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蕊
摘 要:本文運用敘事學理論分析小說《我的名字據(jù)稱叫甘騰拜因》中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敘事話語,首先借故事標題作為切入點,準備從小說里的德語虛擬式敘事、作品情節(jié)里的碎片化敘事以及并置、拼貼敘事來分析小說敘事技巧的運用給作品增加的“不確定性”的藝術(shù)效果。
關(guān)鍵詞:馬克斯·弗里施;我的名字據(jù)稱叫甘騰拜因;不確定性敘事
中圖分類號:I712.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6-0099-03
馬克斯.弗里施是瑞士當代最著名的德語作家,他的小說《我的名字據(jù)稱叫甘騰拜因》完稿于1963年。小說剛一出版就在當時的文學界引起了轟動,???魏德曼說:“這是一部了不起的小說,使人覺得壓抑,緊張,小說的視角和故事都非常豐富,吸引力且充滿神秘感,弗里施達到了藝術(shù)的頂峰。德國著名的文藝評論家尤根.哈.皮特森也說,“不論是我的各種變形,抑或是通過虛構(gòu)的敘述來替代對事實的敘述都值得人們研究。這種對虛構(gòu)藝術(shù)框架的流變即將成為一種潮流。”小說雖然聲名斐然,但至今還沒有中譯本,國內(nèi)學術(shù)界對小說的研究只有幾本文學史的介紹。這部小說又最能代表弗里施作品內(nèi)容和形式的特點。本文主要運用經(jīng)典敘事學理論來探析弗里施頗具前瞻性的敘事技巧,弗里施在小說中使用大量的虛擬式來表達,并且使用拼貼手法、碎片化敘事,從而折射出一個混亂且無序的現(xiàn)代社會,從而向人們展示了現(xiàn)代人的人格分裂、精神異化這一主題。
一、小說標題與小說情節(jié)的德語虛擬式敘述
直陳式、命令式和虛擬式是現(xiàn)代德語的三種敘述方式。一般的德語文學作品都是運用直陳式來表達的。弗里施在《我的名字據(jù)稱叫甘騰拜因》中運用了很多的虛擬式的表述手段,這種情況在德語文學作品的敘事過程里非常少見。以小說標題為例,《我的名字據(jù)稱叫甘騰拜因》
正如上文所說,第一虛擬式一般都在間接引語里使用,就是引用別人的話或者轉(zhuǎn)述別人的語言中。人們會說“他的名字據(jù)稱叫甘騰拜因”,而不會用“我的名字據(jù)稱是甘騰拜因”這種表達。弗里施就是運用這種語言游戲的方式,制造了一種陌生化效果。我自己會忘記甚至不知道原來的的名字。人們感覺可笑的同時也會考慮,小說里的人物是甘騰拜因吧?甘騰拜因竟然忘記自己是哪一位?作家在小說標題的選擇上真是頗費心思。剛開始的時候這篇小說的題目是《麗拉或者我是瞎子》(Lila oder ich bin blind),直到要印刷的時候才換成現(xiàn)在的名字。
小說標題可謂畫龍點睛,不僅暗示小說主要內(nèi)容是描述現(xiàn)代人以及現(xiàn)代人的認同危機,并且揭示了小說的敘述技巧。因為弗里施在小說中一直通過敘事者的嘴巴表達小說的創(chuàng)作原理:我像試穿衣服一樣試穿故事。(Ich probiere Geschichte an wie Kleider)
在小說標題這個明顯的例子之外,還存在其他的虛擬式用法。例如:
......
“Mein Name sei Gantenbein.
Der Angang w?覿re leicht:
Ich trete ein, Vormittag, ich trete einfach in den Laden und stehe da. Sie wünschen? Ich tue, als verstünde ich kein Schweizerdeutsch. Ich sehe mich um: Brillen, Lupen, Fernrohre, Brillen aller art, Zwicker, Operngucker, aber vor allem Brillen.......
