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摘 要:村寨是人類社會的一種聚居形態(tài),是人類因聚居而形成的群體空間,也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區(qū)域。它的形成既受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也受主觀意識的支配。滄源翁丁山地佤寨的布局因其地域和文化的差異而呈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山寨特色。
關鍵詞:滄源;山地佤寨;村落布局;空間形態(tài)
翁丁大寨是一個延續(xù)了近300年之久的佤族寨子,從高空俯瞰,整個佤寨呈橢圓形鑲嵌在半山腰的綠蔭之中。寨子的布局蘊涵著獨特的佤族文化,寨子由寨門、寨樁、民居、佤王府、木鼓房、圖騰樁、牛頭樁、人頭樁、神林、墓地、活動廣場等要素組成。整個寨子的布局以寨門為出入口,以寨樁為中心,民居散落在其中,牛頭樁、圖騰樁、佤王府則布局在活動廣場的周圍,人頭樁、神林、墓地位于寨腳邊上,公廁、垃圾房等公共設施布局在靠近墓地的寨邊上。
整個佤寨有大大小小的茅屋上千間,寨中各家的糧倉等附屬建筑依附在高大的主屋旁邊,為了安全起見,有的糧倉則建在寨邊的樹林里。翁丁佤族民居的排列以大茅屋為主,依地勢有座東朝西和座南朝北兩種方位。寨心至寨尾的茅屋呈東西向排列,寨頭至寨腳的茅屋呈南北向排列。排列方式為寨底附近幾排的茅屋大致呈直線橫向排列,寨子中部至寨門附近的茅屋卻以寨腳為圓心呈圓環(huán)狀排列(圖1)。
一、功能空間布局
(一)道路通行空間
從寨子后面的山坡高處向下俯看,寨中大小道路縱橫交錯。道路系統(tǒng)由大路、叉路和入戶小路組成,基本呈樹形結構,以一條從寨門至寨心的進寨干道為主,其他叉道從寨心延伸至寨子的四周,連接挨家挨戶的入戶小路。叉道較多,表面看沒有頭緒,實則主次分明,聚散恰當,有利于村民的聚合與分散。
寨中大小道路全是石板路面,道路中間是光滑的石臺階和路面,兩邊是長滿青苔的石頭墻,只有真正進入寨子,才能感受到寨子的古老與滄桑,沒有鋼筋水泥的冷酷,卻有石頭的自然與古樸,漫步其間仿佛給人一種穿越時光的感覺(圖2)。
(二)能源輸送空間
1.給排水系統(tǒng)。翁丁佤寨坐落在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從高山上流下來的清泉被充滿智慧的佤族人民引入水管埋入地下,再用竹管分流到各家各戶,清澈的泉水就從竹筒噴涌而出,清涼甘甜。各家使用過的生活污水流入下水溝后匯集到寨腳的水塘,佤族把它叫作“防火水塘”,即遇到火災時,作為滅火的水源,水資源的利用充分,污水處理得當。
2.電路系統(tǒng)。在翁丁,電線架到寨門后就消失了蹤影,整個寨子見不到一根水泥電桿,就連電線的影子也見不著。因為橫七豎八的電桿和密密麻麻的電線會影響人們的視線,佤族把電線放入膠管埋入地下,然后再接到各家各戶。從視角生理的角度來說,整個寨子清爽干凈,沒有絲毫的零亂。
二、外圍和綠化空間布局
(一)外圍空間
翁丁佤寨的外圍空間由蒼天的大樹和寨門組成,從遠處看,好似一個淹沒在森林中的世外桃源。
寨門是進出山寨的通道。翁丁佤寨的寨門有前門和后門兩道。前門位于寨子的東部,整個寨門掩蔽在一棵直徑超過兩米的樹蔭下, 左邊是長滿青苔的人砌石墻,右邊是蒼天的古榕樹,寨門建在中間,是一道簡易的干欄式寨門。在左右各3根柱子的支架上蓋上茅草屋頂,每根柱子和樹上都掛有象征佤族符號的水牛頭骨,給人一種滄桑和神秘之感,不覺讓人有幾分敬畏。石墻、古樹和牛頭形成一道堅不可摧的心理防線。給來犯之敵以警示和威懾,暗示神圣不可侵犯。這樣的寨門設計,充分展示了佤族的自信。后門位于寨子西邊的寨腳,后門的造型和前門差不多,只是要矮小得多。
