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食品安全犯罪的德法共治理念,已在去年6月份舉辦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是中國食品安全犯罪治理不斷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然而食品安全犯罪德法共治在我國現階段的踐行還存在著法律制度不健全、道德教化不深入、監(jiān)督管理不到位的困境。因此,本文認為要推動德法共治在我國的實施,就必須在這三方面進行完善,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尚德守法”的良好氛圍。
關鍵詞 食品安全犯罪 德治 法治 尚德守法
基金項目:安徽師范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610370078)。
作者簡介:方彬彬,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學生,研究方向:刑事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411
俗語有云:“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笔称钒踩珕栴}是非常重要的民生問題,它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當下食品安全犯罪的頻頻發(fā)生,使得公眾對于打擊食品安全犯罪的呼聲越來越高。德法共治理念的提出無疑為我國治理食品安全犯罪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一、食品安全犯罪德法共治的必要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犯罪事件并且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與指示。其中,去年6月份在北京舉辦的2016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尤為引人注目。此次宣傳周將主題設定為“尚德守法,共治共享食品安全”。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副主任汪洋出席了本次活動并指出要全面落實“四個最嚴”的要求,確?!爱a”得安全、“管”的到位,切實防范食品安全風險,要讓食品安全發(fā)展成果由人民群眾共享。據此可見,德法共治已被當局者所重視,必將成為食品安全犯罪的一大利器。因此,研究食品安全犯罪的德法共治是十分必要的,同時也是順應時代潮流的。
縱觀近些年來我國食品領域現狀,“地溝油”、“假羊肉”、“病死豬”、“大米鎘超標”等食品安全事件屢見不鮮,食品安全犯罪居高不下。2015年10月1日,我國新修訂的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實行,然而即使是這樣也未能完全遏制食品安全犯罪的發(fā)生,實踐表明食品安全治理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憑借著法律、道德、監(jiān)管等多種手段來進行制約,需要立法機關、企業(yè)和社會共同發(fā)力,合力治理。食品產業(yè)是“良心產業(yè)”,安全的食品既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完善監(jiān)督管理體系,更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因此,我們要標本兼治,內外兼修,讓“法治”與“德治”的車輪同時轉起來。 “德法共治”理念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展現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的客觀要求。只有讓企業(yè)在道德之威下不愿意去生產問題產品,在法律之劍下不敢去生產問題產品,這樣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尚德守法”的良好氛圍,才能不斷提高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切實保障食品安全,更好地捍衛(wèi)“舌尖上的安全”。
二、食品安全犯罪德法共治的困境
如何進行食品安全犯罪的治理,如今已經成為要務之急。近些年來,盡管國家非常重視這一問題,已經提出德法共治的理念,但是這一理念的踐行效果并不理想。我國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道德教化的不深入、監(jiān)督管理的不到位都將為食品安全犯罪德法共治的順利實施帶來許多困境。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
法律法規(guī)不夠全面。食品安全問題應當涉及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然而目前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guī)雖然數量繁多,但都是在不同時期制定和頒布的,單個法律法規(guī)強調的范圍往往很窄,并沒有關注到從種植的土壤、養(yǎng)殖的環(huán)境、儲存的條件這一整個完整的食品生產鏈條。 此外,我國對于食品中添加劑的使用標準也未作出明確規(guī)定。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guī)尚不完備,還存在著許多漏洞與盲區(qū),這使得不法分子常常有機可乘。
