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 路紫 郜方
摘 要:首先回顧了地理學關(guān)于身體美學研究的起源、發(fā)展、形成,并對其內(nèi)涵做以解讀;然后總結(jié)了身體第一性、精神分析、審美感知、審美表現(xiàn)等分析方法;再次從身體塑造的基礎(chǔ)層次與智慧延伸、身體塑造的地方性與時代性、身體塑造與文化、精神、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等方面,在先天自然美和后天人工美兩個層次上闡釋了身體美學的實際應(yīng)用;最后概括了學科性質(zhì)、研究重點和研究目標,也展望了發(fā)展前景。研究發(fā)現(xiàn):⑴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強調(diào)對身體美的感知及其對人體機能乃至身體價值的欣賞,強調(diào)一種以身體為中心的“狀態(tài)”和生活方式,強調(diào)人的自然美與社會美的和諧,強調(diào)普遍的個人身體方面的行為規(guī)范,強調(diào)身體美的正確引導、控制與改進及其接近生活實際。⑵地理學通過情感地理、文化地理和行為地理等與“地方”觀點、“表征與非表征”觀點相結(jié)合,于20世紀90年代初在新文化地理范疇下揭示了身體美學內(nèi)涵:人作為文化行為主體與地方相互作用形成人的“歸屬”并最終形成“地方”文化,身體美學與新文化地理學交集于身體文化意義的研究。⑶在身體塑造過程中存在身體美學的地方和時代差異,不同空間和時間背景下影響社會認知和審美的因素不斷變化,人在不同環(huán)境下與地方情感相結(jié)合,因地方情結(jié)的差異和時代特征的差異帶來對身體認知的不同,形成了身體塑造的差異性。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豐富了人文地理學的內(nèi)容。
關(guān)鍵詞:身體美學;新文化地理學;身體地理學;地理美學
中圖分類號:K901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文化地理學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將人本身納入到研究之中,其中較為關(guān)注人的社會行為及其互動的情感認同和意識形態(tài)。即在批判接收傳統(tǒng)文化地理學認知的基礎(chǔ)上,強調(diào)文化是通過人本身來建構(gòu)和表達的,所以其不是經(jīng)濟或社會的附庸[1]。體現(xiàn)在社會性上便形成基于共有的價值觀、文化認同與集體記憶的倫理與實踐。在這個過程中“人”在區(qū)域發(fā)展行為選擇上扮演重要角色,如生活消費行為等都依賴人際間的文化意義與符號的交流與協(xié)商[2]。體現(xiàn)在空間性上即是由文化意義、社會關(guān)系與地理空間要素建構(gòu)出的一種新型人地關(guān)系,正如Tim Cresswell[3]指出的那樣,這是“文化”的一項重要社會功能??梢姡挛幕乩韺W的理論基礎(chǔ)就在于“人”與“文化”及其“地方”的統(tǒng)一性。
人本身的研究在新文化地理學話題多樣性特點的基礎(chǔ)上變得豐富多彩。新文化地理學倡導“自下而上”的文化觀,研究話題與文化意義多來自日常生活實踐和社會活動,并能把握社會化與現(xiàn)代化進程將都市新生活包含進來,也能注重理解在社會文化結(jié)構(gòu)中處在不同位置的人的體驗與實踐,還涉及女性、青少年、老年人、少數(shù)民族、殘疾人等社會邊緣群體[4]。在研究尺度上日益微觀化,先是涵蓋社區(qū)和家庭,隨著研究深入也從人群拓展到人的個體,如將身體研究滲入到宗教、鄉(xiāng)村、旅游等領(lǐng)域。這樣一來,新文化地理學的人本身研究便具有了多樣性的基礎(chǔ)。
21世紀以來,新文化地理學背景下的身體地理研究、意象地理研究等都更加關(guān)注人本身的話題,從人的流動性、主體性角度解讀行為、空間和文化的關(guān)系。身體地理學不僅把人本身視為一種文化符號,還視為能動性行為的基礎(chǔ)和實踐的主體,在探討人本身所承載的社會關(guān)系、情感、文化等多維度意義的同時,也從實體空間、情感空間和隱喻空間三種維度對日常身體實踐進行了解讀。意象地理學在事物的鮮明特征和形象感覺研究中基本是以人本身為對象的[5],因為人通過感知對具體意象的無意識反應(yīng)過程中,其記憶空間所構(gòu)成的“人物”心理圖像最深刻最長久。意象產(chǎn)生的感知和移情,如鄉(xiāng)愁、悲情、懷舊等也都是以人物為重要載體的,在審視鮮明地方美的同時也包含了獨特人體美。無疑,人本身的流動性、主體性及其“外形”等為人文地理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基于以上新文化地理學對人本身的關(guān)注,可從中抽離出身體美學的研究對象,并借鑒新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成果,運用地理學的思維審視身體美學現(xiàn)象及其與地方、文化統(tǒng)一性,最后將其上升到學科的高度進行總結(jié),進而從身體文化意義視角展望身體美學地理研究的發(fā)展前景。
