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義
[摘 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對話是十分重要的。文本對話不能夠只停留于表面,而要借助對比品讀、深入品讀、反復品讀來引導學生理解文本語言、感受文本意境、觸摸文本的情感。
[關鍵詞]閱讀教學;文本品讀;文本對話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22-0062-01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和文本展開深入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深入理解,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的綜合提升。而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品讀,讓他們?nèi)ジ惺芪淖直澈蟮呢S富情感,就能實現(xiàn)與文本的深入對話。
一、借助對比品讀,理解文本語言
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是形式多樣的美文,這也是引導學生展開語言學習的有效載體。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把握這部分寶貴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采用對比閱讀的方式展開品讀。這樣,學生就能夠更深入地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精妙,體會到文字背后的深刻內(nèi)涵。
例如,《荷花》一文中“冒”字的使用讓抽象的文字充滿了動態(tài)感。在教學過程中,我就此引導學生進行品讀。
師:為什么說“冒”字用得好?
生1:用了“冒”這個字之后,感覺荷花正在生長。
師:那么換一個其他的字行不行?大家試一試。
(學生將“冒”換成“探、露、鉆”等,并將這些詞語帶入句子中展開朗讀)
師:換詞之后,大家在朗讀的過程中感覺如何?
生2:我感覺還是“冒”字用得最精妙,不管換哪個詞都不能體現(xiàn)出荷花正在生長的狀態(tài)。
課文中的“冒”字既充分體現(xiàn)了荷花的靜態(tài)之美,也表達出荷花正在生長的態(tài)勢。學生在換詞品讀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作者用詞的精妙,同時也感受到了文字背后潛藏的豐富情感。
二、借助深入品讀,感受文本意境
很多課文不僅語言表達優(yōu)美,而且在文字背后蘊含著深遠的意境。而意境的刻畫大都來自于對某些典型事物的形象描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把握這部分精彩語句,并以此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品讀,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文本意境中。
例如,在《槐鄉(xiāng)五月》這篇課文中,作者主要描繪的是五月的槐鄉(xiāng),向讀者展示的是美麗的槐花圖,文章蘊含著深遠的意境。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展開深入品讀。
師:(向?qū)W生展示文中描繪的槐鄉(xiāng)美景)大家看到這樣的美景之后有怎樣的感想?
生1:槐鄉(xiāng)的槐花可真多!真的看不到邊際呢!
生2:這么多,這么美,真想到那里親自看一看。
師:課文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槐花的“多”的?使用了怎樣的詞語?
生3:“山山洼洼”“坡坡崗崗” “一片白茫茫”……
師:這么多,這么美的槐花,大家通過課文再來細細地品味一下。
教師基于文本中的關鍵語句引導學生展開深入品讀。學生根據(jù)“山山洼洼”“坡坡崗崗”“一片白茫?!背浞指惺艿搅藵摬卦谖淖直澈蟮纳钸h意境。
三、借助反復品讀,觸摸文本情感
任何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都飽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教師以文本語言作為關鍵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反復品讀,就能實現(xiàn)學生和文本之間情感的共鳴。
例如,在《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說著,就把自己的干糧分出一些,悄悄地塞進大黑騾子的嘴里。”從這句話中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彭德懷對于大黑騾子的深厚感情。怎樣才能使學生更充分地體會到這份情感呢?我引導學生展開反復品讀。
師:為什么在語句中使用了“悄悄”這個詞語?表達了怎樣的含義?
生1:就是不想讓別人知道的意思。
生2:也可能是偷偷地、背地地塞。
師:可是為什么彭德懷要把干糧“悄悄”地塞給大黑騾子呢?請大家仔細讀一讀這一句話?感受它的含義。
【在仔細閱讀之后,學生們都認為,彭德懷對于大黑騾子的感情很深,認為它是自己的戰(zhàn)友,甚至是朋友?!?/p>
師:是啊,那么請大家結(jié)合上下文,再次閱讀課文,看看你們還能夠從中體會到別的含義嗎?
生3: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糧食根本不夠人吃,但是彭德懷為了大黑騾子,省下自己的口糧給它,說明他們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
教師緊抓“悄悄”這個詞語,先引導學生展開單句品讀,之后結(jié)合上下文來理解,使學生能夠更貼近作者情感,體會到文字背后蘊藏的深厚感情。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文本內(nèi)容選擇恰當?shù)钠纷x方法,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更好地融入文本意境中,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