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 磊
建筑傳播需要理念與情懷—《建筑傳播論—我的學思片段》自薦感言
■ 金 磊
有感于馬國馨院士的建議與啟發(fā),經(jīng)過兩年多耕耘,《建筑傳播論—我的學思片段》(天津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終于出版了。望著這本書,“半路出家”的我確感欣慰。一個“為他人做嫁衣”的職業(yè)也能受到業(yè)界的尊重,“文化苦行僧”的我痛并快樂著。
從1999年6月受命任《建筑創(chuàng)作》主編到2011年7月逐步創(chuàng)辦《中國建筑文化遺產(chǎn)》《建筑評論》《建筑攝影》“三學刊”至今,我完成了從工程師向傳媒人的轉變。路途漫漫,編輯工作培養(yǎng)著我的學養(yǎng)、文筆、經(jīng)驗與耐力。“板凳要坐十年冷”講的是做學問,同樣更適用于做一個稱職的建筑學編輯。在建筑創(chuàng)作變得浮躁的當下,建筑傳播也呈泡沫化,如何不斷學習,與建筑師誠懇相待,貫穿于整個編輯流程。
2014年12月,《中國建筑文化遺產(chǎn)》與中國建工出版社編《建筑編輯家楊永生》一書,獲得國家新聞出版部門和住建部好評,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也在2015年設立了“永生編輯獎”。之所以提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的老主編楊永生,是因為他創(chuàng)辦了迄今在國內頗有影響力的《建筑師》雜志,策劃組織出版了百余部有影響力的大書;更因為他是我的恩師,帶我走上“半路出家”的編輯路。從一定意義上講《建筑傳播論—我的學思片段》也是獻給楊永生總編輯的心力之作。楊永生給我留下的如座右銘一般的編輯理念是:學習是一種面向內在提升的跋涉。我一直認為,當好建筑傳媒“主編”,并非一定要是出色的建筑師,也非要成為多么精深的專門家,但不能沒有編輯家的文字功底,也不可缺少學者的知識視野,更缺不了必要的文化品位與審美能力。楊永生編審給我留下的經(jīng)驗有三:其一,用閱讀提升文化修養(yǎng);其二,用閱讀強化編輯的文化身份;其三,用閱讀拓展職業(yè)境界。
建筑傳播(包含編輯工作)是一種行走,一種真相的揭露,這要經(jīng)歷知識分子質詢時代與精神擔當之路。建筑傳播不可不涉及建筑批評,但高風亮節(jié)、有情有義的批評最終受益的是城市與建筑,是設計師與管理者本人!這就是建筑傳播人可貴的理性與情懷,它折射出知識分子的公德心。如果將至高的榮譽都獻給那些整天受追捧、到處被掌聲包圍的形象工程的設計者,那將是城市與行業(yè)的最深悲哀,更是傳播者的大錯特錯。
穿越間距的“歷史”書寫與敘述是筆者力求的?!督ㄖ鞑フ摗返摹皻v史”間距雖只有20余載,但它基本做到了以嚴謹?shù)膶W術性為根底。出版方天津大學出版社在評介時歸納道:這是一本敢于真辯學術有文化視野并大膽言說的書;這是一本體現(xiàn)學術良知扎根建筑沃土筆走千秋的書;這是一本以一己之力書寫行業(yè)經(jīng)驗有思索有真相的書。
以傳播為徑、與建筑師為友使我不斷堅持著:不僅要留住傳統(tǒng)建筑這“石頭的史書”之記憶,更要傳播當代設計的理念。該書有五個章節(jié):第一章是傳播學演進的文化背景;第二章從策劃學入手,以多種傳播方式梳理了思路;第三章重點是出版?zhèn)鞑?,給出了20余類圖書做積淀的出版?zhèn)鞑ヅe要及案例;第四章在質疑觀念下系統(tǒng)地解讀了建筑評論的方法;第五章的關鍵詞是誠實與激情,出于用時間丈量價值和真相之目的,用“四刊”的150余篇主編的話或跋串起歷史。
《建筑傳播論》從四個方面展開了我的“評論觀”:其一,對城市熱點問題的適時性應用評論;其二,對國內外人士城市建筑重要著作的評論;其三,對本人策劃編著圖書的序或跋;其四,用自2002年至今《建筑創(chuàng)作》《中國建筑文化遺產(chǎn)》《建筑評論》《建筑攝影》主編的話或編后記,串起了這個時代的歷程。我認為,一本“學刊”的厚重感、思想性乃至關注社會的人文情懷都反映了主編者的思想水平及辦刊理念,寫好寫實“主編的話”有如豎起了“學刊”的旗幟,從一個側面為中國建筑史撿拾著一段段“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