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研究館員
黃公望題跋趙孟頫法書二則簡談趙孟頫與黃公望之間的師承關(guān)系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研究館員
趙孟頫(一二五四年~一三二二年),字子昂,號松雪,是元代著名的書畫家,他的書法,篆、籀、分、隸、楷、行、草諸體皆善,尤以行、楷書著稱,被同時代的胡長孺評價為「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無此書」。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臨黃庭經(jīng)》卷和《行書千字文》卷是趙孟頫的兩幅書法名作。這兩幅作品卷后的元、明名家題跋眾多,元人黃公望(一二六九年~一三五四年)也各題寫了一段跋語。黃公望以山水畫聞名于世,他的書跡存世并不多,明人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評價其書如「小鳥依人,翩翩可喜」。
趙孟頫《臨黃庭經(jīng)》卷,紙本,小楷書。此卷為趙氏中晚年所書,雖為臨書,但毫不拘束,能融法度森嚴與蕭散自得為一體,是趙孟頫小楷書的精品。卷后有元、明名家黃公望、鄧文原、楊載、孔濤、柯九思、黃溍、楊瑀、段天祐、杜本、王國器、歐陽玄、趙奕等人題跋十六段。
其中,黃公望跋云:
近世人學書,自少小涂抹成形,至長大方解事,乃習法書,由是不得不為俗筆所紊。松雪翁髫齔時習字時,便自《黃庭》始,不知其臨幾千百本矣!中年收得鐘紹京墨跡,筆意輶逕,不拘楷法,暨「特健藥本」,又與紹京本不同。于時德璉皆親見之。此本蓋是老子所臨得趣者,宜其他本不能及也。至正五年三月十二日,因訪元誠出示,輒題其后。大癡黃公望稽首再拜謹識。
至正五年為公元一三四五年,黃公望年已七十三歲?!饵S庭經(jīng)》是道家的一部經(jīng)典,相傳晉代王羲之曾書此經(jīng),歷代流傳有刻本。據(jù)卷后元人跋語知,趙孟頫此卷是依據(jù)北宋太清樓刻本所臨。太清樓,是北宋宮城中樓名,北宋官刻《大觀帖》、《書譜》等法帖的帖石都曾置于此處。跋中所言「特健藥本」,乃是傳為唐代鐘紹京臨摹王羲之小楷《黃庭經(jīng)》的一個硬黃紙本,卷后大書「特健藥」三字?!傅颅I」為趙孟頫之婿王國器?!冈\」則為元代著名文人楊瑀,是此卷當時的收藏者。
這段跋語的內(nèi)容可分為三層。首先,指出趙孟頫少年習書便從小楷《黃庭經(jīng)》入手,大量臨摹,入法純正,故能與世人不同,不為俗筆所紊。第二,透露趙孟頫中年收傳鐘紹京臨摹善本,對于《黃庭經(jīng)》的理解與造詣更上層樓。第三,評賞此卷為趙孟頫晚年所臨之「得趣者」,故是上上精品,他本皆不能及。這樣,黃公望不僅充分肯定了此卷的藝術(shù)價值,而且清晰地勾畫出了「趙體」小楷書的發(fā)展成熟歷程,為元
黃公望跋趙孟頫《臨黃庭經(jīng)》卷
閱讀鏈接
“特健藥”
◎論書講五合五乖,五合即神怡務(wù)閑、感惠徇知、時和氣潤、紙墨相發(fā)、偶然欲書;五乖即心遽體留、意違勢屈、風燥日炎、紙墨不稱、情怠手闌。(唐孫過庭《書譜》)古人稱符合五合、寫的好的書法為“合作”。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所輯唐代武平一《徐氏法書記》言:“至中宗神龍中,貴戚寵甚,宮禁不嚴,御府之珍,多歸私宅……駙馬武延秀,久踐虜庭無功,于此徒聞二王之跡,強學寶重,乃呼薛稷、鄭愔及平一評善惡。諸人隨事答為上者,登時去牙軸紫褾,只以漆軸黃麻紙,標題云特健藥,云是虜語,其書合作者?!眲t“特健藥”三字乃是少數(shù)民族語言中合作一詞的音譯。武延秀當年從唐內(nèi)府竊取古代法書時即以此作為區(qū)別上等法書的記號,后世取合作的意義,一直沿用。代書法史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元 趙孟頫 小楷臨黃庭經(jīng)卷(局部)紙本墨筆 縱二六·五厘米 橫四八五·四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行書千字文》卷,絹本,界烏絲欄,為其晚年所書,筆法精熟,字體端麗,為趙氏行書代表作之一。清宮舊藏,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卷后尾紙有元、明名家黃公望、趙雍、趙奕、王國器、鄭元祐、莫云卿、詹景鳳、徐琳等人題跋。黃公望在該卷題有七言絕句一首:「經(jīng)進仁皇全五體,千文篆隸草真行。當年親見公揮灑,松雪齋中小學生。黃公望稽首謹題。至正七年夏五,書于龍德通仙宮松聲樓。時年七十九。」