1 起源、發(fā)展與內(nèi)涵
1.1 啟蒙于傳統(tǒng)身體美學研究
文藝復興后期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總結(jié)了哲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等人關(guān)于人體的研究成果,形成了關(guān)于身體美的概括:“人還沒有強大到不被她(他)的魅力擊潰,而她(他)的身體美(它的結(jié)構(gòu)和組成)是她(他)的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身體美是人的最直接的推薦信”,“身體美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最重要禮物”。顯然,蒙田對身體審美的概括既在于身體的生理屬性,也在于整個身體系統(tǒng)的美學功能,這種美的潛質(zhì)即是:身體美作為對象能被我們外部感官感知到,“它讓人身體中因內(nèi)啡肽(Endorphin,體內(nèi)產(chǎn)生的一種荷爾蒙)增多導致心血功能增強及其隨后的感受意識增強,刺激人脊椎部分帶來的興奮感”[6]??梢?,這種歡愉的體驗來自于人對身體的審美,根植于生理屬性。這種審美體驗和審美探索對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具有啟蒙意義,特別是身體美學實踐能夠改善社會、文化、經(jīng)濟關(guān)系的觀點影響深遠。
1.2 發(fā)展于女性主義性別研究
地理學關(guān)于身體美學的研究源于女性主義關(guān)于性別的議題。建立在大自然基礎(chǔ)上的地理美學(Geoaesthetics)是地理學關(guān)于身體美學研究不容忽視的物質(zhì)基礎(chǔ),但隨著學科的發(fā)展和認知水平的提高以及向哲學高度的提升,身體成為人文地理學更小的研究單元。女性主義地理學是推動身體美學地理研究的重要力量,其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美和感受愉悅,突出感知力和表現(xiàn)力兩個概念——將身體接觸的感知作為一種交流的方式,將身體表現(xiàn)視為人類的基本語言。1970年代以來眾多女性主義地理學家引入身體視角展開研究。如1979年David Seamon[7]關(guān)于身體移動方式的研究強調(diào)了主體性的不同和對空間與地方的考慮;1989年Lynda Johnston[8]在新西蘭地理年會上提出身體可以為人類學家提供新的研究領(lǐng)域;1994年Louise Johnson[9]預測身體研究將會成為女性主義地理學的重要研究方向;1995年Robyn Longhurst[10]關(guān)于“身體和地理學”的研究強調(diào)了身體理論化中的若干議題。隨著女性身體研究逐漸向女性體驗及其經(jīng)濟活動研究過渡,不僅關(guān)注不同群體的身體特征,更致力于探究文化對身體的建構(gòu)。同時,男性身體也成為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如Clifton Evers[11]對澳大利亞黃金海岸的男性沖浪者的身體感覺和精神面貌的描述,深化了對身體研究的見解;Woodward Rachel[12]通過研究英國鄉(xiāng)村男性士兵的身體訓練,解釋了身體特定類型的表達??梢?,身體美學的地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方女性主義的身體研究。
1.3 形成于身體地理學研究
