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磊
摘 要:針對濟鋼1450mmUCM六輥可逆單機架軋機使用大輥徑新工作輥軋制成品厚度在0.3mm以下薄規(guī)格SPCC帶鋼時,成品道次軋制力大、壓下困難,使帶鋼頭尾有較大長度超厚部分,極大降低了成材率。通過優(yōu)化軋制規(guī)程,改進乳化液各項性能等措施,軋制力由15000kN以上降至約10000kN,帶頭超厚部分降至20m以內(nèi),帶尾無超厚部分。
關鍵詞:SPCC 帶鋼;薄規(guī)格;成品道次;頭尾厚度超厚;軋制力;壓下困難
中圖分類號:TG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4-0048-01
1 前言
山東鋼鐵集團濟南分公司薄板廠的1450UCM六輥可逆式冷軋單機架機組2012年6月投產(chǎn)以來,生產(chǎn)一直比較順利。但在2016年4月,舊輥消耗將盡,開始啟用一批新工作輥(輥徑385mm-382mm),生產(chǎn)來料厚度2.75mm、寬度1200mm,成品厚度0.3-0.28mm的SPCC薄規(guī)格產(chǎn)品時,軋制前5道次,軋制力10000-12000kN左右,軋制力屬于較大(軋機設計最大軋制力18000kN,實際控制最大允許16000kN),到了成品道次,啟車軋制力12000-13000kN,但是壓下困難無法迅速軋制到目標厚度,嚴重影響了軋機成材率。
2 壓下困難原因分析
大量生產(chǎn)實踐表明,在某一軋機上軋制某種軋件時,隨著帶鋼的逐漸減薄,壓下會愈來愈困難,當帶鋼減薄到某一厚度后,無論壓下軋制力多大,無論反復軋制多少道次,也不可能再使軋件軋薄,這時帶鋼的極限厚度稱為最小可軋厚度。根據(jù)平均單位壓力公式導出的軋輥壓扁時的最小可軋厚度計算公式分析:工作輥直徑,軋輥彈性模量,軋輥與軋件間摩擦系數(shù)等對影響軋機最小可軋厚度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
2.1 軋輥直徑影響
軋輥直徑與最小可軋厚度成正比。在這使用這批新輥之前生產(chǎn)同規(guī)格產(chǎn)品,使用的是舊輥,輥徑較小(340-360mm),而這批新輥直徑為382-385mm。薄規(guī)格成品道次壓下困難直接原因就是開始采用這一批新開坯工作輥,直徑達到設計上限,導致壓下困難。而因為舊輥消耗將盡,只能使用新輥,軋輥直徑這一條已經(jīng)無法改變,只能通關其他方面彌補。
2.2 軋輥與軋件間摩擦系數(shù)
軋輥與軋件間摩擦系數(shù)受軋輥表面粗糙度,乳化液潤滑效果,軋制速度影響。
軋輥表面粗糙度設定為0.8-1.0μm,2015年生產(chǎn)薄規(guī)格時,軋制力較大,提出改進方法,降低軋輥表面粗糙度為0.4-0.6μm,但是使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前滑降低較明顯,易出現(xiàn)打滑現(xiàn)象,軋輥只使用到一半輥期后就需要換輥。
2.3 軋件平均張力
軋件平均張力為軋件前后張力的平均值,即帶鋼入口出口張力的平均值,增加時可以減小最小可軋厚度。生產(chǎn)時成品道次前后單位張力分別為150N/mm2,60N/mm2,符合相關技術要求,而為了使壓下更容易,可以考慮適當增加出口前后張力。而之前一次改進提出將出口單位張力提升至70N/mm2,使用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卷曲張力過大,容易出現(xiàn)塌芯。
3 處理方案
3.1 軋輥改進策略
由最小可軋厚度可知,盡量選擇小輥徑工作輥、降低工作輥粗糙度,可達到軋制更薄規(guī)格的目標。輥徑盡量選擇小輥徑,相同條件下可以減小變形區(qū)長度,相對的軋制壓力就越小,更容易壓下。而面對大輥徑新輥,可以通過適量降低粗糙度來降低軋制過程中的軋制力,使軋機更容易壓下,粗糙度控制為0.5~0.7μm,兼顧了軋輥的輥期,避免因為粗糙度過低引起前滑降低,打滑現(xiàn)象。
3.2 乳化液改進策略
3.2.1 提高乳化液濃度
將乳化液濃度由2.2-2.8%提高至4-5%,乳化液濃度增加,使軋輥與帶鋼之間的乳化液顆粒度增大,在軋件變形區(qū)形成的油膜厚度變厚,提高潤滑性能,使軋制力減小,容易壓下。
3.2.2 提高乳化液溫度
乳化液溫度為自動控制,更改溫度設定,將乳化液溫度52-55℃變更為56-59℃。溫度升高,分子熱運動加劇,在油滴相互碰撞時就會自動聚集以減少相界面,降低體系能量,油滴聚集即顆粒會適當長大,乳化液穩(wěn)定性也會有所降低,油水分離速度變快,軋輥與軋件之間形成的油滴顆粒大,改善潤滑條件,降低軋制力,更容易壓下。
3.3 優(yōu)化軋制規(guī)程
3.3.1 壓下率
成品道次壓下率由33%左右降低至28-30%,即保證壓下效率,使有效軋制力盡量多的作用到帶鋼上,能迅速壓下到目標厚度,又避免壓下率過大,導致的軋制力過大,壓下困難,板型差的弊端。
3.3.2 軋制速度
將成品道次啟車速度改為60m/min,啟車后直接升速至400-500m/min,升速的同時適量調(diào)整板型。直接升速到較高軋制速度,來改善乳化液潤滑條件,增加軋輥與帶鋼之間軋制油量和油膜厚度,減小摩察系數(shù),降低軋制力,使軋機能更容易壓下到目標厚度。
4 結語
采取上述改進措施后,使用大輥徑(385-382mm)工作輥軋制0.3mm及以下薄規(guī)格帶鋼時,成品道次軋制力大、壓下困難、帶鋼頭尾厚度超差嚴重的問題已經(jīng)基本消除。成品道次軋制力由15000kN以上降至約10000kN,帶頭超厚部分降至20m以內(nèi),帶尾無超厚部分,提高了成材率,降低了軋輥的消耗,使生產(chǎn)穩(wěn)定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