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潔麗
作為自主課堂展示課,《項羽之死》一文預設目標是讓學生自主展示文言文知識點,分析三個場景中項羽人物形象,從而感悟項羽這個雖敗仍有真性情的英雄形象。整堂課的教學重點在學生自主合作、辯證思索、活躍展示幾個目標上。
一、《項羽之死》教學簡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重點字詞,上課展示,解答疑難。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明晰三個場景,討論解讀項羽的性格特點。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學生能解讀、感受項羽的真性情,且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教學重點難點】
解答文言知識點、分析人物個性。
【教學過程】
(一)小組自主合作展示成果
古今異義、通假字、活用現(xiàn)象、虛詞、特殊句式及重要的難翻譯的句子。
(二)文本探討
1.總結(jié)歸納
(1)用最精簡的詞概括本文中有幾個場景。
垓下之圍、東城快戰(zhàn)、烏江自刎。
(2)其中太史公花的筆墨最多的是哪個部分?東城快戰(zhàn)。
討論:(從戰(zhàn)因、兵力、戰(zhàn)術(shù)、戰(zhàn)果、損失等方面解讀戰(zhàn)役)
點評:從東城之戰(zhàn)可見,項羽是
(3)東城快戰(zhàn)役,這一戰(zhàn)為誰而戰(zhàn)?
(4)真性情小結(jié):周國平《論真性情》。
2.真性情的表現(xiàn):一泣、一笑
(1)為誰而泣?
讀《垓下歌》品讀情感——鐵漢亦有柔情。
(2)怎么理解項羽“拒渡”?(討論、解答)
(3)哪一個字很形象地表現(xiàn)了項羽拒絕時的坦然自傲?
笑——看淡生死,驕傲,從容。
3.真性情的藝術(shù)形象、真性情的創(chuàng)作
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真性情的藝術(shù)形象背后站著一個真性情的創(chuàng)作者。
展現(xiàn)名家點評:(傅庚生、尼采)
4.真性情藝術(shù)形象舉隅
《荷馬史詩》中的阿基硫斯。
5.課堂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堪稱真性情的英雄?
二、課堂教學和預設教學目標之間的落差
1.文言文基礎知識點落實不足
何為文言文教學?黃厚江提出,一個是“言”,一個就是“文”。文言文教學能不能體現(xiàn)出它應該有的內(nèi)涵,體現(xiàn)本身的教學規(guī)律,就是看有無處理好“言”與“文”這一對矛盾?!俄椨鹬馈方贪傅拇_把“言”落在教學目標首位,預設通過預習去掌握知識點,在課上環(huán)節(jié)一展示。然而落實操作時,學生紛紛拿著小黑板去展示文言文基礎知識,那活躍的形式和充實的內(nèi)容著實讓聽課的老師眼前一亮,但只是落實了文言文中的概括性知識點,一、二兩組是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詞類活用,第三小組展示了虛詞“乃”“之”“及”幾個字詞。第四小組則羅列了全文中幾個特殊句式。不到十分鐘就結(jié)束了,收之草草。
筆者執(zhí)教的學生在文言文理解上趨于中下水平,要通讀全文內(nèi)容,需要梳理每一段中的重點難點字詞,不能僅僅以四塊小黑板就想把文言文教學最重要的知識點落實這一目標帶過。
知識和能力這一目標,在沒有進行字詞梳理的情況下,課堂展示如走馬觀花,并不如形式的完美,為這堂課的淺陋拉開了序幕。
2.自主課堂學生自主性不足
從教案中就可以發(fā)現(xiàn)預設教學目標二探索項羽的“真性情”形象,三個場景中的提問,都是教師直接提問。但其實可以換成“項羽的真性情表現(xiàn)最能感染你的是哪里”,再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自主合作交流,就可以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課堂的活躍性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整個自主課堂中雖然學生踴躍表現(xiàn),但總是有種大框架在上,里面的內(nèi)容卻是寥寥的感覺。課堂展現(xiàn)雖形式多樣,但仍不能改變其未真正達到預設效果的實質(zhì)。
3.情感探索難以達成
作為一堂以學生自主展示為形式的公開課,感受項羽身上的“真性情”放在教學目標三很合理。但事實上”真性情“卻成了教師貫穿整堂課的“口號”。這體現(xiàn)在學生缺少時間和情境去思索作品和人物的情感。如后半堂課,教師提問“還有哪里能直接體現(xiàn)項羽的真性情”,學生來不及思索,極其自然就落在”垓下之圍“上,就忽略了其他部分,這是設計的缺陷,也是教師急切想要順利完成這堂展示課所致。在”真性情“英雄的舉隅這個拓展環(huán)節(jié),學生并不知道《荷馬史詩》的內(nèi)容,又怎么能與阿基硫斯這樣的英雄產(chǎn)生共鳴?
諸多因素證明,語文教學不該僅設計問題,刨好一個個的大坑,讓學生跳,再去談情感體驗。這歸根到底還是填鴨式教學,并不是自主教學。
《項羽之死》一課讓筆者有了更好的反思。在面對一次展示課、公開課的時候決不能以展示為目的,急切甚至是功利地去追求預設目標下的生成,那樣的結(jié)果只能適得其反。因為忽視學生的學情,忽視學生自我思考的課堂再成功,也是一種失敗。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五鄉(xiāng)中學(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