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走行
1917年底,當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找到在《民國報》當記者的梁漱溟,欲請他到該校做哲學系教授時,這位24歲的年輕人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因為他充其量算得上高中畢業(yè),而且曾報考北大落榜,便誠惶誠恐地對蔡元培說:“我只不過初涉佛典,于此外的印度哲學實無所知?!辈淘嘈α诵?,反問:“那么你知道有誰能教印度哲學呢?”梁漱溟搖了搖頭,蔡元培接著說:“既然如此,你還是來吧!你當是來合作研究、來學習好了?!碧锰米罡邔W府的掌門人,主動拜訪并邀約名不見經(jīng)傳的青年,緣于他在《東方雜志》上讀到梁漱溟的文章《究元決疑論》,文章以近代西方學說闡述印度佛家理論,令人耳目一新。蔡元培認為作者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時任文科學長的陳獨秀告知說,梁漱溟連大學都未能考上,聘請他,恐怕難以服眾。蔡元培說:“他想當學生沒有資格,就請他到北大來當教授吧!”
于是,年輕的梁漱溟登上北京大學的講臺,給三年級大學生講授印度哲學概論。在校五年間,梁漱溟十分勝任教學工作,并寫出轟動中外哲學界的《中西文化及其哲學》等重要學術(shù)著作。雖然,梁漱溟后來把研究方向改為中國儒學和哲學史,但在北大的幾年,無疑對他產(chǎn)生著深遠影響。晚年時他坦言:“蔡先生的知人善任和北大自由開放的學術(shù)氛圍,給我的一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