翻譯如下:
我的名字據(jù)稱是甘騰拜因。
開始應(yīng)該是簡單的:
我在早晨走進商店并徑直站在那。您想買些什么???我所做的就像自己聽不懂一丁點瑞士德語那樣。我四處溜達:眼鏡,放大鏡,望遠鏡,一切款式的眼鏡,夾鼻的,用來看歌劇,到處都是眼鏡……
敘事者“我”想象自己的名字據(jù)稱是甘騰拜因,開始進入另一個杜撰的故事,能看得見的盲人甘騰拜因走進一家眼鏡店為自己挑選眼鏡。Der Angang w?覿re leicht(開始應(yīng)該是簡單的)這里運用的是第二虛擬式的形式,來表達杜撰的和不確定的事實。
“虛擬式敘述”這種敘述方式在二十世紀后半葉尤其是在法國的新小說中到達了全盛,它開始流行于現(xiàn)代主義的實驗性敘述。”由于這種原因理查德.愛格把弗里施這篇小說的敘述方式稱作“全新的小說敘述范式”。
如果從廣義上理解的話,因為文學世界里描述的大部分的情形本來就是虛擬的。文學世界提供的本來就是一個“可能世界”(m?觟gliche Welt),從狹義上理解的話,虛擬敘事本來就是是敘述技巧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虛擬敘事給讀者帶來的的是由多義性、不確定性構(gòu)成的敘事手段,因為“不確定性”會始終伴隨著讀者。
馬克斯·弗里施在《我的名字據(jù)稱叫甘騰拜因》使用虛擬式進行表述,從而可以互換小說人物,可以并置故事情節(jié)從而構(gòu)建了一個充滿各種可能性的世界,達到一種不確定性的審美效果。
二、碎片化的敘事與故事的混亂無序
《我的名字據(jù)稱叫甘騰拜因》總共有九十一個自然段,段落間邏輯關(guān)系及因果聯(lián)系很不明顯,作品沒有使用線性敘述的表達方式,幾乎全是蒙太奇式的組成。
小說里借用女主角麗拉對電影的評價就隱喻了作品的的敘事原理。攝像機可以比作是作品里的“我”。小說故事情節(jié)全是通過“我”在展開想象的。通過“我”的意識游戲來不停的想象這種各樣的故事,創(chuàng)造各種各樣的人物。情節(jié)與情節(jié)間沒有因果聯(lián)系。
小說還頻繁出現(xiàn)情節(jié)、人物的轉(zhuǎn)換與過渡,例如小說一開始就杜撰了一個男子離開酒吧之后,突然猝死的片段。接著是敘述者的想象:這是恩德林的結(jié)局還是甘騰拜因的結(jié)局?隨后轉(zhuǎn)到我聽一位酒保講故事,正當讀者以為故事會接著進展下去之時,小說又引入了另外一位杜撰的人。
除了碎片化技巧之外,小說還使用了情節(jié)并置的敘事技巧,情節(jié)并置指的是故事同時出現(xiàn)兩個或者個以上的可能。這種例子在作品中有很多,例如:
“甘騰拜因作為導游-
甘騰拜因作為國際象棋手-
甘騰拜因作為主人
甘騰拜因在城市醫(yī)生面前-
……
所有這些我能自己想到的。
-但是甘騰拜因作為朋友?”
在選擇甘騰拜因的職業(yè)上,敘述者就想象出好幾個不同的可能。
小說還有一個段落是關(guān)于麗拉的描寫,同樣也使用了并置的敘述手法:
“我把麗拉的工作給變換了。
(戲劇表演不再使我感興趣)
麗拉不是一個演員了,而是一個科學工作者,一個醫(yī)師……她的發(fā)色也不是黑的,而是金的……她的羞恥心也一樣被轉(zhuǎn)移了,還有興趣和社交圈子……”
小說情節(jié)發(fā)生的多種可能性都是通過敘事者想象出來的,這樣就增加了理解文章的模糊性以及故事在語義上的多義性。
弗里施通過第一人稱敘述者“我”想象的蒙太奇,在作品中打亂了情節(jié)間因果邏輯聯(lián)系,這在當時是頗具實驗性的嘗試。小說中不僅使用碎片化的手法還使用了并置的方式。讀者會感覺一頭霧水,增加了作品理解的斷裂性和不確定性。
文本的不和諧更確切地反射出現(xiàn)代人扭曲和異化的心靈,因為孤獨與疏離是現(xiàn)代人普遍的精神狀態(tài),然而這種敘事手段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無序和混亂,在敘事藝術(shù)上是具備內(nèi)在同一性的,目的都是表達共同的主題。
作家并沒有使用“三一律”形式描繪主人公的主客觀世界。卻采用拼貼畫的表現(xiàn)手法。以此對小說主要人物進行片段式、跳躍式地展示。這些片段如同眾多橘瓣聚焦在一個主題之上。
小說在敘述由敘事者“我”扮演的能看得見的瞎子時,大多結(jié)合內(nèi)視角和外視角方式。對恩德林內(nèi)心分離狀態(tài)的描寫卻運用了大量的內(nèi)聚焦手法,目的是反映人物當時畏縮且猶豫不決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對未來發(fā)生的事情充滿惶恐不安的心態(tài)。在對另一個主要人物斯沃博達的敘述著墨不多,多以直接引語敘述。卻都是為了隱喻現(xiàn)代人扭曲、分裂的精神世界。
各種各樣文體的互相雜糅也是小說的寫作特色之一,不同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穿插在小說里。通過阿里、阿里爾故事,作家是為了影射麗拉和看得見的盲人甘騰拜因間的扭曲、變形的夫妻關(guān)系。雖然表面上甘騰拜因?qū)惱耐登楹筒恢液敛辉诤?,實際上卻滿含嫉妒憤怒。小說同樣利用費萊蒙和鮑西斯這一神話來影射麗拉、甘騰拜因間表面看起來平和實際上卻充滿危機的婚姻關(guān)系。