20世紀末以來關(guān)于女性身體與空間、文化、社會關(guān)系研究的熱潮極大地促進了身體地理學研究[13]。1995年Robyn Longhurst[10]提出身體地理學(Embodied Geography),認為誕生于女性主義地理學的身體研究表明身體地理學的興起。即地理學對于身體的關(guān)注產(chǎn)生了身體地理學。2006年Barney Warf的《人文地理學百科全書》和2009年Derek Gregory、Ron Johnston等的《人文地理學詞典》(第五版)均歸納了身體研究在地理學中的發(fā)展,總結(jié)出人文地理學若干相關(guān)理論,明確了身體是人類的最親密的地理環(huán)境。身體地理學注重身體關(guān)懷與美學實踐,涉及的內(nèi)容也包括自我完善和身體突破等。如Johnston Lynda[14]提出女性通過飲食和鍛煉不斷監(jiān)測身體等主題。Lewis Clare[15]描述了巴西里約熱內(nèi)盧狂歡節(jié)上女性積極的美學實踐。Martin Angela[16]借助布迪厄的實踐理論評述了愛爾蘭民族的身體特性。Nash Catherine[17]提出需要通過實踐再審視視覺愉悅和傳統(tǒng)視覺表象的差別。此外,身體地理學也有部分其他題材的研究,如身體與空間表達等,將海灘和酒吧、男性的陽剛、異國風情等視為身體促進旅游發(fā)展的元素。Browne Kath和Jason Lim[18]認為身體表達在不同的地理條件下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是有差異的。以上研究表明身體地理學關(guān)于身體美學的研究已經(jīng)有了一個較為廣泛的框架,包括行為的地域、情感和影響,其研究根植于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身體美學和身體塑造。
1.4 身體美學的內(nèi)涵
美學家、人文學者Richard Shusterman吸納了Alexander Baumgarten通用美學(Aesthetics)先進思想,將美學研究與身體實踐相結(jié)合,于1990年代提出了以身體為中心的身體美學(Somaesthetics)概念[6],并將其作為一種可能的價值來探索。按照Shusterman的定義,身體美學是一門關(guān)于人類精神文化活動的科學和感官知覺的科學,并通過概念和方法等主題勾勒出身體審美的基本目標和要素。他在傳統(tǒng)美學框架下精確定義了身體美學:①遠遠超出身體“天然美麗”的觀點,而視其為一種廣闊范圍內(nèi)的感官知覺,取決于對身體基本標識(部位)細節(jié)和功能的感覺。②身體美學不僅是一個理論概念,也是一個現(xiàn)實規(guī)范,通過學習和訓練可以形成一種以身體感官審美升值和創(chuàng)造重塑為目的的改進??梢姡眢w美學超越了自然體系,通過特殊的感官知覺方法讓自身達到完善并在日常生活中比別人更具有優(yōu)勢。它的要求是身體的培養(yǎng),灌輸?shù)氖且环N和諧的思想。1980年代形成的新文化地理學以挖掘地方文化獨特性為主要任務(wù),注重將身體作為重要文化符號(種族、歷史和情感等方面)觸摸地方文化的本質(zhì)與內(nèi)涵[19]。這一時期新文化地理學從“地方”視角與身體美學研究結(jié)合起來,兩者在身體文化意義的研究上產(chǎn)生了共鳴。
2 分析方法
2.1 身體第一性
感官知覺的過程無疑注重了解身體各部分的尺寸,這就是所謂的“身體第一性”方法?,F(xiàn)在看來,依靠外部測量對身體美進行評定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當代文化中身體美學仍然突出了這些主體優(yōu)勢。將身體目標聚焦在身體的某一部位上,將一個人想象為身體對稱和肌肉伸展的雕塑。當然除了身體外部表達形式,身體美學的作用與狀態(tài)能更深入地傳遞情緒和態(tài)度,揭示和改善通常未被發(fā)現(xiàn)的身體功能。身體第一性方法的基礎(chǔ)是宗譜論,其基于遺傳學觀點描述身體美,身體軀殼宗譜刻畫方法至今仍然影響著身體美學研究。但是那種對“金發(fā)、碧眼”生命現(xiàn)象的過度崇拜有可能導致把人體看作一個純粹的有延展性能的有機體,把走路變成一種動作,這也導致了對實際生活理解的片面化?,F(xiàn)代譜系學與身體現(xiàn)象學、身體人類學結(jié)合為人文學科展開具體的身體研究提供了認識論依據(jù),也為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提供了研究視角和方法。由此,有關(guān)身體規(guī)訓的研究在西方人文地理學研究中涌現(xiàn)[20]。伴隨著身體第一性的應(yīng)用還逐步引入了符號互動方法,研究具有一定符號維度(也包括規(guī)范、規(guī)則等)的身體美學?;谏眢w第一性的符號互動方法有助于體現(xiàn)身體美學的“社會、文化、資源價值標準”。
2.2 精神分析
