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珊++黎巧筠
[摘 要] 西關文化是廣州文明演化而匯成的一種反映廣州特色和風貌的地方文化,它有著特別的歷史和內(nèi)涵,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由荔灣區(qū)研發(fā)的地方英語課程《周游荔灣》將西關傳統(tǒng)文化和英語課程進行整合,既是對地方文化的繼承、保存和弘揚,也是對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補充和豐富。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將西關文化和地方英語課程整合,能使小學生更深入了解自己生活學習的地方,而把兩者融合則能更具效度和信度地培養(yǎng)小學生(跨)文化意識。
[關鍵詞] 西關文化;地方英語課程;文化意識培養(yǎng)
西關文化是廣州文明演化而匯成的一種反映廣州特色和風貌的地方文化,是廣州近百年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獨特表現(xiàn),更是廣州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因此,地處西關地區(qū)的荔灣區(qū)教育發(fā)展中心響應國家出臺的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政策,編寫了具有西關特色的各科相關地方課程?!吨苡卫鬄场返胤接⒄Z課程是對現(xiàn)有廣州市英語教材的補充,讓小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深入地了解西關文化,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
一、西關傳統(tǒng)文化和地方課程綜述
(一)西關傳統(tǒng)文化
西關傳統(tǒng)文化是在西關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里,反映該地域特有的風土人情、建筑物、歷史遺產(chǎn),經(jīng)歷日月積累的沉淀而形成的一種獨具特色和風格的文化。具體包括:有傳統(tǒng)特色的商業(yè)和文化,有南方建筑特色的騎樓街、西關大屋以及歷史文化街區(qū);粵曲粵韻,西關美食,民間工藝等蘇姚傳承保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西關文化是嶺南文化的縮影。然而“西關文化”其獨特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建筑文化、飲食文化和人文文化上。
1.建筑文化體現(xiàn)在建筑布局的開放性和多元兼容性,即嶺南風味。西關大屋、竹筒屋、騎樓茶樓等多類型傳統(tǒng)建筑,其中陳氏書院是嶺南文化上升期的嶺南建筑代表作。
2.飲食文化方面,西關風味的食品以“生猛鮮活,清淡適口”為本質(zhì)特色,孕育了“廣州酒家”“蓮香樓”等飲食老字號,還有泮塘五秀、德昌咸煎餅、南信雙皮奶、順記椰子雪糕等地道小吃,俗話也說“食在廣州,味在西關”,可見西關飲食文化影響之深遠。
3.人文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西關”是粵劇曲藝、嶺南文學、嶺南畫派的主要發(fā)源地,素有“粵劇曲藝之鄉(xiāng)”之稱。也有新一代女性的的代表“西關小姐”。
如此獨特的西關文化就在荔灣區(qū)小朋友的身邊,他們從小就從成長的環(huán)境、父輩甚至祖輩的口中感受和體驗西關文化的魅力,但這些感知是零碎的,有些是片面,還有更多是未知的。我們需要一套系統(tǒng)的地方課程為孩子呈現(xiàn)“完整的”西關傳統(tǒng)文化,我們更希望孩子把西關文化傳承下去、傳播到世界各地。
(二)地方課程
荔灣區(qū)研制開發(fā)了一系列的荔灣特色課程學材,涵蓋了語文、數(shù)學、英語、音樂、美術、科學、思想品德等多個學科?!吨苡卫鬄场肪褪抢鬄硡^(qū)教育發(fā)展中心編寫的蘊含豐富西關文化的英語地方課程教材。教材依據(jù)2011年教育部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教學目標要求編寫而成。全書以兩位中國小學生小西和小關帶著兩位外國小朋友Janet和Ben的七天荔灣之旅為主線,向大家介紹最富有荔灣特色的旅游景點、美食、建筑、市場和節(jié)日等。全書由Day1—Day7的內(nèi)容組成,每一個“Day”借助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四個部分介紹一個荔灣特色文化點,在介紹的過程中滲透西關民俗文化的發(fā)展,讓學生學會用英語做事情,在了解、宣傳西關文化的同時,也提高了語言的聽說讀寫能力?!吨苡卫鬄场芬匀蝿栈顒訛閷W習形式,讓學生在做中學,在游玩中體味西關文化,并嘗試用英語介紹本土文化,教會學生如何利用英語這個通往國際的語言工具向外輸出西關文化。
二、西關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地方課程整合的理論依據(jù)和必要性
(一)對西關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保存和弘揚的需要
維果斯基的“Vygotsky三角”(個體、自我變量、其他人變量、文化、背景變量)十分強調(diào)文化因素是人類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卡西爾也認為,“人只有在創(chuàng)造文化的活動中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動中,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p>
