀體系。
價值觀是我們評價外部世界時用到的一種穩(wěn)定的、持久的信念,涉及對人、事、物三個層面的評價,而所有這些信念和標準的總和就是價值觀體系。根據(jù)評價的領域不同,價值觀體系又可以細分為很多部分,在這里,我們重點討論的是80后與90后在組織價值觀領域的差別。
價值觀反映的是“我”與外部世界的實力對比,對“我”的認知直接決定了在這些互動中我們會如何選擇。在60后、70后和80后共同組成的互象征文化陣營中,雖然80后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自我特征,但是,他們依然無法擺脫社會傳統(tǒng)價值觀的約束。80后自我表現(xiàn)的目的,依然是希望獲得主流社會的認同,他們渴望獲得別人眼中普遍認可的成功。對他們來說,這種成功無法依靠自己的父母,那些一生辛勞的50后們并未積累起多少財富,而不斷加劇的消費文化正在把更多的奢侈品變成必需品,空前的生活壓力迫使他們將物質(zhì)作為追求的首要目標,但是他們的內(nèi)心,一旦條件允許,他們還是愿意盡力去迎合社會的普遍價值。
而90后一出生就充滿自信,他們的自信來自他們那些“先富起來”的60后父母們。城市出生的90后,基本不用為車、房發(fā)愁 ;即使是在農(nóng)村出生的90后,大多數(shù)也未挨過饑餓之苦。因此,他們的成功標準很自然地跳離了傳統(tǒng)目標,在他們看來,那一切太過“世俗”。雖然絕大多數(shù)90后并不了解他們作為前象征文化代表的歷史使命,但是這種幾乎是與生俱來的自信促使他們相信: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自己喜歡做的!90后活在自我認可的價值觀體系中,他們并不在乎社會和長輩如何看待他們。
80后要求的是“利益”,90后要求的是“權利”,因此,他們在組織中遵循的價值觀有三個根本差異:
1. 80后可以被價值驅(qū)動,而90后只能被興趣驅(qū)動;
2. 如果利益滿足,80后可以忍受與權力核心保持距離,而90后要求平等地分享權力,通過個人聯(lián)絡來影響決策、解決爭端;
3. 如果利益清晰,80后可以忍受組織規(guī)則與目標的不明確,而90后無法接受一切模糊帶來的不確定性。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感覺90后更“可怕”的原因,因為在管理者們習慣的管控體系中,只要對分配方式適度調(diào)整,就可以滿足80后的基本價值需求,而90后卻以新的“權威”形象出現(xiàn),他們要的是通過分享管理者們的“權力”,來獲得他們所爭取的“權利”。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由于價值觀是具有社會稱許性的,人們會通過聲稱相信一些他人希望信仰的價值觀來創(chuàng)造一種積極的形象。而這種價值觀與我們實際上所依靠的,用以引導決策和行動的價值觀之間通常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是信仰價值觀與執(zhí)行價值觀的區(qū)別,而這種差距同樣反映的是“我”與外部力量的實力對比。當我們認為“我”無法與外部世界的標準相抗衡時,通常表現(xiàn)出的就是信仰價值觀與執(zhí)行價值觀的脫節(jié),也就是所謂的“說一套,做一套”,而對于90后來說,“敢想敢說,言行一致”正是他們信仰價值觀與執(zhí)行價值觀趨于一致的表現(xiàn)。
(作者系關系領域獨立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