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清
小學生習作起步,應該關注三個方面問題:一要“緩”——事緩則圓。孩子學說話有“沉默期”,學寫作也有“沉默期”——內(nèi)隱學習。若三年級就開始審題,字數(shù)要400字以上,這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二要“漸”——循序漸進。以為孩子大了,胳膊粗了,翅膀硬了,開始用大人的語言、道理教育孩子,習作不能根植于生活,就缺乏童真童趣;三要“積”——日積月累。多讀書是寫好作文的源頭活水。
習作起步時,思維建構(gòu)、文字表達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家長可做的就是打心眼里重視,先引導孩子做好習作的“四菜一湯”。
第一道菜——看
可以“看形狀,看顏色,看細節(jié)”,把看到的寫出來。要寫得出彩,不能停留在“是什么”上,還可以跟“同形狀、同顏色”的物體作對比,寫出“像什么”。
如《鴨梨》:鴨梨上面小下面大,像一個葫蘆娃,穿著淡黃色的小黑點外衣,頂著一根孤零零的長發(fā),遠看又像一只可愛的小鴨子,在碧波中游泳呢。
第二道菜——聽
鴨梨又不會說話,怎么寫聲音呢?難道在桌子上“咕嚕?!睗L來滾去?其實,你啃鴨梨時,仿佛聽到了“咔哧咔哧”的聲音。瞧,加一個“仿佛” “似乎”,是不是聲音也就出來了?習作用上一兩個擬聲詞,文字也就有了生氣。
第三道菜——做
“我捧著鴨梨,就像撫摸著妹妹的小臉蛋,皮膚滑溜溜的。脫下它的外衣,雪白的果肉露了出來,我忙張開小嘴,輕輕地咬了一口?!绷曌?,就是用文字作畫。看,“捧、脫、張、咬”,這一連串的動作描寫,使靜態(tài)的畫面呈現(xiàn)出動態(tài)的景象。
像鴨子劃水、媽媽燒菜等,需要反映事物的動態(tài),先要把“做”的過程寫清楚,其次要靠準確的動詞來反映。平時,我們既要不斷留心觀察,還要關注反映事物的動詞,只會說不會寫不行,寫不正確、用不恰當也不行。
第四道菜——感
這里的“感”,不僅僅是味覺、嗅覺,還包括身體觸覺、心理感受。例如,寫緊張,如果寫“我很緊張,我特別緊張,我非常非常緊張”,這樣的“菜”是不是色香味俱無呢?
你寫“鴨梨”的味道,不可能就是甜甜的吧,只要細細品味,也許“甜”里面透“酸”,“酸”里面帶“澀”。這還只是“是什么”,還可能“像什么”呢,是否像品味著果酒呢?可以把這種“像什么”的感覺寫出來。
第五道湯——比喻
有的老師會告訴學生,如果你不會寫作,不妨試著每篇作文用上三五個比喻。這句話說得沒錯,“唱戲的腔,廚師的湯”,湯在烹調(diào)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比喻”則是習作的“鮮味之源”,說不清楚就“唱”,寫不生動就“像”唄。
例如,我們寫:今后,我再也不吵著跟在媽媽的后面了。不妨變成:今后,我再也不做媽媽的小尾巴了。瞧,文字是不是多了一份生動。
正如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說:“不管鳥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憑借空氣,它是永遠不會飛翔高空的?!北扔鳎诹曌髦械淖饔糜秩缧▲B必須憑借的空氣,是作文的潤滑劑和清新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