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珂
摘要:文化資源是我國社會發(fā)展重要的動力源頭之,歷史賦予了我國得天獨厚的文化發(fā)展資源。本文,將針對著名的項城市袁世凱行宮(故居)的園林藝術特色以及文化內涵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項城市;袁世凱;行宮(故居);園林藝術特色;文化內涵
引言:袁世凱是近代的風云人物,而項城袁世凱行宮也是因為袁世凱的出現(xiàn)而被世人所熟知。袁世凱行宮實際上由袁世凱祖父等人出資購買、擴建,主要是為了抵御捻軍而建。隨著袁世凱的出現(xiàn),項城袁氏行宮才得以大放光彩。
一、項城袁世凱行宮(故居)園林的出現(xiàn)
項城之所以被世人熟知,那是因為項城在歷史上曾經出現(xiàn)過一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袁世凱。項城被世人發(fā)現(xiàn)、熟知,還是在近代時期,這主要原因就是受到袁世凱的影響。在近代之前,很多名聲勢頭很大的人,在稱呼上都習慣冠以籍貫,就比如袁世凱,由于他在項城出生,所以很多人尊稱其為袁項城。
在項城市的東南方向17公里之外,存在一個村落,他叫袁寨,而袁世凱就是在公元1895年出生在了這里。而現(xiàn)在,袁氏生活的舊址儼然已經被當?shù)氐恼兂闪嗽绖P故居,并已經面向四海八方的游客。當前存在袁世凱行宮總占地面積約270畝,全部采用明清樣式布局建設房屋。
清末,袁家是當?shù)氐拿T世家,公元1857年,袁家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花巨資買下,開始擴建,三年后竣工。新中國成立前,因為袁氏舊居有1800米長、10米多高的寨墻,因此被稱為袁寨。袁世凱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但在他的故鄉(xiāng),袁寨村人卻似乎不以為然。[1]
在項城,袁世凱就是歷史上最有名的人,不過有人卻說袁世凱因為沒有為老家通火車,所以十分對不起這里的父老鄉(xiāng)親。實際上,受到當?shù)貍鹘y(tǒng)風俗的影響,由于修建當時的京漢鐵路貫穿南北,會經過袁世凱的老家,而袁世凱認為這會破壞老家的風水,所以才力挺京漢線繞道累河,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項城遠離了鐵路,所以交通十分不便,因此長期以來經濟發(fā)展低迷。
但是,這種說明并未被記載在正史當中,由于袁世凱屬于清末新政領袖的重要人物,實際上他思想開放,并大力助長開辦新學堂、選派留學生、修建鐵路等措施,所以此種言論只能由后人自己分辨。
二、項城袁氏背后的文化故事
在項城市的中心南大街處,放眼望去你可以看見一座明清風格三組三進的龐大院落,這座院落占地1萬多平方米,他就是人們熟知的袁世凱行宮。通過查詢項城市博物館官網資料發(fā)現(xiàn),袁世凱的行宮建筑所使用的布局方式,采用了根據中軸線為主,左右相互對稱,整體建筑呈“富”字形結構的布局。
袁世凱行宮始建于1907年,1916年竣工。袁世凱行宮是袁世凱的同族堂弟、當時著名的實業(yè)家袁世鈞出資建造的,最早名字是“帥府”,1915年底,袁世凱恢復帝制稱“洪憲皇帝”,“帥府”易名為“行宮”。但這座行宮,袁世凱生前從來沒有居住過。[2]
袁世凱的青少年時期主要就是在項城老家度過的,不過在袁世凱投筆從戎、遠赴他鄉(xiāng)之后,他基本上就沒有回過項城老家。
