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語境中,似乎畫畫的就是搞藝術的,就是藝術家。其實不然,不是每個畫家都可以被稱為藝術家,不是每個畫家都能成為藝術家。在畫家與藝術家之間有很大距離的,藝術家可能是畫家的終極目標。
不管人們多么贊美美術史上某一時期某些繪畫大師的作品,多么迷戀那些大師的藝術,如:達芬奇、倫勃朗、莫奈、畢加索等。不管民眾愿意不愿意接受今天的藝術,但我認為:繪畫是進步的,有一定的起伏,但總體上一定是進步的,向上的。繪畫的道路和繪畫的表現形式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被拓寬,隨著技術的進步,材料的發(fā)明,為繪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西方的油畫進入中國,給中國的藝術提供了新的媒介,新的可能。同樣東方的繪畫進入西方的世界,給西方的繪畫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日本的浮世繪繪畫對法國的印象派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莫奈的多幅作品中都能看看浮世繪繪畫。東方龜茲的壁畫給西方野獸派畫家魯奧的繪畫帶來了新的變化。寫實繪畫與寫意繪畫的碰撞,出現了很多新穎的作品。吳冠中、趙無極、常玉的繪畫就是東西結合的體現。
藝術是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的。不斷創(chuàng)新的繪畫作品裝飾著美術館,畫廊,家里的角落,如何評價這些作品,其實是有一把無形的量尺。作品以好壞進行分類、評定總是很難的,因為每個畫畫的人總是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呈現自己對繪畫的理解,都是及其認真的。但是進行歸類、總結,其實是很有必要的,因為繪畫是有高度的。
每年有幾萬名畫畫考生通過考試走進各個省份的美術院校,學習,探索,鉆研,描今摹古,在大學豐滿自己的羽翼。幾年后大學畢業(yè),能堅持畫畫的可能不足千人,能成為畫家的可能不超過幾十人,在這些畫家中,能成為二流畫家的可能不超過十來人,能成為一流畫家的更是少之又少。當然影響這些畫家成為幾流畫家的因素有很多,如個人的家境、自己的堅持、家庭的影響以及社會對畫家的宣傳等。在這里我不進行討論。我想探討的是畫家在繪畫方面的造詣,是畫家的繪畫作品出現在公眾視野的時候評定畫家屬于幾流的量尺。有些畫家沒有進入過學院學習,也成長為了很重要的畫家,如梵高、培根等,但他們的繪畫同樣符合這樣的分類和評定。
一個人從開始習畫,經過大量素描,速寫,色彩的練習,考上大學,經過大學的熏陶,不管這個學生多么不用功,大學畢業(yè)后肯定是有繪畫的能力,畫個人物寫生,出去畫個風景都不會是問題。我們稱這類的人為繪畫的第一級:繪畫者。有繪畫能力,可以畫,掌握了一定的繪畫技法,但沒有自己的繪畫語言或者是繪畫語言太過于大眾,不獨特。繪畫者通過自己學習,摸索,實踐,形成了自己的繪畫語言,且繪畫語言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并且能熟練的在繪畫題材上進行實踐創(chuàng)作,這類繪畫者,可以進入第二級:三流畫家。三流畫家開始進入畫家的橫列。簡言之:第二級,繪畫者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如果畫家再經過自己的摸索、感悟、實踐或者說天賦作用,形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繪畫風格或者樣式,或者在某一題材上取得了大的突破,這類畫家可以歸結為第三級:二流畫家。二流畫家是少數畫家在天賦的作用下通過后天的勤奮是可以達到的。作品的辨識度很高,看過后會有較深的印象。但二流畫家想要達到一流畫家,需要驚人的繪畫天賦,天賦對一流畫家是及其重要的。就像獲得世界冠軍的運動員,天賦作俑,極少數。
天賦對于畫家來說,就像無形中的階梯,一流畫家可以摸索著走著上去,而二流畫家只能遠遠觀望,無道可尋。天賦將二流畫家和一流畫家深深的分開,二流畫家被遠遠的甩在了身后。我覺得一流的畫家比較接近藝術家的概念。那么一流畫家到底具備什么樣的素質、素養(yǎng)呢。