(二)綠化空間
佤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他們崇拜自然,熱愛自然,追求自然。翁丁佤族不但對祖先留下的神林倍加尊重,而且對村寨的綠化也是順其自然的。在佤寨里,見不到為了綠化而專門栽種的景觀植物,只有古老的榕樹林圍繞著寨子,榕樹之間的空地上是長滿籠竹和芭蕉的林子。有的佤族還在自家的院里種上蔬菜,碧綠的菜畦是寨子綠化的一部分。在這里人與自然的關系如此親近,真正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1]。
三、圖騰祭祀空間布局
“樁”是佤族的一種紀念性的標記符號。翁丁佤寨的樁有寨樁、女神圖騰樁、牛頭樁和人頭樁四種。由于樁的功能不同,所處的位置也不一樣。
(一)寨樁
寨樁是一種經(jīng)過雕刻和繪畫的木樁,也是一個寨子的標志和象征。翁丁佤寨的寨樁是佤族男性生殖崇拜的反映,代表著有人在這里繁衍生息,建在寨子中心的廣場上,寨樁以木刻的形式詮釋了人類的起源、種族的敷衍、農耕的文明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主題。在沒有文字的時代,佤族先民以這種刻木記事的方法,記錄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寨樁是佤族村寨的符號和標記,也是佤寨的靈魂(圖3)。
(二)女神圖騰樁
女神圖騰樁,是佤族的女神崇拜,是佤族以刻木記事的方式對司崗里創(chuàng)世史詩中女神“梅依吉”的紀念。此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頭部,有向上高舉的雙手、眼睛、鼻子和嘴巴;二是頸部,沒有圖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圖案符號,圓點代表天上的星星,解釋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和分家族的故事,斜紋代表著山川和河流,解釋了司崗里傳說中河流的形成,燕尾神符號代表了火神燕子,牙形圖案代表了果實和豐收,三角符號代表著不熄的火塘,最下端橫和豎的條紋代表著能和天神對話的木鼓(圖4)。
(三)牛頭樁
在人類歷史上,牛與人的關系最為密切。牛是勤勞和善良的象征。佤族栽牛頭樁掛牛頭,一方面是為了鏢牛的需要;一方面是為了圖騰崇拜和祭祀的需要。牛頭樁是佤族鏢牛祭祀時用于固定牛頭的“丫”字形樹樁。牛頭是佤族的圖騰和符號,祭牛頭表示對神靈的虔誠。牛頭樁一般栽在佤族經(jīng)常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在寨門口、寨心、神林、女神圖騰樁附近都可見到。
在佤族司崗里的創(chuàng)世神話中,母水牛給了人類生命和敷衍生息的機會,是人類的救世主,佤族把水牛視為神加以崇拜,是為了得到祖先的保佑。此外,水牛在生產(chǎn)生活中對人類的貢獻很大,是佤族農耕文明的體現(xiàn)。佤族是典型的山地民族,在佤山深處的梯田里,牛耕是佤族亙古不變的生產(chǎn)方式,水牛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佤族還認為,水牛有很強的生殖能力,佤族崇拜水牛,祭祀水牛是希望借助水牛的生殖力來給他們帶來豐產(chǎn),祈求人丁興旺,谷物豐收(圖5)。endprint
(四)人頭樁
