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紫竹
喬治·莫蘭迪出生于一座文藝復興氣息濃厚的小鎮(zhèn)——博洛尼亞,位于意大利北部,在這里他研究過文藝復興之后的各個畫派,他還曾學習過塞尚的繪畫方式,對立體主義畫派也有所了解。莫蘭迪從未停止過對于藝術的追求,最終在漫長的藝術探尋中找到了一條適合他自己的藝術道路——灰色調的靜意。
人們對于莫蘭迪繪畫作品的印象往往是那一排排的瓶瓶罐罐,而造成他的靜物畫只有這一類題材的原因,可能是莫蘭迪性格內向,態(tài)度謙遜,也可能是他熱愛這些樸素平靜的物體等等。在一次訪談中,莫蘭迪曾這樣總結過自己:“在本質上,我是喜歡畫靜物畫的,相對于其他因素而言,我更加傾向于傳達一種寧靜和隱秘的氛圍,這也是我繪畫作品的追求?!雹僭跇媹D方式上,莫蘭迪往往選擇水平方式,即使畫面中只有兩三個物體,也要從左往右依次排開,并且高低錯落,這樣就能憑借物體與其投影之間的相互制約,而達到一種完美的平衡關系。
圖1-1 莫蘭迪 靜物 油畫 30×45cm 1956年博洛尼亞莫蘭迪美術館
圖1-2 莫蘭迪 靜物 油畫 30×35cm 1959年博洛尼亞莫蘭迪美術館藏
1956年莫蘭迪所畫的一幅靜物(圖1-1),整個畫面有八個物體,并且整齊地聚靠在一起,形體極其簡單,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是前排的幾個瓶子的形態(tài),這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二是后排的方形瓶罐,作為陪襯;最后是略有縱深感的橫面和立面。這三個層面構成了穩(wěn)定的長方形構圖,而這種構圖給人一種嚴肅端莊、安定祥和的意境,具有較強的和諧感。又如莫蘭迪1959年的一幅三角形構圖的靜物作品(圖1-2),整幅畫面僅有三個物體,但并不顯得空曠單調,反而表現(xiàn)出一種莫名的寧靜和諧,這三個物體組成了最穩(wěn)定的三角形構圖,如果改變其中一個,其原有的美感也會被破壞。在莫蘭迪的大部分靜物畫中,物體都是和水平面平行,并且依次排開,這也是莫蘭迪一貫的構圖形式與風格,也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莫蘭迪用最簡單樸實的構圖畫出最平常的物體,雖然主題看似平淡無奇,但卻以小見大,反映了整個宇宙的狀態(tài)。莫蘭迪有時也將自己當成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干干凈凈,沒有一絲雜念,使他能更加真實地表現(xiàn)所畫的對象。
在莫蘭迪的繪畫作品中,幾乎全是灰暗的中間色調,看不到鮮亮的顏色。莫蘭迪用這種樸實的、不張揚的手法,來達到震撼快樂與優(yōu)雅的內心的效果。色彩對于莫蘭迪的畫面來說,不僅要服務于空間遠近和物象立體感的塑造,還要使得畫面能傳達內心的主觀感受。莫蘭迪對色彩的感覺,一方面是由于他性格的平靜淡泊,另一方面則出自于文藝復興早期壁畫色彩所帶來的靈感,當然,他的故鄉(xiāng)環(huán)境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莫蘭迪的作品中沒有復雜的色彩及對比,畫面中的每一個色塊基本都是不同灰調的中間色,色調變化極其微妙,因而使得整幅畫面顯得朦朧,寧靜高雅,含而不露,仿佛籠罩著東方水墨般,不驕不躁,舒緩而富有節(jié)奏。在莫蘭迪的晚期作品中,有些背景是鮮橙色或純藍色,但是畫面中前面的物體依然是灰色調的,這種不同于傳統(tǒng)油畫用深色背景襯托物體的方式,反而更能體現(xiàn)物體豐富的質感。莫蘭迪的作品色彩以灰色為主,極其簡單,但并不顯得沉悶,例如米白色、灰色、土黃色、褐色等,甚至有時候幾乎是單一的灰色調,畫面中只有空間色彩和冷暖的微妙變化,使得物體的形狀沒那么具體,但即便是這些看似平淡的顏色,在莫蘭迪的神奇組合下,整個畫面反而顯得渾然天成,精致高雅,這也深深地體現(xiàn)了莫蘭迪樸素平淡的修養(yǎng),其繪畫作品超凡脫俗,令人賞心悅目。
圖2 的作品為莫蘭迪1957年所畫,底色為深藍色,仿佛大海一般平靜而且廣闊,沒有盡頭,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而土黃色的襯布好像是大海中的一葉扁舟,畫家就好像在這上面,隨波漂蕩,沒有方向。整幅畫面?zhèn)鬟_出一種悲傷的感覺,畫家性格平淡,一個人在家專心創(chuàng)作,將他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藝術,每一筆色彩都飽含了他深深的情感,但似乎忘了他也是一個渴望溫暖的平凡人。
雖說莫蘭迪繪畫作品中的大部分色彩與濕壁畫色彩有關,但是有些色彩也是繪畫時偶然調配出來的,這些偶然調配出的色彩對畫作具有相當大的作用。例如,大致確定了瓶子的顏色為橘黃或橄欖綠,在繪畫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可預知的色彩,隨著畫面的變化不時創(chuàng)造出新的色彩,雖然這樣一來也無法預知畫面最后的色彩定格,但是總離不開寧靜和永恒的主題。