黃公望跋趙孟頫《行書千字文》卷
至正七年為一三四七年,此詩與黃
氏《富春山居圖》同歲而作。暮年老筆,至為珍罕。詩的內(nèi)容大致是說,《行書千字文》卷曾經(jīng)進獻給元仁宗皇帝,是趙孟頫《五體千字文》系列中的一件。自己當年親眼見過趙孟頫揮毫書寫,我是松雪齋中的一名小學生。黃公望不僅將《行書千字文》卷的來歷交代得清清楚楚;更重要的是描述了自己在趙孟頫家的學習經(jīng)歷,確認了趙、黃公望的師承關(guān)系。
故宮博物院所藏黃公望所作《天池石壁圖》上有元人翰林待制柳貫的題詩,其中有一句是:「吳興室內(nèi)大弟子,幾人斵輪無血指。」也提到了黃公望曾經(jīng)拜師于趙孟頫門下。趙孟頫曾為黃公望展題「快雪時晴」四大字,黃公望在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jīng)》后跋語中也回顧了趙孟頫早年學習書法過程中的一些細節(jié),可見黃公望與趙孟頫彼此之間是非常熟悉的。由此可以斷定,黃公望確是出自趙孟頫門下。
據(jù)元代的一些文獻記載,趙孟頫一生中共有三個時期在江南的故鄉(xiāng)吳興或杭州活動。早年,從出生到三十三歲,即至元二十三年(一二八六年)應(yīng)召赴京之前,居吳興。時黃公望在平江常熟,無緣得遇。晚年,從延祐六年(一三一九年)攜夫人管道昇南返,到至治二年(一三二二年)去世,此三年間喪妻哀痛,病居吳興家中,不能設(shè)想拜師。還有一個時期,從元貞元年(一二九五年)四十三歲辭官歸里,大德三年(一二九九年)出任集賢院學士、江浙行省等處儒學提舉,到至大三年(一三一〇年)五十七歲,主要活動在杭州。
黃公望此時正在杭州,在浙西廉訪司廉訪使徐琰手下充當書吏,最有機緣與趙孟頫相遇,并授業(yè)于門下。元人楊瑀在《山居新語》中提到:「黃子久……博學多能之士,閻子靜、徐子方(徐琰)、趙松雪諸名公莫不友愛之。」這一時期(一二九五年~一三一〇年),也是趙孟頫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旺盛期,他傳世代表作,如《鵲華秋色圖》卷(一二九五年)、《水村圖》卷(一三〇三年)等,大都完成于這一時期。黃公望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必然要受到趙孟頫的巨大影響。
元 黃公望 天池石壁圖軸絹本設(shè)色 縱一三九·四厘米 橫五七·三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畫史上說,南宋李(李唐)、劉(劉松年)、馬(馬遠)、夏(夏圭)之后,山水之變,始于趙孟頫,成于黃子久,遂為百代之師。在中國山水畫發(fā)展史上,趙孟頫是一個承前啟后的人物,他摒棄南宋畫風,主張「師法北宋,上追晉唐,尤推董、巨」,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上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黃公望早年受趙孟頫理論及畫風的影響,多著意于董源、巨然的風格,之后又逐漸加入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新,從而改變了南宋山水畫陳陳相因的積習,開創(chuàng)了山水畫的一代新風貌。
研究黃公望與趙孟頫兩人之間的師承關(guān)系,有助于了解趙孟頫對后世山水畫的影響及黃公望畫風的形成。黃公望題寫的這兩段跋語,正為我們了解趙孟頫在元代書畫變革與發(fā)展中所起到的關(guān)鍵作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
元 趙孟頫 行書千字文卷(局部)絹本墨筆 縱二六·五厘米 橫三七三·四厘米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