身體美學關(guān)注的身體現(xiàn)象中,除了可表征性方式下的感知外,還存在非表征性方式下的情感和心理等。非表征性方式因為缺少清晰表達而難以捕捉,往往傾向于運用抽象哲學語言去解釋[21]。21世紀以來西方人文地理學接納了精神分析法[22],為人文地理學中情感地理的研究提供了兩種新的思路:一是將情感區(qū)別于個人表達,二是將感官知覺區(qū)別與情感[23]。精神分析法可以有效地描述身體美學的文化差異及空間表現(xiàn),從人的潛意識中改變身體美學認知在某些特定場所的“格格不入”,在保證身體區(qū)別于自我和他人的同時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同,包括對身體美的認同和身體美塑造的認同。在身體美學的研究中精神分析法的運用不僅可以提取個人情感與精神,還可以將個人的身體美學問題社會化。至今關(guān)于身體美觀的爭論還在繼續(xù):用可測量的表象和標準對身體美學進行詮釋是一種典型的身體外部性理念,忽略了身體的主體作用和親身經(jīng)歷的生活軌跡。精神分析方法可以彌補這一不足。
2.3 審美感知
身體美學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規(guī)范”的觀點下進行的,各種各樣的身體美學本體論整合了很多與身體有聯(lián)系的要素,并形成了對“標準”的系統(tǒng)感知。因為身體美學標準的形成是對形體感知的普遍認同,所以感知也可以用于評判身體美。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也是通過感知進行的,或者說通過感知給身體美學賦予了地理學的含義,這是一個系統(tǒng)感知身體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地理學樹立了身體美學邏輯和美學感知,得到了隱性方面和表象方面的理解。地理美學的感知在尋找這種普遍認同的美學標準時強調(diào)在感知過程中注入情感[24],地理學關(guān)于身體美學的研究正是建立在身體的現(xiàn)象學邏輯之上的,使身體美學的研究回歸到對身體的感官審美升值和自我重塑的目的上。
2.4 審美表現(xiàn)
地理學關(guān)于身體美學研究中使用的一個關(guān)鍵分析方法是身體美的表達,以探討身體如何更有表現(xiàn)力等問題。Jenefer Robinson[25]認為移情是地理美學表達的重要方法,表達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移情在創(chuàng)造地理美學中具有積極作用,是一種解釋地理審美與人類理想之間關(guān)系的方法,具有執(zhí)行審美表現(xiàn)力和表達審美意圖的任務(wù)。本體論是自然審美表現(xiàn)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身體同樣具備自然審美表現(xiàn)力的特質(zhì):輪廓、線條、紋理等。身體美所具有的表現(xiàn)力體現(xiàn)在人作為一種特殊生物表現(xiàn)出來的獨特人文氣息上。從主客體關(guān)系的角度看,表現(xiàn)力是面向?qū)ο蟮牟⒛芗せ顚徝老胂蟮?。身體結(jié)構(gòu)的各種功能現(xiàn)象是具有充分審美表現(xiàn)力的,要在內(nèi)容確定及精確把握的基礎(chǔ)上形成情感基本分析維度,目的是揭示身體美學要素的表現(xiàn)。
3 實際應(yīng)用:身體美學現(xiàn)象的解釋
3.1 身體塑造的基礎(chǔ)層次和智慧延伸
身體塑造指在完整的身體藝術(shù)實踐中實現(xiàn)自我完善,身體塑造的不足會阻礙身體美學發(fā)展。身體美學關(guān)注身體動作及其通過機體調(diào)理和肌肉收縮影響人的思想。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在身體與動作塑造方面更強調(diào)心身隨附,個人可以直接成為軀體改善的實踐者,通過與社會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來彌補不足[26]?;A(chǔ)的身體美學訓練即生理學上的身體塑造,其除了美麗誘人的身體圖像三圍外,也包括身體的健康和技能,這些都可以通過“運動模式”來維護,還有心身療法技術(shù)、生物能量技術(shù)等[6]。當然,努力區(qū)別外表與審視身體美學內(nèi)部是有深刻意義的,外形也不是剛性的,要看是如何情景的地理背景?;A(chǔ)訓練的另一個視角是看實踐對象是個什么職業(yè),從事標準化工作就必須引入相關(guān)的身體美學訓練。智慧的身體塑造是指通過各種方法改善、改造身體的某些行為,以及性別的社會關(guān)系構(gòu)建等,是地理學關(guān)于身體美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已經(jīng)總結(jié)出智慧身體美學實踐的外表性和體驗性兩種形式。外表性的實踐強調(diào)身體外觀的感官知覺質(zhì)量和感知敏感度;而體驗性更注重內(nèi)在素質(zhì)。智慧的身體練習,譴責了身體美學中那些膚淺的本質(zhì)和缺乏靈性的論據(jù)。智慧的身體訓練往往受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
