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欽楠
咱們老祖宗說:民以食為天。后來的人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自從有人類社會活動以來,填飽肚子從來都是件必須優(yōu)先解決的事情。因而,從古至今,各個時代,農業(yè)始終在文明發(fā)展的過程中占據極重要的位置。就吃喝選料而言,由于我國多數人在飲食上受宗教禁忌約束的較少,而人們在飲食上又喜歡獵奇,講究物以稀為貴,所以中餐的食材非常廣泛,幾乎是飛、潛、動、植,無所不食?,F代人對吃的,或者可以說是現在這幾十年,老老少少對吃的都挑剔了起來,就是在國外,一個中餐館再也不是會做“宮保雞丁”就能俘獲人心了。
我現在要說的是悉尼最火的幾家店,那家位于市中心GeorgeStreet(喬治街)上的六婆串串香,肯定算非常特別的一家了。每天餐館還未開門,就已經擠滿了前來等待的食客們,甚至有些小伙伴不惜提前兩個小時就來排隊,因為如果只提前一個小時可能排不到,所有人抱著誓要品嘗到這股源于中國四川的串串美味風暴的決心。我和同學路過,幾次想嘗嘗鮮,都因長長的隊伍打了退堂鼓。終于,偶然一次看隊不長,排了一個小時有幸吃到了。在國內串串很火,回國也沒吃過,同學說也就是個升級版的麻辣燙,帶棍兒的那種。不說這個串串有多好吃,但是夠接地氣,這應該才是讓大家都來排隊的美食魔力。
說說外觀,店堂外墻還用了瓦片的裝飾,整個店面裝修顯得古色古香。尤其是頂部的“算盤”裝飾以及木刻的“龍頭”,滿是濃濃的中國風,很有國內餐館的感覺。在國內串串多是小店,這種豪華的裝修還真是不多見的。
其實我也經常和同學一起,這樣那樣抱怨過,哪兒哪兒的菜味道不正宗啦,什么什么地方的火鍋口味缺點兒意思等等。一方面,我們本就是海外的游子,在外吃飯總覺得缺一些家的感覺,或許是安全感吧,挑剔一點也是正常。另外一方面,國外的辣椒、調味料等等,也確實不可能做出與國內家鄉(xiāng)一樣的味道。但這家串串香的火鍋底料,居然全部用真空包裝從國內的四川成都空運過來,一袋一袋的底料,當著食客的面撕開,倒入鍋內,真正的國內什么味道,悉尼就是什么味道。不僅底料、調料等等全部由國內空運至悉尼,鍋底有麻辣和鴛鴦兩種口味可以選擇。油辣子的底料倒入鍋中以后不急著加湯,而是先加熱并且來回翻炒一下,油辣子的鮮香味道會瞬間撲面而來。然后是加湯攪拌烹煮,最后加熱煮開,串串的火鍋底料才算制作完成。不得不說的是,這個費了大功夫空運來的底料,聞起來還真是十分的誘人。
雖說底料是國內的香,但新鮮食材自然還是澳洲的好。一進門就會被琳滿目的場面給震撼到,東西新鮮不在話下,食材全部選取自澳洲本地,品種非常多,有不少還經過了精心的腌制。串串的選擇非常多,可以自己拿一個小盤,想吃什么拿什么,像這樣放食材的冰柜有好幾個,國內的串串店可能就差在那么一點食材的新鮮。肉類的串串因為經過腌制,稍微在鍋里涮涮就可以撈起來吃了,火候一定不能太久,不然體會不到牛肉的鮮嫩。不管是煮火鍋,還是涮串串,蘸料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家店的香油也是國內運來的,一小罐一小罐,搭配完自己喜歡的蘸料底,再倒入香油攪拌勻開,各種配料都會融合在香油里面,成為口味和層次最好的串串蘸料。不說國內的香油質量好不好,香是真香。干碟同樣也是國內直郵,干碟本身就是麻、辣、鮮、香的化身,并且不咸口,用裹著香油的肉蘸上一點干碟底,這味道也算是味覺的盛宴。之前沒吃過串串的我,也是進店現學現吃。正確吃法是,在鍋底內涮熟,先蘸香油,再蘸干碟,最后才能真正享受地道的成都味。邊吃邊將串串的簽子丟入桶內,結算的時候數簽子。和國內相比,每串的價格肯定低不了,但這吃多了戰(zhàn)斗力也下降了,吃這個也就圖個好玩兒。