違法成本過低。雖然我國食品安全的法制不斷完善,但與發(fā)達國家依然有很大距離?!皦牧说呢i肉被搓上蘇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摻進絞肉機,洗過手的水被配制成調料,工人們在肉塊上走來走去并隨口吐痰……”這是美國作家厄普頓在其小說《屠場》中所描繪的一百多年前芝加哥肉聯廠生產的場景。 由此可見,一百多年前的美國食品安全問題也十分嚴重,然而現在的美國卻幾乎沒有食品安全事件發(fā)生了。這完全取決于美國嚴苛的懲罰制度,因為在美國,如果有傷害消費者生命健康的行為,企業(yè)將會面臨傾家蕩產的風險。美國侵權事件的平均賠償額是62.5萬美元,是我國的6600倍。相比之下,我國食品安全法所規(guī)定的10倍的懲罰性賠償簡直是九牛一毛,對于暴力企業(yè)來說毫無威懾。 且我國對于違法行為大多采取查封、罰款和停業(yè)整頓措施,這種處理的威懾力根本不夠,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我國食品安全犯罪屢禁不止。
(二)道德教化不深入
個體與道德共同體的脫離。隨著現代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一方面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另一方面人們也變得浮躁,對于理想的追求早已被赤裸裸的物欲所取代。對于那些違法的食品生產者與經營者來說,他們往往會無視集體利益的實現,一味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在個人利益和公眾的健康之間,他們往往會傾向于前者。因為“個人理想和文化理想的失落,使得現代人不再認為道德高尚的生活具有內在的普遍價值,使教育失去了賴以產生教化意義的文化的價值基礎。” 個人主義一直追求的都是“自我”的解放與自由,從而將道德限定在個人身上,變成了自我經營的私事,脫離了公眾的視線亦脫離了道德共同體。
道德教化與踐履的矛盾?,F實生活中道德認知與行為的矛盾,讓很多人開始懷疑道德的價值?,F實中的善行惡報邏輯,使得道德行為背負沉重的心理壓力,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社會上會出現“扶不扶”問題了。事實上,食品安全亦是如此。許多食品的生產者都知道添加化工原料是違法的,不應該去做。然而當他們中的一些人恪守心中的道德律,一心堅持只做“放心食品”時,卻發(fā)現身邊的同行紛紛違法添加少量化工原料,不僅沒有被懲處,反而十分暢銷。試想這時的“老實人”心中怎么可能會平衡?這時激烈的市場競爭往往逼迫著他們不得不做一些違法之事以適應市場環(huán)境。誠然,市場的監(jiān)管者執(zhí)法不力,會給食品安全問題帶來危機。但是我們要明白只有食品生產與經營者真正意識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真諦, 只有市場的監(jiān)管者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嚴厲打擊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才有可能真正解決。
(三)監(jiān)督管理不到位
監(jiān)管部門執(zhí)法力度不夠且缺乏持續(xù)性。有法可依是好事,然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人情社會,這導致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即便發(fā)生,也很難真正處理到位。且由于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企業(yè)的生命力對于國家來說至關重要,這些都決定了我國不可能真正地將出現問題的企業(yè)整治到位。除此之外,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執(zhí)法不具有持續(xù)性。往往一個食品安全事件發(fā)生之后,由上級發(fā)布命令,然后短期內全國掀起“嚴查、打假”之風,風波過去之后,那些問題又會卷土重來,到處泛濫。這些都決定著我國無法實現真正的食品安全犯罪治理。
監(jiān)管主體單一且缺乏合力。一直以來我國政府承擔了過多的監(jiān)管工作,這都是由于長期的歷史經驗所形成的政府本位思想使然。事實上,這種單一的一元管理模式不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 它主要突出了政府與企業(yè)的關系,從而削弱了消費者、行業(yè)協會、媒體等社會的監(jiān)督力量。 當下我國社會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監(jiān)督工作明顯呈現消極性態(tài)度。且各方的監(jiān)管作用均十分微弱,無法形成合力。
三、食品安全犯罪德法共治的發(fā)展策略
食品安全犯罪德法共治在實踐中還存在著上述困境,因此為了更好地推動德法共治,我們必須在法制建設、道德教育和市場監(jiān)管方面加以發(fā)展和完善。
(一)加強法制建設,健全尚德守法的長效機制
構建全面的法律體系。在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法》基礎之上,多多學習外國的經驗,引進“食品溯源制度”。要學會充分利用當下發(fā)達的信息技術,對每一件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環(huán)節(jié)做出詳細的記錄,另外要將其產地、土壤情況、化肥農藥使用情況也都一一記錄下來,建立一個信息庫,以備日后追責。另外,要嚴格限制食品添加劑的種類,且添加劑的安全性應當由專門的食品安全委員會作出食品健康影響評價。要力圖將法制滲透進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彌補法律缺位的現狀,明確責任,追根溯源治理食品安全犯罪。
加大處罰力度。對于食品生產經營者來說,如果食品安全犯罪的收益遠遠大于成本,那么犯罪,何樂而不為。針對此種情況,我國應當借鑒學習美國,制定高額的罰金,使食品生產經營者有所畏懼,不敢也不愿意去生產有問題的食品。同時,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一旦發(fā)生食品安全問題,企業(yè)要承擔起該負的責任,要嚴厲打擊地方保護主義,做到公正執(zhí)法。此外,我國的懲罰性賠償金僅以食品的價款為基數,威懾程度亦是十分有限的,應當以消費者的實際損害為依據,綜合考慮商品的價格,企業(yè)的規(guī)模以及生產經營者的主觀惡意程度等因素進行賠償。
