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考生
萬字通化,千鐘飲盡,有萬卷興亡胸中事,有人文而化成天下。在泱泱華夏的熱土上,我看到了經千年積淀留存下的歷史遺跡,我感受到了它純情靈動,我聽到了它的召喚。它是懸掛在稀星之中的中華之月,它用它的光傳達著無數的期待。這月承載著千年的滄桑卻始終
將它明朗的光亮源源不斷地輸于天下。
“月是故鄉(xiāng)明”,因這月光的明媚而變得內傾,因著月光的純情而變得靈動,因這月光的明朗而變得浩蕩。這束光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隱秘,有“自在飛華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的感傷,有“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的自信。月永遠是明的,光永遠是亮的,卻需要一種一飲千鐘的豪氣內化這束光,并把這光照亮更遠的旅途。
“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要有一種對文化內省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并使獨立思考成為熔鑄新文化內涵的動力,成為獨立人格精神的保障。古有陸王心學,程朱理學的爭辯,所謂的“格物致之”與“吾本吾心”的爭論,其本質其實一樣,都在強調對外接受文化、自覺成熟,并內化于心,兩種思想也都是將本身的文化內省,似乎有著唯物的內涵。
自古明月,此刻最圓,自古月光,此時最明。這種月光給人以自由的向往,接受著它有對人事代謝心得的感悟。當我站在庭戶之內,我只能被這狹小的空間所阻擋,再宏大的力量反射出的終究是堂戶的月光;在四海八荒之內吸收它的光芒,則會以風雨為養(yǎng)料,既自覺又不自覺進行內化。余秋雨在《陽關雪》中寫道“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這么多嘆息的吹拂,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彼运_始進行了文化苦旅。他看到了中國固有的文化,同時也在找回遺落的精神。
余秋雨的散文隨著他的足跡,視野不斷擴大,跨越純文學界限,走向更遠的旅行。我們所把握的的光大多是庭戶之中的一縷,再吸取內化也不過是旅途中所需的一滴水,而面對懸掛在華夏之上的月亮,我們卻要在曠野中,草原上,自由地借鑒,無限的內省使這束光不被變質地消費。我聽到了它的號召,在天下之廣宇,它希望有人能帶著這束光去遠行,即便是一段苦旅,卻有著被重新詮釋的新能量。
這束光是在天下的浩大中內化而成的,它的光是我們認為最明亮的月亮賜予的,在庭戶間我們抓住了它寂寞惶恐的背影,在天下廣大的胸懷中我們卻有了無限思索的動力,這是在更高的視角,更遠的目標下積淀的能力和意識。為了這束本就明媚的光,我們要去遠行,去感受它永恒的力量。
【點評】作者以超凡脫俗的思維方式,結合作文命題材料,把“光”發(fā)揚光大,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如何繼承聯(lián)系起來,審題準確,立意新穎獨特。“月是故鄉(xiāng)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自在飛華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這些詩詞素材串聯(lián)起來以認證作者對“這束光”的感受,形象而典雅,論證充分。得分5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