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紅河州第一人民醫(yī)院 急救中心,云南 紅河 661199)
急危重癥孕產婦的院前急救及護理
趙艷萍,蔡萍
(云南省紅河州第一人民醫(yī)院 急救中心,云南 紅河 661199)
目的 分析研究急危重癥孕產婦的院前急救及護理措施。方法 選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進行急診的80例急危重癥孕產婦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根據不同的護理方式隨機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是自己入院或予以傳統的院前急救方式,快速轉運到醫(yī)院的患者;觀察組是予以合理院前急救處理并在轉運途中對患者情況認真評估后實施有效身心護理干預的患者。對比分析兩組急危重癥孕產婦的搶救總有效率、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搶救總有效率為97.50%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孕產婦的75.00%(P<0.05);觀察組孕產婦的護理滿意度為95.00%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80.00%(P<0.05);比較有均具有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對急危重癥孕產婦予以合理院前急救處理并在轉運途中實施有效護理干預,能顯著提升急危重癥孕產婦的護理滿意度,提高搶救的總有效率,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
急危重癥孕產婦;院前急救;護理
急危重癥孕產婦是指從妊娠開始至產后42天間所發(fā)生的危脅孕產婦及圍產兒生命健康的病癥[1]。期間最為常見的危重病種有以下幾類:產程時限異常、大出血、羊水栓塞、胎兒窘迫、胎位異常、先兆早產、先兆流產、自然臨產或出現產科并發(fā)癥如:子癇、高血壓等。院前急救是整個醫(yī)院緊急搶救過程的重要基礎[2],患者情況復雜、緊急、病情變化快,院前急救以及轉運途中的有效護理干預對急救能否成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3]。本文分析研究對急危重癥孕產婦予以院前急救處理并在轉運途中實施有效護理干預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80例我院救治的急危重癥孕產婦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根據不同的院前急救護理干預方式隨機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基本資料如下:孕產婦年齡為22歲至4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8.6±2.4)歲;對兩組孕產婦的疾病種類、年齡等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對比差異值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孕產婦以傳統的院前急救和護理方式,快速轉運到醫(yī)院。
1.2.2 對觀察組孕產婦以院前急救處理并在轉運途中經認真評估后對患者實施有效身心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2.1 院前急救方法
1.2.2.1.1 健全急危重癥孕產婦搶救制度,規(guī)范院前、院內急救流程,時刻保證急救人員、救護車輛、急救藥品、儀器設備等都處于應急狀態(tài)。接到任務在2至3分鐘組織急救小組人員奔赴現場,途中保持與呼救者的聯系,時刻了解產婦的情況,必要時電話中給予相應的自救指導。到達現場后,通過交流了解患者的呼救的原因、一般情況,再根據患者的癥狀作出初步診斷并制定針對性的急救方法及護理措施[4-5]。
1.2.2.1.2 現場救治
(1)評估病情。到達現場后,先了解產婦的情況,檢測孕產婦的生命體征、孕周、有無腹痛、陰道流血、宮縮情況、查看宮頸擴張、監(jiān)測胎心音。若孕產婦有血壓降低、面色蒼白、呼吸淺快、暈厥、意識模糊、表情淡漠或躁動、皮膚濕冷、脈搏細弱等癥狀,或評估休克指數大于2即刻用休克的救治程序進行急救。轉送途中密切觀察產婦情況,鼓勵安慰患者及家屬,盡快將其送至醫(yī)院接受院內診療。
(2)對癥處理。對于產前子癇的孕產婦的處理方法:①保持其呼吸道暢通:運用開口器、壓舌板置于口中以防舌咬傷;必要時采用吸引器,吸盡口腔粘液、嘔吐物以防誤吸導致窒息;②控制孕產婦抽搐的狀態(tài):可選用10%硫酸鎂靜脈滴注,必要時可酌情增加鎮(zhèn)定藥物進行治療;③降壓處理:可選用100 mg的拉貝洛爾溶于500 mg葡萄糖(5%)靜脈滴注治療;④糾正孕婦的缺氧狀態(tài):對孕婦進行鼻導管或面罩吸氧,密切觀察其意識及生命體征變化。必要時,可加壓給氧有效改善其宮內環(huán)境,以免胎兒宮內缺氧。對于羊水栓塞孕產婦處理方法:①糾正其低氧血癥:實施高流量氧氣吸入,并指導其取半坐臥位,雙足下垂;②抗過敏治療:盡早采用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③對孕產婦進行抗休克:采血準備交叉配血,備全血或血漿,密切注意在未補充血容量前,慎用或不用縮血管藥物,當補足血容量后,可酌情采用利尿藥物進行治療;④糾正孕產婦循環(huán)衰竭:維持孕產婦的正常血壓、充足的心輸出量,保障其心臟、器管的充足血供,并對孕產婦進行足夠液體的補充。⑤防治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采血準備交叉配血,備血小板懸液、纖維蛋白原、冷沉淀,以促進凝血因子的補充。另外,在進行院前急救的全部過程中,均需實施無菌操作,有效預防感染的發(fā)生。對于產后大出血產婦的處理∶①進行恢復血容量的處理,選用代血漿和平衡鹽溶液快速輸入。立即抽取血液作為檢驗標本,作好進行交叉配血的準備工作;②糾正產婦的缺氧:鼻導管給氧4-6升/分,確保其呼吸道通暢;③取頭低足高位,促進下肢靜脈回血。轉送途中及時聯系相應科室,簡單說明病情,讓醫(yī)院及早做好接診的準備工作[6-7]。
1.2.2.2 轉運途中和入院急救的有效護理干預
1.2.2.2.1 轉運護理
在轉運路途中, 護士密切監(jiān)測孕產婦生命體征變化,發(fā)現病情變化及時報告醫(yī)生, 配合醫(yī)生快速準確進行搶救。護士通過與患者及家屬親切交流,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發(fā)現其急躁、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給予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 列舉成功的同類病例來激勵孕產婦, 樹立其順利分娩信心, 提高治療依從性。詳細記錄孕產婦的年齡、孕周、病史、分娩史、院前急救方法、護理措施、病情變化、搶救效果等, 為入院救治護理提供有效參考。
1.2.2.2.2 完善危重孕產婦轉診流程,規(guī)范急救護理,做到院內院外對口聯系,出診途中與呼救者保持聯系,不斷了解患者病情進展并給以相應安慰和指導。路途較遠、交通不便的地方可囑家屬用簡易快捷方式將孕婦送出,避免出診途中繞道輾轉耽擱時間。而且兩方行動路途中相遇也節(jié)約了寶貴時間,爭取搶救機會。若患者病情危急,急救人員轉送途中要及時聯系相應科室,簡單說明病情,讓醫(yī)院及早做好接診的準備工作,為其開放綠色通道, 確保孕產婦以最快的速度入院接受院內急救。