城市發(fā)展區(qū)域闊大,舊城區(qū)的改造使很多地道的西關人家遷住別處,西關文化中含有許多優(yōu)秀而深藏于民間的傳統(tǒng)手工藝和藝術都面臨著失傳的現(xiàn)象,也使原屬于西關特有的生活方式、人文文化被淡忘,被外來人口同化甚至消失,西關傳統(tǒng)文化是荔灣教育的根,只有扎實的根才能長出參天的大樹。文化不僅通過直接的意識形態(tài)作用于小學生的客觀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文化通過對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對小學生實施教育的成人進行影響而間接作用于下一代。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是無數(shù)代人永無止境的工程,只有通過一代又一代的重視和傳承,才能加深對西關文化的認同感。
(二)豐富廣州小學英語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
現(xiàn)在教科版的廣州市小學英語課本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適用于全國各地的小學生。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英語素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fā)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F(xiàn)用小學英語教材體系對地方文化滲透有所缺失,主要有三個方面:
1.小學英語教材中缺少地方文化知識部分。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憑借,但在當前的小學英語教材中,地方文化稀缺,老師也很少會主動尋找這方面的內(nèi)容來教,雖然是身邊的旅游文化點、身邊的地方美食,學生也不會用英語來表達。
2.教師授課時沒有與地方文化結合。小學課程中有許多常見的話題,如“Food”,老師主要還是講授西方食物為主,如hamburger, chips, 較少出現(xiàn)地方傳統(tǒng)食物或特色食物,如馬蹄糕、蘿卜糕、燒麥、叉燒包,更不要說“泮塘五秀”。長期下來導致學生對本土傳統(tǒng)文化沒有深刻的印象,甚至認為英語是課本的英語,而不是生活的英語。endprint
3.英語作業(yè)設計僅限于書本和教輔,沒有滲透生活實踐。在作業(yè)設計方面,大部分的英語教師為了應付考試,都以布置學生完成抄寫、句型練習,甚至教輔的題庫為主,很少布置實踐性的英語作業(yè)。例如,用英語向朋友介紹一下“廣州酒家”,學生就可以結合自己已有的認知,上網(wǎng)或現(xiàn)場搜查這些具有本土文化的知識,把英語真正用起來。因此把地方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是很有必要的。
荔灣區(qū)編寫的《周游荔灣》英語地方課程教材資源來自西關傳統(tǒng)文化,帶著友人游西關,從身邊的景點挖掘文化內(nèi)涵,并將其融入小學英語課程,讓學生感受優(yōu)美的景色、品嘗豐富的美食、欣賞美輪美奐的建筑風格、參與獨一無二的民間聚會……從而讓學生更了解身邊的西關文化,熟悉內(nèi)容后,可以向外國朋友介紹本土文化,說起來更親切、更自然。因此,《周游荔灣》是對廣州市小學英語教學的補充,使小學英語教學內(nèi)容更豐富。
(三)讓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周游荔灣》的編寫體現(xiàn)了新課標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大性質(zhì)。就工具性而言,結合西關文化,可以把英語用作交流工具、認知工具、思維工具和發(fā)展工具,幫助學生學習知識、認知世界;引導學生發(fā)展基于英語特性的思維,彌補基于漢語特性的思維的不足;可作為促進自己終身發(fā)展的工具。
就人文性而言,這套英語地方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地方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jīng)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祖國、愛廣州、愛西關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英語地方課程有利于讓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三、西關傳統(tǒng)文化和地方英語課程整合的實踐
(一)《周游荔灣》緊扣“西關文化”的具體內(nèi)容
針對現(xiàn)有廣州市英語教材的不足,在《周游荔灣》英語地方教材中,主人翁小西和小關計劃了7天的行程,帶著Janet和Ben游覽了荔灣周邊的著名文化點,了解了荔灣的歷史、風俗,滲透了以下的“西關文化”:
Day 1:他們游覽了上下九一帶,包括上下九步行街(Shangxiajiu Pedestrian Street), 玉器街(Jade Street), 華林寺(The Hualin Temple)。了解后發(fā)現(xiàn),原來上下九步行街是廣州市內(nèi)第一條的步行街,凡是節(jié)假日,到那里逛街購物的人可多了;那些玉器藝術品,價格從幾十塊到幾十萬元不等;還有華林寺已經(jīng)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里面的五百羅漢是那么栩栩如生。
Day 2:小西和小關一行4人第二天來到了荔枝灣(The New Litchi Bay)文化點,這里除了有迷人的風景外,還有著名的仁威廟(Renwei Temple)、泮溪酒家(Panxi Restaurant)和老字號手信街(the Souvernir Street), 更有讓大家了解更多荔灣歷史的荔灣博物館(Liwan Museum)。“泮塘五秀”就是這里的特產(chǎn),你知道是哪“五秀”嗎?用英語怎么表達嗎?