3.2 身體塑造的地方性與時代性
身體塑造的目的是實現(xiàn)身體美的認知標準和審美共識[6],有大量的用來提升身體運用能力的方法。也不能排除對身體美學的廣泛性理念,如女性輕聲說話、保持苗條身材、雙腿并攏的坐姿、擺出較被動的姿態(tài),都是維系女性社會角色的規(guī)范。當然,還不能排除身體美學的個性化,并可依據(jù)個性化提出各種規(guī)范身體的具體方法。但是,在身體塑造規(guī)范基礎(chǔ)上的地理學身體美學研究強調(diào)將其置于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追求身體發(fā)展與環(huán)境的和諧。想要獲得完整的關(guān)于人與自然和諧的審美體驗,就不得不把地域?qū)徝烙^納入視界。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基于人的能動性建構(gòu)出了地方行為和文化規(guī)范的關(guān)系。地方是長期的文化行為作用于自然空間產(chǎn)生的,人的經(jīng)歷和目的不同所構(gòu)建起來的地方文化規(guī)范也就不同,形成了一個地方內(nèi)部普遍認同的身體美學特征,人在日常行為中逐漸形成對地方的依附[27]。同時,文化發(fā)展也為身體塑造、審美和認知打上了時代烙印。中國古典文化已將“修身”上升到內(nèi)外兼修的高度,但在不同時期因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而形成不同審美。以中原地區(qū)為例,歷史上一些經(jīng)濟繁榮時代社會上層比較崇尚雍容,在身體塑造上更偏向于豐滿。研究表明:在身體塑造過程中,地方情結(jié)的差異和時代特征的差異帶來對身體認知的不同,形成了身體塑造的差異性。
3.3 身體塑造與文化、精神、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隨著身體地理學、地理美學等學科對身體的關(guān)注,身體美學的研究破除了身心二元論、身體決定論等觀點。20世紀以來身體人類學開始強調(diào)個體的身體實踐與文化、精神、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并認為不同社會階層的文化實踐永久地刻寫在他們身體之上。這便形成了紳士與牛仔在身體體貌和行為動作上的差異。宗教和圖騰崇拜是精神影響身體塑造的典型例子。它們結(jié)合地理環(huán)境注入文化要素中[28],包括身體塑造和行為活動。長期的宗教和圖騰熏陶下其身體塑造方面也帶有這種氣息[26]。宗教壁畫中的人物形象無一例外的兼具了當?shù)鼐用耋w貌特征和行為規(guī)范。地理美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wù)是揭示地理環(huán)境對身體美學認知的作用,并仔細考慮人、環(huán)境與藝術(shù)之間的關(guān)系[29],堅信身體實踐是建構(gòu)特定社會和文化特征的核心要素,并將身體實踐作為改變社會、文化、經(jīng)濟關(guān)系的途徑。地理學從性別研究中挑戰(zhàn)了將身體屬性歸結(jié)為生物或者社會的二分法的傳統(tǒng),涉及生活實踐中的身體體驗,認可環(huán)境和日常行為在塑造身體上發(fā)揮的影響力。身體行為的一些基本方面,如走、站、坐等都是社會實踐的結(jié)果受環(huán)境影響。可見,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以身體為切入點,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為身體美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徑,其研究視角并非局限于身體微觀尺度,而是透視出蘊含于其中的宏大的文化、精神、環(huán)境機制。
4 學科透視
4.1 學科性質(zhì)
