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帥
摘要:目的:對新生兒黃疸采用短時多次藍光療法治療的效果及護理方法進行探討。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間收治的104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2例,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16h連續(xù)長時間藍光照射治療3-4d,觀察組給予短時多次藍光照射治療,單次8h,每天2次,之間間隔4h,治療3-4d。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兩組分別給予不同護理方法,對兩組療效及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對比。結果:治療2d后、4d后,觀察組血清膽紅素濃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7.31%,對照組為42.31%,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新生兒黃疸患兒采用短時多次藍光照射治療,給予對應護理干預,可提高患兒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在臨床中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藍光治療;短時多次;護理
引起新生兒黃疸的主要因素是由于胎兒型紅細胞裂解后,膽紅素釋放過多引起,新生兒黃疸是產科常見疾病,大多數新生兒都會出現黃疸,尤其是早產兒黃疸發(fā)生率更高[1]。新生兒黃疸治療中,光照治療比較常見,尤其是藍光治療的效果得到廣泛認可。傳統(tǒng)藍光治療中,給予患兒連續(xù)12h-24h的藍光照射,容易導致患兒出現不良反應。本組研究針對短時多次藍光療法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的效果及護理方法進行探討,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間收治的104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2例。對照組中,男32例,女性20例,平均胎齡(36.7±11.2)周,出生平均體重(2259±545.7)g,入院時總膽紅素(284.9±60.8)μmol/L;觀察組中,男31例,女性21例,平均胎齡(36.3±11.3)周,出生平均體重(2263±544.9)g,入院時總膽紅素(285.3±59.9)μmol/L;兩組患兒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采用藍光照射治療,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長時間藍光照射治療,每天1次持續(xù)進行16h藍光照射,連續(xù)治療3-4d;觀察組采用短時多次藍光照射治療,每天2次,每次8h,兩次之間間隔4h,連續(xù)治療3-4d。
護理方法 進行光療治療中,由于患兒裸睡于光療箱內,患兒手足不受束縛,與箱壁發(fā)生摩擦后容易導致手部、肘部、足跟及外踝等部位損傷,所以可給患兒手足部位佩戴小手套和小襪套,對光療箱內壁用布套包裹,由于患兒治療的依從性較差,因此治療期間還需要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光照前護理。①心理護理。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家長容易出現焦慮擔心情緒,所以護理人員要向患兒家長詳細講解黃疸發(fā)病原因、癥狀、治療方法以及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讓家長充分對該病進行了解,獲得家長的信任,使其能積極配合治療,讓患兒能更好的進行治療。②藍光箱護理。治療前,對藍光箱燈管進行檢查,確保良好,查看是否存在過期燈管,對藍光箱進行清潔,用95%乙醇擦拭燈管,防止灰塵對照射治療效果產生影響。按照患兒年齡,對箱內的濕度及溫度進行控制,濕度保持在55%-65%,溫度控制在30-32℃,將蒸餾水加入藍光箱水槽,至2/3處即可,藍光箱要防止在通風良好、干凈整潔的房間,室溫控制在20-24℃即可[3]。③患兒護理。對患兒病情及檢查結果進行詳細了解及評估,治療前為患兒洗澡,全身皮膚保持清潔,不能涂抹油、粉類物質,避免對藍光的穿透效果產生影響。用黑布或黑眼罩遮蓋患兒眼睛,防止患兒視網膜受到藍光影響損傷,為患兒穿戴合適的尿不濕,對會陰部進行遮擋,除肛門、會陰部位,其它部位全部要裸露出來。
2)光照中護理。①從患兒進入藍光箱開始,做好相關治療記錄,并對患兒密切進行觀察,防止出現眼罩或尿布脫落情況。②治療期間,對溫箱變化及患兒體溫變化情況隨時觀察,對患兒體溫每間隔1h測量一次,如果治療期間患兒體溫升高超過38.5℃,要馬上停止治療,直到患兒體溫恢復正常,才能繼續(xù)治療[4]。③確?;純浩つw能夠均勻受光,對皮膚是否出現發(fā)紅、皮疹及干燥等情況進行觀察并記錄,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及精神狀態(tài)。④經藍光照射后,患兒代謝產物會經腸道排出,因此患兒的大便次數會增加,因此護理人員要注意對患兒的肛周進行護理,確保該部位干燥清潔。
3)光照后護理。治療結束后,對患兒皮膚進行檢查,查看是否有損傷,穿衣保暖。對患兒體溫變化及生命體征變化密切進行觀察,如有異常,要立即通知醫(yī)生給予對應處理。
1.3觀察指標
治療前、治療后2d、治療后4d,均抽取靜脈血對患兒血清膽紅素的濃度進行檢測,同時對兩組患兒治療期間患兒出現的腹瀉、發(fā)熱、脫水、皮疹、體溫異常、吃奶量、哭鬧煩躁等不良反應進行對比觀察。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患兒資料進行處理,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分別采用χ2檢驗與t檢驗,用%和±標準差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前后兩組血清膽紅素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差異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d后、4d后,觀察組血清膽紅素濃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兩組患兒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7.31%,對照組為42.31%,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討論
新生兒黃疸的發(fā)病原因比較多,主要是因體內膽紅素升高造成皮膚鞏膜出現黃染現象,對于新生兒而言,其體內膽紅素濃度受衰老紅細胞代謝影響,使生成的膽紅素升高,引起黃疸病。此外,引起體內膽紅素升高的原因還有干細胞結合與攝取膽紅素的能力下降,導致膽紅素無法正常排泄,在體內積累增加,引起黃疸病[5]。對該病進行治療時,光照療法是主要方法,也是比較簡單易行的方法,光照療法能夠促使患兒體內膽紅素從脂溶性轉變?yōu)樗苄?,不需要肝臟進行結合,經過尿液或膽汁排出體外。采用藍光照射后,是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在治療過程中,在治療前、治療中及治療后都需要對患兒做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確保治療效果的實現,同時可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從本組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短時多次藍光療法對新生兒黃疸治療效果較好,能夠顯著降低患兒體內膽紅素濃度,并且不良反應較少,在臨床中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周海群.新生兒黃疸藍光療法中哭鬧的護理干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14(01):82.
[2]馬小云.117例新生兒黃疸的觀察及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5,03(15):94-95.
[3]徐江.間歇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護理體會[J].中國農村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4,02(26):221-222.
[4]張燕.藍光療法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護理體會[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5,30(13):4310-4311.
[5]周秀娟.藍光照射配合藥物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探討[J].中外醫(yī)療,2015,30(22):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