通過對袁氏后人袁曉林先生的交流,我們得知汝南郡就是項城袁氏的發(fā)源地。在遙遠的明朝初期,項城來了一批從汝陽遷至此處的袁姓居民。項城袁家在袁耀東出現(xiàn)之前,基本上沒有人讀過書。而袁耀東通過繼承30多畝田地的祖業(yè),也使得袁家變成了富庶大家。但是,從袁耀東39歲故去后,他的妻子就開始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有出息。為了實現(xiàn)家族振興的夢想,一個弱女子開始擔負其操持家業(yè)的重任,在克服了眾多艱難險阻后,完成了供讀四個兒子上學的夢想。而袁家四子也沒有辜負母親郭氏的期望,全部順利考中科舉,從而使袁家的命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清朝末期,太平軍在南方突起、捻軍在北方突起,因此清朝末期的各省出現(xiàn)了大量的團練派官員,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湖南出身的曾國藩、安徽出生的李鴻章等人。在河南最為出名的團練派領袖,就是袁家。在鎮(zhèn)壓北方捻軍的過程中,袁氏家族的袁甲三、袁保恒、袁保慶、袁保齡等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并在戰(zhàn)場屢立奇功,深受皇室器重,并且封疆大吏也對袁家從此刮目相看;也因為此,全國的袁姓也都前網袁寨認姓歸宗,此時的袁家門庭若市,聲名顯赫。
不過在十余年后,袁氏子弟的后人又出現(xiàn)了異位才華橫溢的后起之星,他不僅在仕途上如魚得水,步步高升,還是想了重振袁家的目標,在這段時間內項城被世人熟知,而他也被世人尊稱為袁項城,他就是大名鼎鼎、爭議巨大的袁世凱。
三、項城袁世凱青年時期初步展現(xiàn)個性
袁世凱是袁家那一輩排行第三的孩子,由于袁世凱的父親的兄弟袁保慶常年出征在外,年至40膝下都沒有兒子,所以就將袁世凱過繼給袁保慶為子。
公元1866年,袁保慶在山東做道員,袁世凱也隨之到了山東。袁保慶替袁世凱請了一位老師,教他讀書。兩年后,袁保慶由山東調到江蘇,袁世凱隨同前往。公元1870年,袁保慶由揚州調到江寧(即南京),這時袁世凱生父袁保中夫婦和他的長兄世敦、次兄世廉都遷到南京來同住。[5]袁世凱在青年時期受到了袁保中與袁保慶弄弄的溺愛,不過袁世凱對讀書不感興趣,不過騎馬技術了得。在1874年5月的時候,袁保慶在江南鹽道任內不幸故去,而他的好朋友劉銘傳、吳長慶等人為他治喪,并將袁世凱護送到了項城老家。
袁世凱在青少年時期,血氣方剛,男兒本色正濃,在生活中袁世凱讀了大量的書籍,且從不尋章摘句,在作文的時候,其豪氣可見一斑。有一次袁世凱的教師王雁臣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作為命題,要求袁世凱寫八股文,袁世凱豪筆一揮,其中有如下幾句:“東西兩洋,歐亞兩洲,只手擎之不為重。吾將舉天下之土,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猶將深入。堯舜假仁,湯武假義,此心薄之而不為;吾將強天下之人,拜手稽首于闕下,有不從者,殺之無赦!”[6]王雁臣讀完文章后,都不經乍舌。
袁世凱很少在項城行宮逗留,由于喜歡騎馬、飲酒,所以每次喝酒都會喝很多,騎馬則是要騎很久。
早年使其袁世凱受到袁保恒的嚴格監(jiān)督,所以對袁保恒十分敬畏,因此袁保恒帶著袁世凱赴北京讀書的三年時間里,袁世凱讀了大量的書籍,且十分乖巧。由于袁保恒發(fā)現(xiàn)袁世凱思慮過多、防人之心慎嚴,所以就告誡袁世凱,若生平遇到大事,則必須“當機立斷”。正視因為這個緣故,袁世凱也因此受到了較大影響。
袁保恒故去之后,袁世凱接受了清政府轉給自己的袁保恒捐官,雖然袁世凱不善制藝,但是袁世凱并不是很看重這個官位。不過,袁世凱深知自己的叔父死后別無人在可以去監(jiān)督、管教自己,所以就將過往的所有書籍全部付之一炬,并揚言到“好男兒志在四方,豈能郁郁久困在筆硯之間以自誤歲月?”