(1)對象: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是人類自然美研究成果的一個組成部分,包括身體的審美規(guī)律、審美價值及其美化等,也包括身體美的情操、理想和行為。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是美學與地理學交叉的產(chǎn)物,融入了美學概念并將美學研究深化和衍生。(2)理論: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借鑒了多種理論,通過最初的女性主義地理學對身體和性別的研究,發(fā)展為包含多種議題的研究領(lǐng)域,涵蓋了身體與外形、身體與主客體等,從而形成了地理學身體美學研究的理論依據(jù)。(3)內(nèi)容: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已經(jīng)延伸到結(jié)構(gòu)美、層次美、動態(tài)美等。感知與表現(xiàn)是地理美學研究的兩大視角,地理學研究身體美學的特點即是對美的感知與表現(xiàn),在認知世界美的同時感知、品味、表現(xiàn)人類自然美。(4)應(yīng)用: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認為身體美學也是一種規(guī)范的身體塑造,不僅是視覺上的也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體驗,包括圍繞身體美的一切審美現(xiàn)象和審美活動的創(chuàng)造。(5)價值: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具有重要地位,一是將人與環(huán)境的平衡狀態(tài)及其美的潛質(zhì)作為一個重要指標,深化了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二是促進了美學元素的發(fā)現(xiàn),有利于身體美學的地域描述。
4.2 研究重點
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核心是對身體美的欣賞,重點是對生活方式的體現(xiàn)。第一,即使被賦予多重身體審美用途,也沒有理由排除肌肉和骨骼的審美體驗。身體美似乎跨越各個藝術(shù)流派特定的或特殊的審美模板,這是因為身體不僅是審美的對象,也是感官知覺的重要價值所在。可以很容易看到身體美學卓有成效地幫助理解地方舞蹈和體育藝術(shù),也可以改善對不同職業(yè)的審美。旅游活動的同時也是一種對人類的感知過程,那么就與身體美學關(guān)聯(lián)起來了。第二,身體審美絕不僅局限于男性鼓起的肱二頭肌和女性S曲線的形象。承認身體美學是一種生活方式具有十分寶貴的作用。身體美學在地理哲學思想中體現(xiàn)的就是生活方式。從未來看,生活方式的觀念主導了審美需求的方向。所以,作為改善生活質(zhì)量的理想,身體美學的內(nèi)涵不能被捆得太緊,應(yīng)該允許它有足夠自由的生長條件以保證其最有成效的發(fā)展??梢?,從身體美到生活方式的跨越,是地理學對身體美學認識的深化。也可以說,這個跨度是人本身在身體美學指導下實現(xiàn)的升華。
4.3 研究目標
研究目標是促進身體實踐與自我塑造。身體實踐在提高身體美學感官欣賞價值中具有重要意義。舒斯特曼堅持主張身體美學要求形成具體的實踐形式,將其表現(xiàn)為系統(tǒng)的塑造,對自己的生命體進行理智的、有紀律的、自愿選擇的實踐。身體實踐可能會受到民族、宗教、政體、人生閱歷等因素影響,但本質(zhì)上是價值觀的體現(xiàn)。身體美學必須協(xié)調(diào)身體的差異和品味,自由與客觀地體現(xiàn)規(guī)范。是通過素食或類固醇和硅膠植入物,還是通過呼吸法和有氧運動,這個問題促進了更系統(tǒng)地關(guān)注身體美學在審美感官知覺與體驗方面的作用。這里的身體自我塑造已經(jīng)超過了自我本身的范疇,涉及與周圍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環(huán)境對于自我塑造往往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身體美學有必要擴展到自我塑造與環(huán)境和諧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上。身體美學塑造過程也是不斷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過程[30]。不同的地域文化環(huán)境下的自我塑造又會有許多不同的美學元素,會形成不同的行為習慣、性格養(yǎng)成和社會意識。雖然地域文化不直接作用于身體塑造的外表,不用于構(gòu)成外表的物質(zhì)形態(tài),但受文化影響形成的行為習慣、風格等卻是身體自我塑造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身體美學的發(fā)展必然存在一定的時代特征和“地方”特征,但這與身體美學審美研究中的規(guī)范標準的確立并不矛盾。
5 結(jié)論與展望
