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三層。
用蒲草,讓玉環(huán)的肥夾著飛燕的瘦。
砂鍋。一只。
用醬油,以最小的火和最大的耐心。
等待。等候。
用時間,等裊裊的肉香塞滿了空氣。
環(huán)肥。燕瘦。
用味蕾,感受一塊把子肉的高潮迭起。
夜來無事,老虎挑燈夜讀,于一本破舊殘書中讀得傳說中茅山妖道曾作《思肉賦》一篇,看到其中精妙滋味,吞咽口水無數(shù)。由《思肉賦》想到把子肉,饑腸更餓,輾轉(zhuǎn)反側(cè),神游肉中,不得寐,遂翻身仿其作,書《把子肉》一文,斯文如下:
老虎生平最愛者,肉也。寧可居無竹,不可食無肉,昔孔夫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香,然老虎三日不食肉,見雞毛撣子則垂涎三尺,頗有當(dāng)年智深困于五臺,數(shù)月未曾吃肉喝酒之苦。曾有人云“肉食者鄙”,老虎深惡之,道不同不相為謀也。
肉中老虎最愛豬肉,諸肉未有豬肉香也。而豬肉制法中余獨愛“把子肉”,“把子肉”因舊時制作,豬肉用蒲草扎把捆好,故得名。
老虎曾于家中烹飪此肉,豬五花三層夾肥膘帶皮之肉,早起急急乎購之于市屠,洗凈,揮利刃,切五寸長半寸余厚片,起油鍋,下冰糖,炒糖色,豬肉傾入鍋中,略略煎之,其聲燦然,將油逼出,方可不膩。
待肉中肥油溢出,加黃豆醬油,輕舞鐵勺,二次上色。另置砂鍋一只,僅需八角一瓣,蔥姜鹽皆不用,僅用醬油調(diào)味即可。肉片放置砂鍋,添水,大火燒開,轉(zhuǎn)微火于灶內(nèi)慢燉,少傾,鍋中水聲汩汩,室內(nèi)肉香裊裊。
靜執(zhí)箸于臺梢。伺機(jī)揭蓋,嗚呼!其肉也,似神蛟沉浮于江面,忽上忽下,如靈雀出沒于林間,亦行亦躍。目其色,赤若艷陽當(dāng)碧空,嗅其味,濃似薰風(fēng)出林皋。趁其湯濃,入炸雞蛋、炸豆腐、肉丸、虎皮辣椒或面筋入內(nèi),吸其肉味,滋味亦是無窮。
待其成,迎之以玉盤。雖濃油醬赤,然肥而不膩,火候足到,入口醇厚,酥爛異常,輕抿即化,肥肉真乃肉中之玉環(huán),瘦肉直如肉中之飛燕,配一碗顆粒飽滿、軟硬適中的米飯,澆肉湯于飯中,攪之,一口肉一口飯,雜以虎皮雞蛋、炸豆腐、肉丸、虎皮辣椒或面筋,風(fēng)卷殘云,酣暢淋漓!
近日老虎參加一飯局。席間又聞把子肉一新做法。與老虎做法類似,然在湯汁煮沸后關(guān)火,燜數(shù)小時,待吃時再小火煨燉,此法做出把子肉,肥肉口感不為軟糯,反為脆爽之口,各有千秋,亦是好吃。
王老虎曰:把子肉者,豪爽之物也,舊時原為引車賣漿市井小吃,雖難登大雅之堂,然豪爽亦大氣平民意味更彰顯濟(jì)南人的本色。更因物美價廉,十幾元即可吃飽,故傳承多年,歷久彌香。此肉,最近于濟(jì)南城市特征。遂作斯文,是以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