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菲
摘要:翻譯表面上是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但實質上可以看作是對另一個民族思想、文化上的認知。翻譯一定要立足與一個民族的文化背景,了解對方的文化、風俗習慣、信仰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如果對與他國的歷史文化無法全面認識,那么很難做到,文化與文化的交融,你會讓對方感到語言的枯燥乏味,談話也無法進一步深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通過一篇外國兒童小說《恐懼的五分鐘》來一起學習一下翻譯的技巧。
關鍵詞:語言翻譯;文化背景;閱讀習慣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恐懼的五分鐘”,主要是講述了主人公很久以前和好友帶孩子出行的一次經(jīng)歷,在那次出行中,朋友的孩子差點在擁擠的沙灘上丟失,她們花費了五分鐘去尋找孩子,雖然時間不長,但是那種孩子丟失后內心的恐懼卻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每次她的孩子外出或者晚歸的時候她總是情不自禁的回憶起這段難忘而又恐懼的時光。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令人感動的母愛,這也恰巧印證了一句話:兒行千里母擔憂。每個人表達自己愛的方式也不一樣,因此,在翻譯的時候需要盡量的去表達主人公的內心活動,渲染出來那種恐懼的心情和氛圍,這樣讀者就可以深刻的感受作者當時的感受,并且更加身臨其境。因此我在翻譯的時候沒有加入很多的形容詞,僅僅依賴原文本進行翻譯,文中的增譯手法用到的也不多。
在翻譯的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題目的翻譯,題目的翻譯是至關重要的,這決定了我們對文章的中心大意是否了解,比如這個題目“ Five Minutes to Fear”,看到之后我會翻譯成“五分鐘的恐懼”,但是具體還是要看下文的內容才可以再定題目的翻譯,最后我把文章題目定為“恐懼的五分鐘”。
大家應該都知道,其實在做翻譯的時候,第一段的內容是至關重要的,假如想要很好的了解文章的內容;并且如果想要很好的表現(xiàn)出來作者的真實想法,必須真實的站在作者的角度,把自己假設成文章中的一員,這樣就可以走正確的路線,然后做出正確的忠實淳樸的譯文。
在這一段的翻譯中,遇到了一些疑問,比如:第一句“The campsite was five miles from the pristine1 shoreline and boardwalk”,在這句話中的“the campsite……from”,翻譯的時候我認為是“在我的背后距離多遠的地方或者相反方向距離多遠的地方”。這里最后一句翻譯有歧義,但是我找不到合適的說法,最后一句中作者出行待的東西中明顯玩具是孩子們玩的而不是用的,分開的話顯得很冗雜,但是合在一起說,如果用“用”這個字來和“玩具”進行搭配就不符合我們中國人的表達習慣,使讀者看起來很別扭?;蛟S可以換成“我們帶了足夠用三周的沙灘浴巾和洗衣液,同時也給孩子帶了足夠多的玩具”,但是假如這樣翻譯的話就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因為文中并沒有提到“給孩子們帶”,但是我們都知道玩具是給孩子玩的,所以這里假如用第二種譯文的話,就用到了增譯的翻譯方法。但是這樣的翻譯方法使文章更流暢自然,也使讀者閱讀理解起來更加簡單。
在嚴復的“信、達、雅”的翻譯理論中(馮慶華,2010),“信”則要求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忠實于原文,這也是非常難做到的,所以在翻譯過程中需要一字一句的認真推敲原文,要努力用原語的行文習慣來參透文章的意思,之后再轉變?yōu)槟康恼Z應有的表達習慣,這樣翻譯出來的文章才能夠既符合目標語也符合原語的表達習慣,并且被兩方閱讀者所接受。
文章在英譯漢的過程中,必須遵從目標語的閱讀習慣,這樣翻譯則較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因為翻譯過來的文章大多受眾是中國人,這樣翻譯過來的文本更能使讀者清楚明白的理解文章要義。我們都知道,奈達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對等”。所謂“功能對等”(穆雷,2008),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在這一理論中,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奈達有關翻譯的定義指明翻譯不僅是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
“動態(tài)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1.詞匯對等,2.句法對等,3.篇章對等,4.文體對等。在這四個方面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學翻譯中,根據(jù)奈達的理論,譯者應以動態(tài)對等的四個方面作為翻譯的原則準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xiàn)源語的文化內涵。而我在進行本篇文章的翻譯的時候,雖然沒有辦法做到時刻按照本宗旨進行,但也在盡量貼近學習。
因此,在翻譯每一句話的時候,無不體現(xiàn)著各種翻譯理論與方法,只要我們能夠認真推敲每種前人所探索出來的理論,就一定可以翻譯出好的作品,翻譯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日積月累才可以顯現(xiàn)出來一個人的深厚的翻譯功底,在做翻譯這條道路上唯有埋頭,才能出頭。
參考文獻:
[1]馮慶華.A Practical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2010.
[2]穆雷.An Elementary Coursebook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建國.關聯(lián)理論與翻譯研究(原創(chuàng)版)[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