還有一家店值得一提,Burwood(伯伍德)的“石鍋先生”,自打開業(yè)就火,菜價的定位便宜,位置也好。提起這個位置,可以說一說,在悉尼去過“石鍋先生”的都覺得這老板會選好位置,他的店離火車站步行也就5分鐘,開車過去附近就有幾個停車場,當今的悉尼樓市正如火如荼,要開一家成功的餐廳,選址當然是重中之重。開一家餐館的選址,需要了解的程度頂得上一位房地產置業(yè)顧問呢,否則弄不好就被忽悠了。Burwood在悉尼市中心西面10公里左右,粵語翻譯后叫它作“寶活市”,老式幽默的人叫它“85”。Burwood距離悉尼市中心只有20分鐘的車程,這個區(qū)公共交通設施也十分便利,乘火車到悉尼市中心僅需13分鐘,2分鐘到Strathfield(史卓菲),4分鐘到悉尼的Ashfield,當地人稱“小上?!?。到我住的地方多了也就半小時,到被譽為“第二個市中心”的Parramatta(帕拉馬塔)也只需要21分鐘,9分鐘就可以到達悉尼大學附近的火車站。公車站也是四通八達,直達邦迪海灘和其他幾個主要地區(qū),還有開往機場的直達巴士。在這個區(qū)居住的大多是在市中心上班的高級白領或者附近幾所大學的留學生,所以Burwood晚上下班宵夜,開得都比較晚,也有關門較晚的超市,算是生活氛圍都比較成熟方便的華人區(qū)域。早期定居Burwood的,大部分是來自香港或內地的移民。他們來到了新大陸,很多人都沒有任何的基礎,建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這邊的別墅多半是早些年開發(fā)的,但如今也都房價飆升。對置業(yè)有先見之明的他們,現在已經可以靠著出租給留學生或上班一族房子而收入穩(wěn)定,以供養(yǎng)老,所以這個社區(qū)看上去是其樂融融。除此之外,Burwood還是優(yōu)質的學區(qū),現在可以說除了別墅,新建起來的公寓也是一房難求,火車站附近在建的兩房公寓價格已經接近百萬澳元。商業(yè)繁榮,設施方便,人流量大,而且消費人群廣泛,再加上菜好吃不貴,“石鍋先生”自然開了多年還是很火。
還是回到吃本身吧,“石鍋先生”的老板菜做得好,也會弄概念會宣傳,微信微博的推廣,再加上門口長長的隊伍,讓人想不知道都難。腦補一下,當你一忙完手頭的事兒刷手機就看到那燒到滾燙火熱的石鍋,倒上剛出爐的鮮美佳肴,石鍋土豆、石鍋糯掌、石鍋魚、石鍋法式牛尾,不餓都想去嘗嘗了。再給每樣菜弄個文藝的名字,例如顏值擔當梅長蘇-石鍋魚、終極手控凱凱王-石鍋牛肉、高冷尊上白子畫-石鍋湯,這肯定吸引一堆小迷妹了。據坊間傳聞,“石鍋先生”的創(chuàng)始人雷大廚,16歲學藝,19歲入行。雖然年紀輕輕,但是早已在行內摸爬滾打好多年,重要的是有一雙妙手,令許多餐飲起死回生。他曾擔任過多個高檔酒店的行政主廚,來了澳洲,從餐飲的雜工做起,又慢慢地重抬廚房的地位,走上了管理崗位,最后成功創(chuàng)辦了“石鍋先生”這個自己的品牌。
上面說的這兩家都是年輕人喜愛的,就沖排隊等一位置吃飯這事兒,上了年紀的估計就沒這興趣了。老牌的餐館在悉尼很多,最有名的怎么都少不了金唐海鮮酒樓。這家老板有點來頭,25年前一個香港的銀行經理移民過來開的,當時開餐館是最容易讓新移民穩(wěn)定下來的行當,1/4世紀對于一個餐館品牌可能說長不長,但說短也不短?!敖鹛啤笔且患业湫偷幕洸司茦?,坐落在悉尼唐人街的繁華地段,大廳一側立著一排水箱,里面游弋著各種海鮮,廳里的桌子擺放整齊,稍有點擁擠的感覺。飯點兒一到,這些桌子就會坐滿人,就真的擁擠了。味道,是它多年稱霸悉尼的秘籍,老移民來自南方的多,愛粵菜這一口。兩個廚師是老板從香港一起帶過來的,到澳大利亞就沒換過東家,所以更是這家餐廳的制勝法寶。嘗過一次,在菜的口味上,這家店確實沒有向外國人的喜好作妥協(xié),不管什么菜式都是以清淡為主。但不知悉尼新派餐廳越開越多,這家老店會不會向新勢力妥協(xié)。
悉尼的中餐美食也層出不窮,做米線的小店或者做海鮮的各式酒樓,都各自有各自的特點。作為一個食客可以嘗試的更多了,但競爭也越發(fā)激烈了。我才到悉尼一年多,就已經見識了幾家歡樂幾家愁。
(編輯·宋國強)
feimi200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