Day3:陳家祠(Chen Clan Academy)是游覽荔灣必到之處,這里的建筑特色是嶺南建筑的代表作,石雕、磚雕、木雕等都美輪美奐,讓人目不暇接。另外“西關大屋”也是頗具特色。小西還特別提到了出身富貴人家,身穿旗袍,受過良好教育的西關小姐(Miss Xiguan),在當時也是一群非常矚目的新女性。
Day4:第四天孩子們逛了一圈沙面島(Shamian Island),這里綠樹成蔭,獨特的歐陸風情建筑讓人忍不住拿起照相機留下倩影。還有詹天佑故居(Zhan Tianyous former Home)、白天鵝賓館( The White Swan Hotel)、沙面公園(Shamian Park)和 黃沙水產(chǎn)市場(Huangsha Aquatic Products Market)都是值得一去的。
Day5: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一,在荔灣也有全國著名的茶葉市場(Tea Market), 廣州人也有“飲茶”的習慣。
Day6:位于荔灣南面的芳村是名副其實的“花地”,在這里有廣州嶺南花卉市場(Guangzhou Lingnan Flower Market)、廣州花卉博覽園(Guangzhou Flower and Plant Exhibition Garden)和越和花鳥魚藝世界(Yuehe Flower Bird and Fish World), 花的品種和數(shù)量都令人嘆為觀止。
Day7:最后Janet 和Ben還真正感受了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Spring Festival)、龍舟節(jié)(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人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七)(The Man Day)和荔灣特有的生菜節(jié)(Lettuce Festival)的風俗。
(二)小學英語交際和“西關文化”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英語表達
小學生學習英語應該盡量摒除以考試為目的的學習動機,英語交際才是他們要形成的習慣。交際的話題應是身邊的話題,而《周游荔灣》中的“西關文化”正是學生樂于談論的。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時滲透相關的“西關文化”,結合英語課本的話題讓學生進行交際練習,如結合“shopping”這一話題,中國人有討價還價的習慣,在“Shopping in Xiajiu Road”一文中,學生接觸到——A litte cheaper, OK? How about ninety yuan?等句型,這是在英語課本中沒有的,因為西方文化中認為討價還價是沒有禮貌的。這種中西文化的差異,學生通過接觸不同的教材,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到。又如,How can you get to Chan Clan Academy,學生在廣州市教材中也學過有關“問路,指路”的話題,但當以上問題出現(xiàn)時,大部分的學生還是懵了,只是課文里的“go straight ahead, then turn right at the second crossing”這些句型是不夠,他們還需要更多有關陳家祠的信息,通過學習“Visiting Chen Clan Academy”, 孩子懂得了搜尋其他的乘車信息、地址、咨詢電話、開放時間、交通指引、票價等,努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身邊的“西關文化”的內(nèi)在動機。這種內(nèi)在動機主要表現(xiàn)在英語學習本身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打破為了考試的觀念局限,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內(nèi)外的“西關文化”學習,用思維導圖比劃出對Shanmian Island的認識,這些作業(yè)才是與生活結合的作業(yè),這樣學生才能充分意識到“西關文化”的價值和自己身上的責任,才能激發(fā)其內(nèi)在潛能的發(fā)展。因此,設計多樣的、開放性的、結合身邊文化內(nèi)涵的作業(yè)無疑都是很好的激發(fā)手段。期末的時候可以組織一次“西關文化知識英語競賽”,讓學生通過閱讀和鑒賞,體會“西關文化”的源遠流長,陶冶性情,激發(fā)對生長的荔灣地區(qū)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成為“西關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左雯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幼兒園課程整合研究[J].科教文匯,2007,(8·上旬刊).
[3]許秀平.小學英語課程中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及對策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1).
[4]張?zhí)N. 在英語研究性學習中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J].擻言探圣,2007,(4).
[5]百度文庫《西關文化研究成果》(研究成員:陳紫嫻 何菀怡 黎國安 黎潔凈).
責任編輯 陳 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