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漢語教育之母,是學習之本,是語文之根。一個好的閱讀習慣往往使學生終身受益,閱讀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使學生能夠適應快速發(fā)展的經濟社會。本文主要介紹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相關理論,即閱讀教學是什么?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即為什么要進行閱讀教學?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即怎么樣進行閱讀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育;理論;問題;方法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閱讀教學,可以架起學生與人類社會思想聯(lián)系的橋梁,可以穿越時空與偉人的思想溝通,從而提高審美情趣、提高認知、開闊視野、促進學生與社會的融合,提高學生正確理解運用漢字的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理論依據(jù)
(一)中國古代的閱讀教學
兩千多年的孔子倡導的是“循循善誘”、“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fā)”。說的是教師要善于引導、啟發(fā)學生,使學生逐漸接近真理,在自己的探索過程中成長。陳善《捫虱新話》:“讀書須知出入法“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 用得透脫,止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 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盡讀書之法也。陳善的這段話告訴我們如何正確的讀書,讀書的方法是什么?在讀書中應注意哪些關鍵性的問題?1何謂“入”?就是由感受內容到領會主旨的這一理解過程:或被作品中的人物、情節(jié)、場面所吸引, 仿佛身臨其境; 或者是因為作者新穎的觀點,使讀者耳目一新。何謂“出”?就是對書中的內容加以分析,評價,消化,吸收,不拘泥于作者的觀點, 對于作者的觀點采取采取保留批判的態(tài)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萊因的五階段教學
根據(jù)赫爾巴特的四階段教學,萊因結合閱讀教學和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況與接受能力,創(chuàng)造了五階閱讀教學方法:(1)預備,讀課本,借助工具書查閱不懂的詞語、成語以及課文的重點內容,并且把課文不懂的地方標出來,以便于聽老師的講解; (2)提示,在教學開始之前,向學生說明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3)比較,即把新的課文內容和已學過的課文內容進行比較,找出共同點和不同點; (4)概括,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概況全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并談談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5)應用, 就是讓學生把新學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和練習中,已達到內化的效果。
(三)目標教學
(1)制定目標,在教學的各個階段都要制定明確的目標,要盡量量化, 一門學科教學的全過程,學段、學年、學期、單元、課時等。這些目標不僅教師要心知肚明,學生也要對其有所了解。(2)實施目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循序漸進并且采取正確的閱讀教學方法,一步一個臺階實施教學目標。(3)檢測目標,在各個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客觀評價, 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并給與學生正確的指導,從而讓學生及時的改正錯誤。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閱讀教學是其它學科的基礎,只有有好的閱讀能力,才能有好的理解能力,從而才能更好的接受所學的知識。通過在呼和浩特市先鋒路小學和呼呼好特民族小學的兩次教育見習中,筆者發(fā)現(xiàn)目前小學閱讀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一)閱讀教學不閱讀
當前,由于受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影響,在課堂上,教師大多采用講授法,教師一味的講授,教師總是擔心漏講了重點詞語,重點語句,導致學生考試做不出來。閱讀教學不閱讀,尤其是不讓學生閱讀,在閱讀課上,學生閱讀的東西很少,而代替它的的是談閱讀的感受。在我國,關于閱讀量和閱讀的理論指導還很少,教師也缺乏理論性的指導。根據(jù)有關調查,中國人的閱讀量很低。所以,為了提高民族素質,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教師應放開手腳,真正把閱讀還給學生。
(二)學生個性化閱讀的缺失
在一節(jié)語文閱讀課中,教師直接在PPT上呈現(xiàn)了幾個關鍵的問題,學生在閱讀中,直奔答案,對于教師沒有提問的段落不仔細閱讀,對于全文沒有很好的把握。長此以往,學生不會自己閱讀,不懂閱讀的方法。學生課上的閱讀很少,所代替他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看似氣氛活躍的課堂氛圍,學生一味的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就不知道課文的重點所在和課文要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教師在教師更應該傳授閱讀的方法,而不是教師品味和感受過的文章。
(三)課外閱讀的不規(guī)范化
許多教師認為,課文閱讀和自己無關,他們覺得自己做好課上的閱讀就夠了,所以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少之又少。學生們懶于閱讀,偶爾翻翻課外書,對自己感興趣的書就一口氣讀完,不感興趣就隨便翻上幾頁,然后剖之腦后。小學們不知道閱讀的積累,也不知道課內外閱讀相互補充。閱讀過程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抽象到具體,教師要給予學生專業(yè)性的指導,給學生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同時要多推介一些,讓學生有選擇的空間。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
教師、學生、教材等各因素之間,存在著復雜的聯(lián)系,其中教師是主導,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師組織安排教學活動最關鍵的一環(huán),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決定了教師如何安排教學內容;教材是知識和技能的載體,是學習內容的主要依據(jù)。在眾多影響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學生不同的信息傳遞方法,構成了種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以下是幾種常用的閱讀教學方法:
(一)談話法
主要特點是以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的對話為主要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 例如《論語》。它真是的反映了孔子當時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較為科學的談話方法,但是在中國古代長期的封建教育中,常常得不到教育者的采用,教學者大多采用點評的方法作為唯一的教學方法,一直到1953年新中國成立后,才又開始大規(guī)模的推廣?!墩撜Z》這本書以對話體為主,包括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弟子和弟子的對話,其中,孔子和弟子的對話,占絕大多數(shù),有106次,其余4次則是底子和弟子的對話。談話法作為一種有理論指導的規(guī)范化的教學實踐活動, 要注意以下問題:endprint
1.講究教師提問的藝術