莫蘭迪的作品單純寧靜,緊緊結合了生命的哲學和美學,代表了西方傳統(tǒng)藝術的最高境界。莫蘭迪用樸素淡泊的性格、生活去認識世界,因此他作品中的顏色顯得極其古樸與穩(wěn)定?!耙换ㄒ皇澜?,一瓶一宇宙”,寧靜致遠充斥著他整個內心世界。
莫蘭迪的筆法沉穩(wěn)有力,沒有絲毫的張揚。他的筆觸在同一平面里縱橫交錯,在物體邊緣處有開有合,仿佛呼吸一樣有規(guī)律,讓人有在空間中來去自如的錯覺,重輕交錯,筆筆相生。
例如現(xiàn)收藏于博洛尼亞莫蘭迪美術館的莫蘭迪1961年所畫的靜物畫(圖3),背景大部分為藍灰色,中間有一個灰褐色帶柄的水罐。在不破壞物體邊緣的基礎上筆法控制隨意,筆觸的形狀多為彎曲的長線條,兼并軟硬,極具韌性。
莫蘭迪用筆速度快慢適中,筆法輕松愉悅,有一種娓娓道來的從容之感。雖然很多作品構圖相似甚至色調也相似,但是仔細地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莫蘭迪每一幅靜物畫的運筆和筆觸都不同。他特別注意筆法之間存留的底層空隙,絕對不會把畫面涂滿,這種方法與中國畫中的留白相似。
整幅畫面輕快,在空間靠前的位置,物體的明暗交界線處筆觸明顯,而在靠后的位置筆觸模糊。另外有一些作品,則和這種畫法完全相反,遠處的比近處的更加清晰,這種畫法雖然違背了空氣透視的規(guī)律,但這也是畫家所要表現(xiàn)的一種抽象的美感。
莫蘭迪的這一種筆法類似于中國寫意畫中“以形寫神、以神寫意”的理論。中國寫意畫家注重神似而不重形似,不刻意追求形的準確,而追求以筆墨為載體的情感的宣泄,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正如齊白石所說:“不似為欺世,太似為媚俗,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比琮R白石筆下的蝦一樣,齊白石對蝦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喜歡蝦的生命力,寥寥幾筆就能表現(xiàn)出蝦的動感,通過不同的用墨程度,如眼睛濃墨,腦袋中間焦墨,左右淡墨,蝦的頭部就顯得變化多端。而為了體現(xiàn)水中蝦的透視感,齊白石的線條則虛實相間,似斷實連,似柔實剛,亂中有序,似動非動。這與中國水墨畫中“以感情駕馭筆墨,以筆墨抒發(fā)情感”的意境不謀而合。隨著現(xiàn)在社會的日益復雜,正需要這樣的作品來安撫人們焦躁的內心,使得我們心靈歸于平靜。
莫蘭迪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家,他的藝術不包含社會的形形色色,只將生命獻給藝術本身。寧靜、質樸、神圣、靜謐似乎都不能用來形容莫蘭迪,他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純凈的藝術世界。在他作品中出現(xiàn)的瓶瓶罐罐,相互消除輪廓線,相互開放空間,相互隱藏,都帶給我們一種有生機的畫面,他對畫面的感悟完全是通過自己用心地觀察和體會得來的,達到了一種心、眼、手平衡協(xié)調的境界。
莫蘭迪的繪畫作品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認識和感觸,他的藝術觀念就像我國古代文人的理念一樣,超越了國度,超越了歷史文化。莫蘭迪用自己特有的思考觀察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看似輕描淡寫,卻能精準地抓住那一瞬間的感覺,清新靈動,純凈高雅,以最樸素的寧靜達到了詩與畫的完美結合。
用心去看他的作品能看出他每一個筆觸、每一個色調所訴說的情感,他將自己所有的感情融入畫面之中,欣賞他的作品猶如在欣賞一幅優(yōu)美的風景畫,聽一首帶著故事的音樂,品讀一首耐人尋味的詩篇。
莫蘭迪對待藝術的感覺來自于直觀體驗和內心感受,淡泊的心境對我國當代的畫家有很大的啟示,如林風眠、徐悲鴻、吳冠中等等。莫蘭迪繪畫作品中流露出的那種平和心境,正是現(xiàn)在畫家們所需要的。如今中國油畫正面臨著怎樣更好地吸取傳統(tǒng)藝術的精髓的問題,而莫蘭迪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將東西方繪畫完美地結合,改變從固定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注重意境的結合。既要從本民族傳統(tǒng)藝術中吸收,也要從現(xiàn)當代藝術中汲取,所以莫蘭迪的繪畫具有現(xiàn)代的意義。
圖2 莫蘭迪 靜物 27×40cm 油畫1957年 漢堡美術館藏
圖3 莫蘭迪 靜物 25×30cm 油畫1961年 博洛尼亞莫蘭迪美術館藏
注釋:
①高翔編著:《空間的靜觀:喬爾喬·莫蘭迪繪畫研究》,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