佤族自古有“獵人頭祭祀”的習俗。直到解放后的1957年,經(jīng)當?shù)匦抡畬ω糇孱^人的說服教育,滄源地區(qū)的“獵人頭祭谷神”的陋習才最終結束,滄源佤族也由此翻開了歷史的新篇章[2]。今天,雖然“獵人頭祭谷”的陋習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但作為佤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在翁丁寨腳神林旁邊的空地上,用竹子做成的人頭樁作為寨子的組成部分,依然聳立在陰森恐怖的神樹下。竹子的一頭用竹篾編成漏斗用于裝放人頭,一頭栽在地上,佤族之所以把它展示了出來,是作為后人對生命的尊重和警示,時刻提醒人們要關愛生命,珍惜生命(圖6)。
(五)原生態(tài)的佤寨公墓
在翁丁寨腳邊的林地上,是翁丁佤寨的公墓,整片墓地綠樹成蔭,看不到土堆和石碑,真正體現(xiàn)了佤族返璞歸真的生態(tài)葬俗。佤族實行土葬,人死后埋在寨邊的公共墓地里,不壘土砌墳,不豎碑,不祭獻,葬過人的地方依然草木繁茂。
四、公共活動空間布局
(一)文化活動廣場
翁丁佤寨的文化活動廣場是一塊位于寨門附近近似月牙形的空地,是全寨人舉行各種大型活動的場所,也是全寨人娛樂活動的地方。每逢佤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佤族群眾都會聚集于此舉行相關的節(jié)日活動,全村的青年男女則會在這里打歌,一直到深夜,寬闊的廣場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平臺。
(二)充滿情趣的撒拉房
撒拉房也稱姑娘房。佤族有“串姑娘”的婚戀習俗,一般青年男女到十五六歲就談情說愛,其形式是“串姑娘”。撒拉房是佤族富有情趣的房屋建筑,翁丁佤族在寨中設立公房,夜晚供青年男女聚會談情說愛,白天是全寨人休息聊天的公共場所,有時也是遠到而來的客人在找不到歸宿時,暫時落腳休息的地方。
(三)神秘的木鼓房
木鼓是佤族的打擊樂器,也是佤族的通天神器,一般擺放在寨中的木鼓房內由專人看管,一般人不得進入和觸碰。木鼓房是佤族擺放木鼓的地方,佤族的“木鼓祭祀”在這里舉行,是佤族廟宇式的建筑形式。翁丁的木鼓房建在佤王府旁邊的廣場上,供寨子舉行祭祀活動時使用。
(四)寨邊的私人糧倉
佤族的糧食一般不擺放在自家的竹樓上,為了安全起見,而把糧倉建在寨邊的樹林里。在翁丁佤寨周圍的林子里,到處散落著一座座佤族小糧倉,其結構和大茅屋大體一致。
(五)佤王府
佤王府是佤寨的行政中心,是佤族的頭人或部落酋長議事和居住的地方,相當于“總統(tǒng)府”。翁丁的佤王府位于寨子西北方向的廣場邊上,高大宏偉的佤王府是整個寨子中最大的建筑,其建筑風格和其他普通民居相同,只是比一般的佤族民居要高大得多,顯得寬敞明亮,內設佤王寶座,充分體現(xiàn)出了佤王的尊貴和威嚴。
五、結語
總的來說,翁丁山地佤寨的整體布局,無論是公用設施、民用設施,還是環(huán)境美化,都尊崇了自然的法則。在古老的翁丁山地佤寨里,從外表上看不到現(xiàn)代化的氣息,沒有刻意地模仿和修飾,只有自然地創(chuàng)造與還原。這種天人合一的聚居理念把人與自然聯(lián)系在一起,真正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我國城鎮(zhèn)化的進程中,這樣的聚居理念和村落布局形式是值得借鑒的。
參考文獻:
[1]夏顯澤.天人合一與環(huán)境問題[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229.
[2]段世琳.佤族歷史文化探秘[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