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致力于突出身體的表現(xiàn)力、強調(diào)身體的實踐性,關(guān)注身體與環(huán)境的對話。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對人文科學的最大貢獻在于為環(huán)境和“地方”適應(yīng)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對身體美學研究成果的借鑒也拓寬了地理美學研究領(lǐng)域及其實踐。與情感地理學、行為地理學、新文化地理學緊密結(jié)合的身體美學研究,更加深刻地解釋了“地方”的形成和人的歸屬。展望未來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將從更高層次認知身體美學是地理學發(fā)展中以揭示人的本質(zhì)為目的的新思維,地理學視角下的身體有著無窮的審美元素,應(yīng)進一步實現(xiàn)身體美學元素的展示與重組,回答如下具體問題:怎樣用審美的態(tài)度對待、認識、求索并體現(xiàn)身體美學在改造環(huán)境中的作用,用什么方法傳承地理學的身體美學研究的認知成果以適應(yīng)環(huán)境變化,怎樣運用身體美學的規(guī)律選擇、美化和創(chuàng)建美的感受,使人產(chǎn)生美的與有益于美的行為。
參考文獻:
[1] Valentine G.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social? Reflections on the "cultural turn" in British human geography[J]. Norsk Geografisk Tidsskrift,2001,55(3):166-172.
[2] Willis K.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Development. 2nd ed.[M]. London: Routledge, 2011.
[3] Cresswell T. New cultural geography: An unfinished project?[J]. Cultural Geographies,2010,17(2):169-174.
[4] Mitchell D.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culture: Towards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idea of culture in geography[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995,20(1):102-116.
[5] 保羅·諾克斯,史蒂文·平奇. 城市社會地理學導論(第四版)[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6] Shusterman R, Somaesthetics: A disciplinary proposal[J]. Journal of Aesthetics & Art Criticism,1999,
57(3):299-313.
[7] Seamon D, The Geography of the Lifeworld[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79.
[8] Longhurst R, Johnston L. Bodies, gender, place and culture: 21 years on gender[J]. Gender Place & Culture,2014,21(3):267-278.
[9] Johnson L, What future for feminist geography[J]. Gender Place & Culture,1994,1(1):103-113.
[10] Longhurst R, Viewpoint: The body and geography[J]. Gender Place & Culture,1995,2(1):97-106.
[11] Evers C, 'The Point': Surfing, geography and a sensual life of men and masculinity on the Gold Coast, Australia[J].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2009,10(8):893-908.