教師在提問時,要僅僅圍繞教材中心,并且要按照教學大綱以及教學目標。教師要根據(jù)閱讀教學內容,有的在閱讀前提問,有的在閱讀中提問,有的在閱讀后提問。如在五年級上冊《梅花魂》一課中,在閱讀教學之前,教師提問“魂”是什么?字典中的解釋是什么?那么,本課中的“魂”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梅花的靈魂嗎?教師在閱讀開始之前,創(chuàng)造性的提問,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動機。在二年級下冊《丑小鴨》一課中,在課文的第二段中,“過了好幾天,這個蛋才慢慢裂開,鉆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鴨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它‘丑小鴨。”教師提問,丑小鴨就這樣誕生了,他長得的這么丑,他會有幸福的童年嗎?兄弟姐妹們會因為他們之間的不同而嫌棄他嗎?他生活的好嗎?在課文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提問,從而使學生對接下來的閱讀產生興趣。在五年級下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教師在學生閱讀后提問,本課主要講述八國聯(lián)軍慘無人道,對圓明園的毀滅是多么的慘絕人寰?那么作者為什么要花大幅篇章來寫圓明園昔日的輝煌?這樣做的目的是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通過對比來說明八國聯(lián)軍對圓明園的毀壞是多么的巨大,從而引導學生勿忘國恥,振興我大中華,早日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
2.正確評價學生的回答
無論學生的回答正確與否,教師都要做出相應的評價,表揚其閃光點,并委婉指出其中的不足,并且在評價中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逐步接近本質,并用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其次,教師要有民主的態(tài)度,對于教師的評價學生也有權利提出反對意見,也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觀點,不強與學生自己的思想??傊?,要通過評價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有所提升,教師不能帶有偏見挖苦諷刺學生。
3.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
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大多數(shù)學生都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及時的提出表揚,并引導全班同學一起解答這個疑問。如果提的問題是少數(shù)人不懂的細枝末節(jié)的問題,要及時引導學生暫時放下這個問題,下課后教師詳細回答,或者是教師三言兩語進行點撥,從而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自行解答。
(二)討論法
隨著新課標的逐步深入實施,合作學習的方法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者的關注,杜郎口教學,更是合作學習的深入發(fā)展。討論法又叫做議論法、辯論法、座談法等。是由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共同交流討論,得出答案,教師在進行討論法組織課堂閱讀教學活動,要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目的
討論可以是全班進行,也可以是分小組進行。在討論前,教師要注意,提出的問題要具體明確,這些問題要和生活聯(lián)系。在討論中,教師要積極引導監(jiān)督學生的討論,因為在現(xiàn)實討論過程中,學生看似討論的熱火朝天,實則在討論課外話題。討論后,教師要對討論的結果做出總結與評價。
2.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當前中國學生面臨的一個關鍵性問題,過于相信權威,過于相信教師所講授的知識,過于相信課本知識,對于權威,對于教師,從不敢提出異議。筆者認為,這是導致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的最主要的依據(jù)。在筆者的兩次教育見習中,深入到語文閱讀課堂與學生的作業(yè)批改中,對于教師的錯誤,學生從不敢指出。在批改作業(yè)時,全班同學的“攻守同盟”都寫錯了,都錯寫成了“攻守同萌”。筆者向他們了解其中的原因,學生們統(tǒng)一的回答是老師就是這樣講的。所以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小學教師 ,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權威的精神,這樣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教師要有民主的觀念
對待所有的學生,教師都應該一視同仁,不挖苦、諷刺學生。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同時也是參與者,對于教師和學生雙方爭論的問題,教師不應該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教師應通過引導,使學生逐步掌握新知識。當學生指出自己的不足,教師應及時承認自己的錯誤,對于學生的錯誤,教師要有寬容的態(tài)度。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真觀察每一位學生,如回答問題聲音小,是害怕;向四周環(huán)顧,是想獲得支持,語速過快,是緊張。對于學生的種種表現(xiàn),教師應敏感的捕捉到,及時的調整課堂進展程度。
(三)練習法
練習法又叫做鞏固法,總結法,主要是通過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習題,在練習中,學生們鞏固了新學的知識,并內化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課堂練習,使教師知道了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方便教師對整個課堂的把握。單元檢測、期中考試、期末考試都是練習的主要形式,在練習中, 學生可以查漏補缺,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和錯誤,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孔子曾提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就充分肯定了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 在練習中,因遵循以下原則:
1.目的性原則。每次練習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要依據(jù)課堂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有代表性的問題。
2. 階梯性原則。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學生練習一般要經過“模仿——熟練——創(chuàng)造”三個階段。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第一階段設計一些基礎、簡單的題目,從而增強學生的積極性;第二階段的難度較為上升,從而使學生把知識掌握為技能;第三階段設計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設計過程中要遵循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
3.精簡性原則。不在于學生做多少題,而在于從每一題中,你獲得了什么?要使練習題有信度、效度
4.趣味性原則。試題類型要多樣,單選題,多選題,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等。同時練習題還要有新穎性、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樂,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四、結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其它學科學習的基石,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篇語文課文,主要是以閱讀課文為基礎,從而進行生字,詞語,段落和情感態(tài)度的介紹。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牢牢抓住新課改的理念,使學生在閱讀中感悟生活,正確的認識世界,認識社會,在閱讀中豐富精神世界,使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更進一層。
作者簡介:丁嘉麗(1995-),女,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民 族:蒙古族,職稱:無,學歷: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小學教育(語文)。
參考文獻:
[1]龍協(xié)濤.文學閱讀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9.
[2]曾樣芹.閱讀學新論[M].語文出版禮,2000.11.
[3]曹明海.語文教育智慧論[M].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224.
注釋:
[1]《叢書集成初編》第310—311,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
[2]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見《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第274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