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禹
荷蘭新鹿特丹商報駐華記者蓋誠澈(OscarGarschagen)的中方助理張超群日前在微信公眾號上發(fā)表題為“我炒了寫假新聞的外媒記者”的文章,揭發(fā)其老板長期新聞造假,詳細羅列其有違新聞職業(yè)操守的事實。
張的文章發(fā)布后,在外媒工作的中國員工反響強烈,文章也被翻譯成英文在推特上傳播。然而與微信文章熱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條新聞在推特上幾乎沒外國記者轉(zhuǎn)發(fā),主流西媒對此近乎失聲。
最讓中國籍員工氣憤的是,新鹿特丹商報在幾天的靜默后,于當?shù)貢r間5日由主編皮特·范德密出面發(fā)布冗長的聲明,宣布支持記者蓋誠澈的職業(yè)操守。該主編對于張超群幾條指控,選擇部分無視,或直接否認新聞造假,甚至認為中方助理的工作態(tài)度很差,沒有為記者提供足夠的新聞角度,更懷疑張和中國國家安全部門有不清不楚的聯(lián)系,暗示張超群此舉帶有政治意味。
駐華外媒的中方“新聞助理”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中國籍員工通常是不會說中文的外國記者們獲得新聞題材幾乎唯一的渠道,他們通常需要找新聞選題,安排采訪,充當翻譯,有時候還要撰寫新聞,免不了接觸敏感新聞題材;碰上不正規(guī)的外國媒體,連正規(guī)勞動合同都無法簽署。更不用提外國記者們在報道中國題材后獲得的新聞獎項,也通常和中國新聞助理無關(guān)。
在外媒工作的中國員工,大都是心懷新聞理想、留過學、能熟練使用中英雙語的年輕人,能忍受這種待遇,多是為通過外國媒體熟悉世界事務(wù),熟悉外國人的話語體系。但是大多數(shù)人在外國駐華媒體都不會待超過兩年時間,原因很簡單——除了工作上的成績不被外界所知,外國媒體也很少能為公司里的中國員工提供職業(yè)上升通道。
西方媒體在部分國人眼中,意味著政治猛料,因為它們經(jīng)常觸碰一些敏感話題。中國的每次重大新聞事件,西媒都不會缺席。比起國內(nèi)媒體,部分國人在某些領(lǐng)域更愿意相信西媒報道,這有中國媒體自身原因,也與西方媒體能提供不同視角有關(guān)。這部分人愿意相信西方媒體比中國媒體“更公正,更客觀,事實更準確”。幸好隨著英國“脫歐”、美國大選等事件,西方主流媒體的客觀性和公正性越來越受到質(zhì)疑。
中國是外媒報道的“新聞富礦”,很多駐華記者都通過報道中國獲得新聞大獎,這也吸引個別冒險家、投機家來到中國報道中國。這些人往往不會中文,只能通過英文和身邊很窄的外國人圈子了解中國,既不能跳出既定框架來看中國,也不愿意脫離外國記者圈的“共識”,去真正認識中國,導致這部分駐華外媒報道中國的舊有視角越來越不能適應(yīng)快速變化的中國。
此次事件就是最好的注腳。無論新鹿特丹商報此事最后如何收場,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決意刻舟求劍、不愿隨著中國的發(fā)展進步大潮而動的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上,能給讀者提供的價值會越來越少?!?/p>
(作者是前駐華外媒從業(yè)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