[12] Rachel W, Its a mans life: Soldiers, masculinity and the countryside[J]. Gender Place & Culture,1998.5(3):277-300.
[13] Mc Dowell L. Women's paid work and moral economies of care[J].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2005,6(2):219-235.
[14] Johnson L, New courses for a gendered geography: teaching feminist geography at 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J]. Australian Geographical Studies,1990.28(1):16-28.
[15] Lewis C, Woman, Body, Space: Rio Carnival and the politics of performance[J]. Gender Place & Culture,1996,3(1):23-42
[16] Martin A K, The practice of identity and an Irish sense of place[J]. Gender Place & Culture,1997.4(1):89-114.
[17] Nash C, Reclaiming vision: Looking at landscape and the body[J]. Gender Place & Culture,1996.3(2):149-170.
[18] Browne K, Jason L., Trans lives in the ‘Gay Capital of the UK[J]. Gender Place & Culture,2010.17(5):615-633.
[19] 朱竑,高權(quán). 西方地理學“情感轉(zhuǎn)向”與情感地理學研究述評[J]. 地理研究,2015,07:1394-1406.
[20] 陶偉,王紹續(xù),朱竑. 身體、身體觀以及人文地理學對身體的研究[J]. 地理研究,2015,06:1173-1187.
[21] Kitchin R, Thrift 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M]. Holland: Elsevier, 2009.
[22] Bondi L. Making connections and thinking through emotions: Between geography and psychotherapy[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005,30(4):433-448.
[23] Hayden L. Cultural geography: The busyness of being “More-Than-Representational”[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5,29(1):83-94.
[24] Kim K M, Problems of expressiveness in geoaesthetics[J]. Open Journal of Philosophy,2014.4(04):
592-604.
[25] Robinson J, Expression and expressiveness in art[J]. Postgraduate Journal of Aesthetics,2007,4(2):19-41.
[26] Kern L. Selling the 'Scary City': Gendering freedom, fear and condominium development in the neoliberal city[J].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2010,11(3):209-230.
[27] Tuan Y F. Space and place: Humanistic perspective[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74,6:387-427.
[28] 荀志欣,曹詩圖. 從文化地理的角度透視中西古典園林藝術(shù)特征[J]. 世界地理研究,2008,01:167-173.
[29] Saito Y, Future Directions for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J]. Environmental Values,2010.19(3):373-391.
[30] 孔翔,于良全. 地方文化環(huán)境與大學教學科研融合發(fā)展的模式初探——基于英美若干研究型大學的經(jīng)驗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14,01:167-175.
Abstracts: Researches on geographical somaesthetic focus on sensory perception to the beauty of body, and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function and value of body. Firstly, it reviews the origin, development, form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geographical somaesthetics; Secondly, it illustrate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somaesthetics, such as body first, Psychoanalysis, perception and expression; Thirdly, it analyzes the practice of somaethetics basic beauty and wisdom extension, spatial and tim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culture spirit and environment; Finally, it investigates the subject property, research focus, research objectives from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and predicts the prospect of geographical somaesthetics.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 First, geographical somaesthetics emphasize on body state and living style, on harmony between human natural beauty and social beauty, on individual physical value and code of conduct, on the proper guidance, regulating, training and improvement of somaesthetics, make it closer to practice. Second, geography combines the view of "local" and" representation and non characterization" through emotional geography, cultural geography, and behavioral geography, in the early 90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new cultural geography category reveals the connotation of Body Aesthetics: people as a cultural behavior subject and local interactions with formation of belonging and ultimately the formation of "local" the Cultural District, somaesthetics and the new cultural geography intersection in the meaning of body culture studies. Third, in the process of body-molding, there exist some local and time differences in somaesthe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patial and time background, social cognition and aesthetic factors are changing. When people are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environment and local emotion, the difference in local complex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will bring different cognition on the body, which formed the body-molding differences. Geographical somaesthetic also enriches the content of human geography.
Key words: somaesthetics; new cultural geography; somatic geography; geoaesth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