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珠
馬齒莧又叫馬齒菜、五行草、長壽菜等,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生長于田埂、溝邊、路旁。它的生命力非常頑強,既耐旱又耐澇,無論在哪種土壤里都能茁壯生長。春夏季節(jié),馬齒莧莖葉繁茂,采來洗凈、曬干貯存,可以四季常食。
馬齒莧的葉子肉質、形狀像馬齒,氣味似莧菜,故得名“馬齒莧”。它的肉質莖與葉耐日曬,耐干旱,民間又稱為太陽草。傳說,上古時期十個太陽一起出現(xiàn),二郎神楊戩“擔山趕太陽”。九個太陽被他壓在大山之下,剩下的一個無處藏身。正巧這時碰見馬齒莧姑娘,讓太陽藏在衣服下面,使其死里逃生。為了報答救命之恩,太陽便不曬馬齒莧。從此,每逢大旱之時,百草枯死,唯獨馬齒莧碧綠如初。
唐代詩人杜甫一生清貧,沒少吃馬齒莧,在《園官送菜》詩中說:“清晨蒙菜把,常荷地主恩。守者愆實數(shù),略有其名存??嘬拇倘玑槪R齒葉亦繁,青青嘉蔬色,埋沒在中園?!瘪R齒莧不但在災荒年月救活了無數(shù)窮苦百姓,還具有多種保健作用,是我國正式頒布的藥食同源野生植物之一。
如今,馬齒莧已經(jīng)成為廣受消費者認可的佳蔬,如鄂菜代表菜——馬齒莧粉蒸團,用豬肉和馬齒莧拌米粉蒸制而成,肉片中有野菜的清香、野菜中有油脂的滋潤。海外餐飲市場也逐漸認可了馬齒莧,歐洲一些食品店和餐館開始供應馬齒莧色拉、馬齒莧三明治。
營養(yǎng)豐富的野菜
馬齒莧作為一種遍地生長的野菜,我國百姓食用已久。唐代的《食療本草》中用馬齒莧煮粥,南北朝的《本草經(jīng)集注》里記載的食用方法有煲湯、煮粥、炒肉等。采拔莖葉茂盛、幼嫩多汁的馬齒莧,除去根部,洗后燙軟,將黏汁輕輕擠出,拌入食鹽、米醋、醬油、生姜、大蒜、麻油等調味品,當涼菜吃,味道鮮美,滑潤可口。把馬齒莧焯水后切細,加入肉末,可做成餃子、包子餡。我國許多地方至今還有將馬齒莧洗凈,燙過,切碎,曬干,貯為冬菜的習慣。
馬齒莧不僅吃起來口感好,而且營養(yǎng)豐富?,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馬齒莧中含有大量的去甲腎上腺素和鉀元素,還含有多巴胺、甜菜素、草酸、蘋果酸、檸檬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葡萄糖、果糖、蔗糖、維生素E、胡蘿卜素等成分。馬齒莧不但營養(yǎng)豐富,還不易受病蟲害侵襲,是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但是,馬齒莧中含有硝酸鹽,因此不能生吃,曬干后煮水喝、水焯后涼拌,或者煮粥等都能降低其中硝酸鹽的含量。
據(jù)報道,地中海地區(qū)是全世界公認的長壽地區(qū)之一。當?shù)仫嬍持谐R姷鸟R齒莧,對較低的心臟病患病率有一定貢獻。馬齒莧中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能抑制體內膽固醇的生成,可降低心血管病的發(fā)生。美國農業(yè)部所屬的一個研究所曾對馬齒莧進行過長期跟蹤研究,發(fā)現(xiàn)馬齒莧中蛋白質、ω-3脂肪酸、胡蘿卜素、鈣、磷、鐵、維生素C等的含量都很高,有一定的食療功效。
物美價廉的“良藥”
馬齒莧味酸性寒,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等多種效用,同時還有益氣作用,對熱痢膿血、熱淋、血淋、帶下、癰腫惡瘡、丹毒、出血等癥有輔助療效。馬齒莧入藥的歷史悠久,《食療本草》和《本草經(jīng)集注》都有記載。關于馬齒莧內服或搗汁外敷治癰腫,李時珍《本草綱目》里轉述的《兵部手集》里有一個故事:唐朝宰相武元衡在西川時,受脛瘡之苦不堪忍受,百醫(yī)無效,百方不佳。使用了含有馬齒莧的藥方才得以痊愈。
現(xiàn)代研究表明,馬齒莧中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血黏度,預防血小板凝集,抑制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形成,從而起到預防血栓和心臟病的作用; 馬齒莧中含有大量的鉀鹽,有良好的利水消腫作用; 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用馬齒莧治療白癜風、皮炎、濕疹、皮膚瘙癢癥、燒燙傷等皮膚科疾病,均取得了良好的療效。馬齒莧還具有抗氧化、抗腫瘤等作用。馬齒莧對百日咳、傷寒、肺結核等病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并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009年,當時的中國衛(wèi)生部和中醫(yī)藥管理局在《甲型H1N1流感中醫(yī)藥預防方案》中推薦食用鮮馬齒莧預防甲流。
民間諺語說:“馬齒莧,沸水焯,人們吃了笑哈哈,為了啥?丑陋的白發(fā)消失啦?!毖芯堪l(fā)現(xiàn):經(jīng)常食用馬齒莧,可增加表皮中黑色素細胞的密度及黑色素細胞內酪氨酸酶的活性,對于白發(fā)、白癜風患者具有輔助治療作用。馬齒莧富含維生素E,可清除體內自由基,起到抗氧化、美容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馬齒莧為寒涼之物,脾胃虛弱、大便瀉者及孕婦忌食,忌與胡椒、蕨粉、鱉甲同食。
對抗胃腸疾病的天然抗菌素
馬齒莧還被譽為腸道清潔劑,是各種腸道病患者食療的首選食材。唐代的《本草拾遺》中記載久食馬齒莧可“解熱排毒,防痢疾,治胃瘍”。中醫(yī)理論認為,馬齒莧性寒質滑,全草有清熱解毒、止痢、止血的功效,可用來緩解腸炎、痢疾等病情,止瀉的同時不會引起繼發(fā)性便秘。
現(xiàn)代研究顯示,馬齒莧有廣譜抗菌作用,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尤其長于抑制大腸桿菌和各型痢疾桿菌; 馬齒莧乙醇提取物對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傷寒、副傷寒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中醫(yī)師常用馬齒莧防治腸炎和痢疾,尤其是夏季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配伍黃連、木香療效更好。
平時把馬齒莧當菜吃可以預防痢疾。痢疾患者,經(jīng)醫(yī)生診治采取醫(yī)療措施外,可以自己煮馬齒莧水喝,幫助恢復。取馬齒莧鮮葉500克,洗凈、切碎,加水1500克,煎取500毫升藥液,成人每天服3次,每次70毫升,連服2~7天。腸炎腹瀉的時候可以吃馬齒莧炒蒜頭。準備新鮮的馬齒莧150~200克,大蒜2瓣; 先把馬齒莧清洗后放進沸水中迅速焯燙,撈出來瀝干水,切成小段; 再將蒜頭拍成蒜泥,油鍋燒熱,放入馬齒莧和蒜頭翻炒,放鹽少許,炒熟即可。這碟小菜宜現(xiàn)炒現(xiàn)吃,不要隔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