(二)深入道德教育,催生尚德守法的潛在動力
加強個人道德認識,共筑道德共同體。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人的發(fā)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fā)展。” 換言之,我們每一個人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要不斷地開放自我,接納他人,更好地與他人、社會、世界融合。加強個人的道德教化我們應以現實生活為依托,不僅要讓食品的生產者更要讓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以整個社會為背景的,要將個人的生存狀態(tài)提升到共生性的社會生存狀態(tài)之中。以大米為例,試想如果農民能夠謹守心中的道德律,那么還會有農藥、化肥含量超標的事件發(fā)生嗎?如果大米的加工者能夠謹守心中的道德律,那么還會有“漂白大米”的出現嗎?如果市場的監(jiān)管者能夠謹守心中的道德律,那么市場上還會有這些有毒有害大米的存在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要積極引導公眾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自己與自然、自己與社會的關系,使其擁有真正的德性,以此構筑現實之上的道德共同體。
理性面對沖突,做到德行一致。食品生產者與銷售者在面對道德與利益的沖突時,要深刻反思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要對自我的精神世界進行凈化,從而實現每個人對道德價值的傳遞與認同。要推動道德教育常態(tài)化,使食品生產經營者真正地將尚德守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其言行一致,在不斷地反思與批判中超越現實,真正地樹立起責任意識,牢固堅守尚德守法的價值觀,逐步增強尚德守法自覺性,自覺承擔起生產經營主體責任。
(三)強化監(jiān)督治理,加大尚德守法的外部約束
嚴格執(zhí)法,嚴厲打擊食品安全犯罪。在食品安全領域,不僅需要內心道德的自律,同時也需要外部強有力的監(jiān)督。相關的監(jiān)管部門一定要嚴格執(zhí)法,對那些挑戰(zhàn)道德底線、利欲熏心的人施以懲戒,使他們受到法律應有的制裁,切實維護法治誠信。與此同時,通過嚴格的執(zhí)法過程,使相關食品生產經營者形成內心的震懾作用,從而不敢違法、也不愿違法。此外,要不斷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形成穩(wěn)定的檢查機制,規(guī)范地開展食品安全檢查工作,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之下”。
轉變政府職能,回歸社會本位。在治理食品安全犯罪中要強調政府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主要管理地位,同時更要強調其服務者的角色定位。豗但是僅僅依靠政府永遠不夠,不管什么時候,食品的生產企業(yè)的責任都是第一位的。因此要提高食品行業(yè)準入門檻,加強行業(yè)自律。與此同時,各方的監(jiān)督也是必不可少的。消費者要傳承尚德守法的良好傳統,積極地投身于食品安全犯罪的治理之中,用科學知識與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行業(yè)協會要始終保持其自身的獨立性,同時政府要簡政放權,可以將一部分權力授權給行業(yè)協會,使得行業(yè)協會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其代表、溝通、協商與監(jiān)督能力。新聞媒體要堅持專業(yè)精神,新聞道德與社會正義,充分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積極科普食品安全知識,弘揚尚德守法正能量。通過多方合力,形成一套完備的監(jiān)管體系。
四、結語
當前,中國的食品安全治理理念已經有了深刻的變化,德法共治已成為一項基本原則。德法共治的實施需要政府、企業(yè)、行業(yè)協會、社會公眾、媒體等的多方合力,只有不斷強化法制建設、道德教育和市場監(jiān)管,才能更好地形成尚德守法的社會良好風氣,實現食品安全犯罪德法共治的格局。
注釋:
申海鵬.德法共行保證人民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導刊.2014(13).19.
羅尚忠.關于食品安全的幾點想法.中國科技論壇.2015(10).1.
張建三,等.食品生產企業(yè)的道德自律與食品安全.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4(18).207.
柳博雋.應以懲罰性賠償保障食品安全.浙江經濟.2012(11).8.
金生鈜.規(guī)訓與教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04-205.
任渝婉.如何完善食品安全的道德準則與法律規(guī)制.四川烹飪高等??茖W校學報.2008(3).50.
鄧剛宏.構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模式的法治邏輯與途徑.南京社會科學.2015(2).97.
陳彥麗.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機制研究.學術交流.2014(9).123.
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15.
李洪峰.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現實困境與發(fā)展對策.食品與機械.2016(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