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王國天目山
浙江的山,因其地形復雜、地貌多樣,加上氣候溫暖濕潤,成為野生動植物活動棲息、生存繁衍的絕佳場所,孕育了豐富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
浙江山區(qū)共有野生植物4165種,其中不乏珍稀瀕危植物,被列入國家Ⅰ級、Ⅱ級重點保護的分別有12種和41種。野生脊椎動物共有695種,被列入國家Ⅰ級、Ⅱ級重點保護的分別有13種和70種。山區(qū)植被分為森林和濕地2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共有263個群系。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qū)域有4個,它們屬于優(yōu)先保護區(qū)域。
在緊鄰杭州、相距不到40千米的臨安市,有一座中國歷史名山——天目山。那里大樹華蓋,古木參天,被稱為“大樹王國”。它是浙江省唯一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國際生物圈”的保護地。
天目山古稱浮玉山、天眼山、天池山,自五代后晉始,改稱天目山。山分東、西兩支,相距15千米。舊時兩座山峰頂上各有一口水池,冬夏不涸,宛如仰望藍天的一雙巨眼,天目之名,由此而來。西天目山主峰仙人頂海拔1505.7米,東天目山主峰大仙峰,海拔1479.7米。天目山脈山形秀美,古人有詩為贊:“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p>
一走進天目山,最令人嘆奇的便是連片成群、幽深蒼勁的千年古樹群,它是天目山最具特色的森林植被。此間有世界級的孑遺植物和珍稀物種,有許多天目山特有的分布物種,具有極高的科研、歷史、文化及觀賞價值。漫步林中,綠蔭蔽日,空氣清新,即使天下小雨也不用撐傘。
天目山的古樹群由多種中國特產的樹種組成,數(shù)量最多的是柳杉。其中樹齡1000年以上的有26株,500年以上的有554株,300—499年的有4236株,100—299年的有709株;胸徑2米以上的有12株,1米以上的有566株。其中有一株被稱為“大樹王”,相傳是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所敕封,5人才能合抱,雖已枯死,主干卻依然挺立。天目山古柳杉群,四季常青,挺拔壯美。
如果說柳杉群體現(xiàn)的是壯美,那么金錢松就是以高度而著稱了。天目山的金錢松里有一棵全省最高的“沖天樹”,樹干端直,直沖云霄,高度達56米,約有15層樓那么高。金錢松是世界著名的五大庭院觀賞樹種之一,入秋時節(jié),滿樹金黃,景色獨特。它的樹皮圓塊狀開裂,葉子簇生呈圓形,形似銅錢,故而得名。
除了“大”和“高”,還有就是“古”了。天目山至今還生存著被譽為“活化石”的野生古銀杏。據(jù)考證,早在2.7億年前它們就生長在這里,比恐龍更古老。1.7億年前其“兄弟姐妹”曾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3000萬年前發(fā)生多次冰川期后,地球上銀杏的分布區(qū)大大縮小,許多已成為埋在地下的化石。天目山的銀杏躲過了寒冷和浩劫,成為現(xiàn)存世上屈指可數(shù)的孑遺植物,并依然頑強地挺立于山崖,枝繁葉茂,生機盎然,這不能不說是奇跡。有一株“銀杏之祖”,生長在海拔1000米的懸崖旁,粗壯的身軀年年生發(fā)出長長的枝干,伸向峽谷,圍繞四周的是它的子子孫孫,如今已是“五世同堂”,堪稱自然奇觀。每到秋天,滿樹金黃,成為山谷里最吸引人的一道風景。
天目山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孕育了豐富多彩的生物資源,是中國江南地區(qū)不可多得的“物種基因庫”。有高等植物249科1042屬2351種,天目山特有種13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有17種,其中Ⅰ級保護的3種。
天目山的特有植物中首推天目鐵木最珍貴,全球僅在天目山遺存5株,被稱為“地球獨生子”。另有37種植物以“天目”命名,如天目杜鵑、天目樸、天目木姜子、天目紫荊、天目瑞香、天目紫莖、天目貝母等。天目山還有“模式標本庫”之稱,國內外專家采自天目山的模式標本植物有90種。天目山獨特的森林植被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使其成為中國首批2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之一,保護面積4284公頃。1996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qū)網絡成員。
天目山并不是一座孤立的山體,而是延伸成一條完整的山脈。在天目山主體的北坡,毗鄰的是位于安吉縣的龍王山,最高峰海拔1597.5米,為“天目第一峰”,位居浙江第九高峰。它也是西苕溪的源頭,素有“黃浦江第一源”之稱。龍王山海拔1300米處,一個面積僅1公頃、名叫千畝田的山間凹地泥碳蘚沼澤里,棲息著一種神奇的兩棲動物——安吉小鯢,它的珍稀程度堪比大熊貓。據(jù)調查,目前種群數(shù)量不足150條。
安吉小鯢,1992年首次在龍王山被發(fā)現(xiàn),2004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列為全球十大極度瀕危兩棲動物,全球目前僅在安吉龍王山千畝田和臨安清涼峰有分布記錄,是浙江特有種。這種兩棲動物對周邊環(huán)境極其敏感,是環(huán)境預警物種,它能在天目山脈的龍王山上神秘地生存至今,足見天目山環(huán)境之優(yōu)良。
——選自《浙江山印象》
安吉小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