袁世凱的“四方之志”很快就有了機遇:公元1880年冬天,他嗣父的好友吳長慶督辦山東海防,急需人才,有人推薦了袁世凱,吳長慶就調他到山東軍營中。袁世凱就此離開家鄉(xiāng),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6]
時光如水,歲月如梭,袁世凱已經成為了歷史中的一粒砂礫。當前所有的袁世凱后人已經分布在河南、天津、北京、臺灣、黑龍江、美國等各個地方,他們雖然天各一方,過著自己的生活。但是,在項城出現(xiàn)的袁世凱卻沒有被世人所遺忘,他在近代掀起的風云,依舊是后人津津樂道談論的話題。而如今,袁世凱在項城的行宮等所有古跡也都修繕完全,并實現(xiàn)了對外展示。項城袁世凱行宮——他是近代梟雄的故里之所。
四、項城袁世凱行宮園林藝術特色與文化內涵
項城袁世凱行宮坐落在項城市東南方向17公里之外的袁寨,這里本來叫做石腰莊,是明朝末年石氏的莊園,1858年項城鄰縣捻軍四起,為避捻軍,袁世凱叔祖父袁重三及父親袁保中以巨資購買,后本村因建寨御敵出名,改為袁寨。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
當靠近項城袁世凱行宮時,我們第一眼可以看見的是坐落在中組院落門前大門樓上的“袁府”兩個字,他們采用黃字黑底的表現(xiàn)形式,不僅莊重而且韻味十足,這個大門位于中組院落,是行宮入口,其三間兩層有6、7米高,并使用了朱紅色,且明清建筑特色明顯。
進入袁世凱行宮后,可以看見在院落中間有兩棵百年松柏屹立其中,他們經歷了世代的滄桑,但是枝葉依舊茂盛、翠綠。袁氏行宮坐北朝南,自東向西依次為東組院落、中組院落與西組院落,且每組院落都是三進院。
首先,在東組院落里面有5個天井院,這里的3個是新建不久的;在這里只有袁世凱出生的腰樓三間與前院東廂房保留的十分完整,這個院落是袁世凱之父袁保中以石家舊址為基礎再次建設的。在東廂房的屋檐下面,雕刻繪畫者生動形象、惟妙惟肖的作品,從這里可以依稀看見當年袁氏一族繁榮昌盛的楊子。在腰樓之內的中堂里面,供奉著神靈的架子,而東間則主要擺放了清朝末期的架子床,他們雖然破舊不堪,但是從雕刻的紋路上,就可可以看出雕刻大師技藝精湛。
在廣梁大門前,有一對五尺高的石獅子把守,左邊一頭母獅背駝幼獅,右邊雄師昂首側視母獅,神情活現(xiàn)。門口兩旁的大紅明柱頂上,彩雕“青蛙戲荷”。門楣橫欄板三塊,東、西兩塊分別雕繪“五堂會審”和“打金枝”戲簇,中間一塊雕繪一農夫找鋤下田。門口兩旁立有“上馬石”、“下馬石”。整個住宅分前、中、后三個大院。前院中間是大廳,兩邊是廂房。中院有東廂樓、西廂樓,中間是三間腰樓。[4]
后院有分別有三間東廂樓、西廂樓與堂樓,他們總共有2800平方米大。在中原袁世凱囑咐袁重三修建并居住的宅院門前,采用了走馬門樓的設計形式,并在大門的門楣橫欄處雕刻著“紫氣東來”四個大字。這里分為三個大院,他么分別為前中后三院。前院的正面有三間客廳,而兩側則是東西廂房。在中院的正面則屬于五間腰樓,并存在六間東西廂房。在每個房間的內部,都放置了楠木家居,并在墻上懸掛了各式各樣的名人字畫,且堂樓與大廳保存較好。
其次,在中組院落內部存在3個天井院,這里是袁世凱囑咐袁重三修筑的,中組院落前面的大廳與堂樓保存很好,且院落中間就是堂樓,并且是袁氏舊居整體的中心。堂樓內還擺放著袁世凱本人的蠟像,而在東間在防止了袁世凱身為民國大總統(tǒng)使其的實木龍椅,在西間的墻壁上則繪制了袁氏家族的過往發(fā)展歷史。
最后,西組院落內部存在9個天井院,這里是袁世凱的弟弟袁世彤修建的,戲樓、大廳和堂樓保存完好,戲樓兩側有廂房,前檐舞臺和后臺中門的屏風,由四房扇門組成。走過戲樓是五間大廳,大廳前檐下有六個大紅明柱,上雕滾龍、繡球。大廳內存放著清朝時期官服、清末時期的武器和當時的貨幣等。[5]
