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欣
《傅雷家書》的歷史切片
在翻譯界,人們對于傅雷的評價是:“沒有他,就沒有巴爾扎克在中國?!比欢?,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傅雷的家書遠比其翻譯成就有名得多。
傅雷夫婦和傅聰
對于長子傅聰而言,傅雷是一個嚴厲的父親。那本影響了幾代知識分子、感動了無數(shù)父母的《傅雷家書》,是一個父親對遠在異國的兒子的諄諄教導,從音樂學習到如何戀愛,父親幾乎為兒子想到了所有。然而,近200封的書信,曾經(jīng)是兒子傅聰心里長久的痛。
很長一段時間,傅聰沒有再看《傅雷家書》,因為只要看到那些字句,他便會忍不住淚流滿面,整整一天都激動不安。
“后來慢慢就好了,時間實在是可以治愈一切的。我現(xiàn)在可以告訴你,我清楚地記得他寫給我的每一封信。有時,當我沉浸在音樂中的時候,某些靈光閃現(xiàn)的專注時刻,我似乎能回到小時候的那種心境,仿佛父親還在樓上的房間監(jiān)聽我練琴?!备德斨两襁€能回憶起自己開始練琴不久時的情景。有時他嫌練習單調(diào)枯燥,便偷偷一邊看小說一邊機械地敲擊琴鍵。父親聽見琴聲不對,便躡手躡腳地下來看,經(jīng)常嚇得傅聰一身冷汗。
“但是現(xiàn)在,若是讓我再說這本家書,那么父親在1962年洋洋灑灑給我當時的夫人彌拉抄寫菜譜,教她如何做核桃雞丁和貴妃雞的那封信,也許比和我多次討論文學和音樂的信,更令我感慨。”
家書里的“成功學”
梁啟超在中國近代可謂數(shù)一數(shù)二的人物,無論在學術(shù)上還是在政治上,他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不過梁啟超還有一個可以為今人稱道的成就:其9個長大成人的子女均有才學,并在各領(lǐng)域成為翹楚,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均成為院士。
梁氏家書中并沒有過多的說教,也沒有傳授所謂的“成功經(jīng)驗”(這是梁啟超所刻意避免的)。我們可以讀到的是一個父親對子女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信中既有國家興亡,也有家庭瑣事。時常被視為政治人物的梁啟超在家書中展現(xiàn)了我們并不熟悉的一面——溫情。
梁啟超用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與政治家姚崇、宋璟作比較,告知梁思成應(yīng)該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好好學習,并且引用曾文正的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痹?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對于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如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p>
同時,梁啟超強調(diào)責任的重要。1923年,他在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yè)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nèi),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在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沒忘了夸一夸女婿、兒媳。
與梁啟超的“成功學”典范相比,胡適的家書中則流露出一些不懂得如何愛孩子的嫌疑。
胡適和妻子江冬秀育有3個子女,女兒5歲時夭折,長子胡祖望、小兒子胡思杜生活在江冬秀身邊。胡適忙于公務(wù),無暇顧及孩子。江冬秀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僅讀了幾年私塾,又酷愛打牌,對于孩子的管教,投入的精力少,多有責怪,不甚得法。
1929年,胡適給胡祖望寫信,希望引導他過獨立、合群、用功讀書的生活,其中說:“功課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趕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趕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課要考最優(yōu)等,品行要列最優(yōu)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這才是有志氣的孩子?!边@時,胡祖望10歲,離開父母獨自在外上學,父親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會讓他感到“壓力山大”。次年,胡適即大失所望,他接到學校發(fā)來的兒子“成績欠佳”的報告單,怒道:“你的成績有8個‘4,這是最壞的成績。你不覺得可恥嗎?你自己看看這表?!?/p>
最終,胡祖望雖然上了大學,但遠未達到胡適對他的期望;胡思杜讀了兩所大學都未能畢業(yè),卻染上不少壞習氣。后來,在給江冬秀的信中,胡適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點不配做老子。平時不同他們親熱,只曉得責怪他們功課不好,習氣不好。祖望你交給我,不要罵他,要同他做朋友?!?/p>
對傳統(tǒng)觀念與利益訴求的背離
201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成長,請帶上這封信》一書中,匯集了30位來自各領(lǐng)域的知名人士為孩子寫下的家書。他們細數(shù)孩子成長中的酣暢與迷茫,期待孩子能“遵從內(nèi)心,成為最好的自己”。
黃磊在信里寫道:“幸福就是選擇一種你們喜歡的方式活下去?!?/p>
黃磊看出女兒多多對練鋼琴是不情愿的,他表示對于孩子學習某種藝術(shù)和體育方面的技能,他一向不支持也不反對,“我相信你們最需要會的一定不是彈鋼琴這件事?!?/p>
在黃磊看來,如果孩子一定要學會什么,首選誠實,“忠實于你們自己,忠誠于內(nèi)心的簡單與輕松,不去計較周遭和自己曾有過的懷疑與不滿,誠實地接受自己的人生”。黃磊說,除此之外的都是雕蟲小技,不會也罷。“相信爸爸,你們即使一事無成也不必難過,沒有世俗認同的成就的人是多數(shù),你們不必成為少數(shù),平凡最好。”
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志武在信里對兩個孩子直言,“養(yǎng)子防老”的傳統(tǒng)觀念是不道德的,“我們會在經(jīng)濟上做好各種安排,等年老后不用你們‘孝敬回報,我們不會成為你們經(jīng)濟上的任何負擔”。陳志武說,整個中國社會都會以是否孝順來評判子女的好壞,“到了社會保障已很發(fā)達的今天,還要靠‘養(yǎng)子防老,那就過于自私、過于對子女不公平了”。
陳志武告訴孩子,他們做任何事情都要以是否讓自己幸福為標準,“我們對你們只有愛護,沒有我們自己的利益訴求?!?/p>
在家書中特立獨行的父親還有作家、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
幾年前,曹文軒的妻子去美國,兒子與他共同生活。不久,他發(fā)現(xiàn),事情遠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樣美好。孩子關(guān)心的一切,都與學習無關(guān),并且脾氣暴躁,毫無克制。
面對孩子的叛逆,曹文軒陷入兩難。終于有一天,曹文軒對孩子動粗了。后來,他偶遇一位心理學家。心理學家對曹文軒說:“不必焦慮,這是一個正常的孩子,只不過他的逆反有點超出正常值?!彼慕ㄗh是:“你只有哄著他長大?!辈芪能庨_始細心反思,他發(fā)現(xiàn),“叛逆”的責任并不應(yīng)該全由孩子承擔?!敖逃贫取⒗蠋煹木辰缗c教育方式,還有我們通常流行的道德觀、價值觀,都要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責任。”
由此,曹文軒開始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美好。他在信中對孩子說:“兒子,鮮亮的青春,才剛剛開始光顧你。從今以后,你生命的光彩會迷倒無數(shù)人。長大吧,不住地長大,爸爸愿意哄著你。”
(辛 普摘自《齊魯周刊》201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