一,高超的技術,技法?!凹挤ā币辉~在反復的被強調,因為技法對畫家來說,是最最基本的素質,是必需品。徐悲鴻當年從巴黎留學回來,帶回來的就是西方寫實的技法。焦點透視、油彩等。觀看徐悲鴻的名作《愚公移山》,會發(fā)現人物都是印度人,因為這張作品是在印度創(chuàng)作的,模特就是在印度本地找的,采用的就是焦點透視,這是典型的西畫創(chuàng)作手法。如果是傳統(tǒng)的中國畫,畫這樣的題材就不同了。這種技法,彌補了中國在寫實繪畫上的空缺,支撐了中國油畫的很多年,同時也影響了新水墨畫和現代工筆。二、獨一無二的繪畫風格。繪畫風格是區(qū)分畫家與畫家之間重要的因素,不管風格多么相近的兩個畫家,總是有區(qū)分的。畢加索在美術史上的地位如此重要,就是在繪畫風格上有了巨大的革新。打破了以焦點透視為中心的西方傳統(tǒng)繪畫,讓繪畫變得更加豐富。三、巨大的開創(chuàng)性,或者在某一題材上取得了大的突破。藝術的活力就是要革新,要有新鮮感,藝術的生命就是要創(chuàng)新。走進美術館,觀眾總是在尋求新的作品。特別是當代繪畫,個性、獨特性是吸引觀眾眼球的。以“河南二段”為主的西北強有力的畫風,在中國油畫界獨樹一幟,是中國油畫史上的一座高峰,巨大開創(chuàng)性是他們的特點。如果在一個美術館出現了一個年輕人與齊白石一樣手法畫的蝦,這些畫連三流作品算不上,因為齊白石說:抄我者死。四、繪畫作品要對生命、人性、民族、生存,環(huán)境等大的東西要有深刻的探討,反思。如果繪畫作品跟社會、人、地球、民族等大的東西沒有關聯,沒有思考,這樣的繪畫是狹隘的。格局的大小決定能量的大小。繪畫是很神奇的東西,好的作品能讓觀看者從中感悟到很多的東西,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人的很多方面。如果畫中都是美人、媚俗的、惡心的東西,或著只是在炫技巧,只求感官上的刺激,不求心靈上的觸動,是沒有意義的。技法再高超,頂多是個二流畫家。
其實在評定中,牽涉一個很重要的詞:技法。技法是畫家在繪畫過程中很重要的技術支撐。在一次聊天中,油畫家朝戈問油畫家段正渠:在繪畫中最困惑你的是什么?段正渠想了想:可能是技術。段正渠多次給學生說:同樣的題材,運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現,呈現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梢?,技法對畫家的創(chuàng)造多么的重要。從德國留學回來的老師曾多次給我說:在國外的美術教學中,有專門的實驗室,給學生提供技術的支持,讓學生實現自己的作品。繪畫由墻面的壁畫到布面的油彩,就是技術的進步,從單純的油彩到綜合材料的運用,也是技術的進步。從只能在室內繪畫到提著畫箱到室外勞作,是技術的支撐——灌裝顏料的發(fā)明與應用。技法說白了就是一個會畫畫的人與不會畫畫的人的區(qū)別。就好比會修車和不會修車,當然車修的好壞是另外一個層次了。其實決定這種評定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社會的取向、政治、歷史等因素。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羅中立的《父親》,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這些作品是偉大的,體現的是畫家群體對社會的一種反思與回應。對藝術,對繪畫來說,這是極其重要的。羅中立的《父親》不過是尺幅、手法、題材、還是創(chuàng)作的歷史環(huán)境,都是及其恰當的。畫家和所有的人一樣,都是這個社會的一員,如果對于這個社會正發(fā)生的一些事情無動于衷,沒有思考,沒有態(tài)度,那么他的作品一定是平庸的。好的作品,一定是當下這個時代的產物,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是這個時代最有力的證據。對于畫家個人,一個畫家的作品早期和晚期,也會不同。許多畫家的畫,常常到了畫家老年,或者快去世,作品才會被大家熟知,才被公眾認可。其實這跟人的創(chuàng)作曲線是有關系的,隨著經驗,閱歷的增加,技術的成熟,這些因素堆積到一塊才出了好的作品,也就是往往到了生命的后半段藝術的創(chuàng)作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
其實對畫家的藝術成就進行評定是很復雜,因為影響的因素太多。很多在當下很活躍的一些畫家往往會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里,被人遺忘,而現在一些不是很有名的畫家,很有可能會在美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簡介:強海軍,1988年07月10日出生,男,漢族,現就讀于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5級學術型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表現性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