1.3 評價指標
將兩組患者的搶救總有效率以及護理滿意度作為評價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將收集整理后的兩組患者數據使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分析,P<0.05,具有差異統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患者經急救及護理后的臨床效果 觀察組患者的搶救總有效率為97.50%顯著高于對照組75.00%(P<0.05)。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的80.00%(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護理滿意度[n(%) ]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癥病人進入醫(yī)院前的醫(yī)療救護,包括呼救現場初步復蘇,途中監(jiān)護和安全運送[8]。急危重癥孕產婦發(fā)病相當急、發(fā)展迅猛、造成的并發(fā)癥多、病死率比較高等特點, 及時、有效的院前急救以及護理措施,可保障母嬰平安,促進其獲得良好的預后[9-10]。
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院前急救方法及有效護理的觀察組,其搶救總有效率為97.50%顯著高于對照組75.00%(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80.00%(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意義。
綜上所述,對危重癥孕產婦采用院前急救方法以及轉運途中的有效護理干預,能確保危重癥孕產婦、新生兒的安全和健康,促進護患關系的更加融洽,提高搶救有效率。
[1] 洪海斌,蔡家驥,李海忠,等.基于120指揮平臺中山市孕產婦院前急救及轉運模式探討.中國現代醫(yī)生,2013,51(13)∶23-24.
[2] 李嵐.婦產科急危重癥患者的院前急救及轉診. 醫(yī)藥前沿,2013, 3(29)∶390-391.
[3] 張麗.152例婦產科急危重癥患者的院前急救及護理.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18)∶2490-2491.
[4] 翟丹,熊焱.婦產科急危重癥患者的院前急救及護理[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02)∶26-27.
[5] 靳海宏.分析總結急危重癥孕產婦的院前急救方法以及護理措施[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4)∶280-282.
[6] 梁少敏.急危重癥孕產婦的院前急救及效果探討[J].當代醫(yī)學,2010(18)∶60-61.
[7] 駱桂芬.急危重癥孕產婦的院前急救及護理分析[J].數理醫(yī)藥學雜志,2016,v.29(04)∶150-151.
[8] 張麗.152例婦產科急危重癥患者的院前急救及護理[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3(18)∶116-117.
[9] 梁鳳桃.急危重癥孕產婦的院前急救和護理措施探究[J].吉林醫(yī)學,2014∶213.
[10] 耿麗梅.80例急危重癥孕產婦臨床搶救的治療及分析[J].中國農村衛(wèi)生,2015(08)∶12-13.
Pre-hospital Emergency and Care for Critical Pregnant Women
ZHAO Yan-ping, CAI Ping
(First Aid Centre, Honghe Prefecture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unnan, Honghe Yunnan 661199)
Objective To analyze pre hospital care and nursing measures for critical pregnant women. Methods Choose 80 cases critical pregnant women treated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6 as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divide them into control and observation group randomly, 40 cases in each. Control group includes self-admission or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pre hospital emergency with rapid transit to hospital;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easonable pre 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effective mental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careful assessment before transit to hospital. Compare and analyze total effective rescue rat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Results Total rescue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50%,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75% of control group (P<0.05); 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0% control group (P<0.05); difference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Reasonable pre hospital care and effe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during transi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total effective rescue rate of critical pregnant women,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Critical pregnant women; Pre hospital emergency; Nursing
10.19335/j.cnki.2096-1219.2017.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