在堂院之內有五間堂樓,2間東西廂房,院子被玻璃走廊圍繞,并且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在堂樓的內部每一個屋子里面都放置了楠木家具等,且保存完好。
西組院落總共占地3040平方米,大門采用廣梁設計方式,門口有兩座五尺高的石獅子駐守,并擺放有上馬石與下馬石,且門口兩側有兩個大紅明柱;在門楣的欄板之上,還被雕刻上了繪有彩色盛開的荷花與戲水青蛙,而門道東山的墻面則繪有“八仙過海、鯉魚跳龍門”等才會圖案。經過廣梁大門之后,就會抵達戲樓,東西廂房與北大廳就在戲樓的兩邊,且都被走廊連接。戲樓的挑角垂有三尺多遠,并且每一個角垂上都被雕刻并繪畫上了美麗的荷花、梅花等好看的花樣。
在戲樓上面,有美麗的琉璃瓦覆蓋,其中前檐舞臺與后臺中門屏風全部采用四扇門構成。所有的門都雕刻了彩色的鳳凰,在門的中間還雕刻了大量的歡喜羅漢盤腿靜坐的圖案。走過戲樓是五間廳,大廳前檐下有六個大紅明柱,上雕滾龍、繡球。大廳內拱形頂上懸掛三個“宮燈”,三個“萬盞燈”。宮燈六個龍頭挑角,下垂彩穗。“萬盞燈”直徑約一米,燈上帶盤,每盤插蠟燭120只。每只蠟燭罩白罩、帶紅花。每花下垂五色玻璃穗,點燃后五彩繽紛,彩光奪目,煞是好看。大廳屏風后立有楠木框架,上雕漢文和松鶴同春畫面的“穿衣鏡”。大廳東西兩頭對稱擺放楠木方桌、條幾,條幾上擺滿珍貴的花瓶。方桌兩旁擺放兩把“卷腦太師椅”。[6]在墻壁的四周同樣懸掛了大量的名人字畫,在廳堂的內部,大門的旁邊東側擺放著白色紅龍缸、西側則擺放著白色藍龍缸,兩個缸內均養(yǎng)了大量的金魚。
五、經政府維護保護之后的項城袁世凱行宮
項城袁世凱行宮屬于明清歷史長河中吸收了諸子百家雕刻藝術精髓的著名民間使用的防御性寨堡建筑群體,通過當?shù)卣谠绖P行宮維修方面的大力支持,相信袁世凱行宮必然能夠恢復原有的相貌。到時候,袁世凱故居必然會成為中國袁氏一族文化的研究中心、中國近代歷史的教育基地、防御寨堡的研究中心、豫東民俗文化的研究圣地的統(tǒng)一體,同時他也必然會成為吸引國內外游客的著名景點與傳播華夏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之一。[7]
結束語:綜上所述,項城袁世凱行宮園林藝術匯聚了明清兩代的藝術特色,且文化內涵突出,值得進行有效的保護、修繕與研究,這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等也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參考文獻:
[1]袁世凱與清末官紳教育[J].田正平,夏益軍.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預印本.2010(10):62-78
[2]在帝制和共和之間徘徊的袁世凱[J].廖保平.協(xié)商論壇.2011(01):51-54
[3]袁世凱靠什么在晚清政壇崛起[J].黃慶林.人民論壇.2011(18):78-79
[4]民國初期袁世凱走向帝制之路的原因探析[J].母書鵬.蘭臺世界.2011(25):34-35
[5]還原袁世凱的歷史本色[J].張艷艷.人才資源開發(fā).2011(09):108-109
[6]試論辛亥年袁世凱復出時的心路歷程[J].丁健.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60-64+92
[7]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逼宮廷清帝退位[J].王質玉.決策與信息.2011(10):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