馬克斯.弗里施是一位嗅覺敏銳的作家,在小說里他使用獨特的敘事技巧,目的就是把現(xiàn)代人扭曲、孤立,不能自我定位的處境表現(xiàn)出來。
三、分裂的現(xiàn)代人和無序的小說情節(jié)
無序的小說故事情節(jié)是為了表達這個時代的特征。事實上無序的情節(jié)與現(xiàn)代人在生活中的感受有著密切的練習。20世紀西方進入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人類也進入到信息大爆炸年代。20世紀是一個有著諸多災難的年代。一戰(zhàn)的結(jié)束同時也表示自從19世紀后半葉開始就統(tǒng)治人們的價值觀念的崩潰倒塌;二戰(zhàn)又不斷加劇人類的恐慌。自啟蒙運動發(fā)生以來,在西方世界占主導地位的理性主義也倒塌崩潰了。從那之后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在西方風起云涌,這些社會思潮的變化給彼時的社會文化活動打上了烙印。
西方世界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思潮上的變化對現(xiàn)代人的沖擊是具有顛覆性的。從宏觀上說人作為個體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去把握這個所生存的世界,從微觀上理解,個人也同樣無法看透自己所處的世界。更談不上對外部世界做一個概況式的全局性的了解。在所生活的時空中現(xiàn)代人找不到關(guān)聯(lián),也沒有自我認同。因為時空定位也變得很難。
弗里施曾經(jīng)在日記中寫過:“恐懼,恐懼,到處是恐懼”,“我是出于恐懼而寫作”。他對現(xiàn)代社會里文明的失落感到危機,在作品中,弗里施通過 “我”的想象游戲,制造了很多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間沒有因果聯(lián)系而且情節(jié)松散,時空又是不連貫的。明顯的時間標志在小說里都沒有出現(xiàn)。全部都是松散的斷裂的、更是不確定的。作家的目的就是為了從側(cè)面反映光怪陸離的西方現(xiàn)代社會和生活在其中的現(xiàn)代人。
弗里施的創(chuàng)作理念深受受布萊希特影響,在小說中,弗里施采用不確定性的敘事藝術(shù),使得人物和情節(jié)沖突陌生化。再加之夸張變形。在語言表達上,不按常理的采用德語的虛擬式的表達,輔以拼貼、碎片化的敘事技法,這些在敘事手段上的“不確定性”都是為了把現(xiàn)代社會立體地全方位的呈現(xiàn)出來,從而達到了“不確定性”的審美效果。對于主要人物所處的年代背景和他們的命運走向小說都沒有著墨。弗里施的這部小說如同鏡子,不但折射出了混亂無序的現(xiàn)代社會更是隱喻了現(xiàn)代人分裂和扭曲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Frisch, Max. Mein Name sei Gantenbein,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Taschenbuch Verlag, 1964.
〔2〕Graf, Jürgen. Die M?觟glichkeit einer Geschichte. Konjuktivisches Erz?覿hlen und poetologische Selbstreflexivit?覿t in Max Frisches
〔3〕王兆渠.現(xiàn)代德語實用語法[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4〕[美]韋恩·布斯.小說修辭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ory and narrative discourse in the novel< My name is called Gantenbein> by using the theory of narratology. It takes the title of the stor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starts with the virtual narrative, fragmentation and collage-style narrative used in the novel, analyzing the use of those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uncertainty" brought by it.
Keywords: Max Frisch; My Name Is Called Gantenbein; The Narrative "uncertain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