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歐美開過車,都會對“Stop Sign”印象深刻。一個特別簡單的交通標牌:紅色的倒三角。有些地區(qū)可能是紅色的八角形,里面也許寫著“Stop”、“Yield”,而大多是什么也沒寫。這個叫做“Stop Sign”的東西就是停車標志,它出現(xiàn)在沒有紅綠燈的路口:大街小巷,社區(qū)內部,甚至是停車場的進出口,車輛行至此處時,必須減速停車,觀察路口情況,確認沒有行人,或不會影響其它道路車輛行駛時才可通過。
要說有些區(qū)別,那就是:有些十字路口有四個標牌(一般會標明ALL WAY),即每輛車經過此路口都必須停車觀察(原則是后到者讓);有些路口則是一個或兩個,意思是說,作為支路車,必須讓主路車輛先行。我的德國開車教練曾告訴我,作為支路車輛,要在離主路較遠的位置上穩(wěn)穩(wěn)停?。ú皇锹安洌驗橐坏┳屩髀奋囕v因擔心而減速,都是你的錯。
初來乍到的國人一開始是不習慣的,因為相比國內道路,這些路口往往車并不多,行人更是寥寥,但車真的必須完全停下來(停下來!停下來!停下來!),左右看,然后起步走。不要心存僥幸,以為沒人看見,帶腳剎車便揚長離去……被警察看見必吃罰單。
如果有機會,大家可以像我一樣去觀察一下,歐美人開車基本都這么做(不要告訴我,說人家腦子笨)。如果有人一意孤行,那么在這種環(huán)境里會顯得特別沒有教養(yǎng)。如果有人還非說沒有教養(yǎng)又不影響吃飯,那我也不去爭論,無聊得很,這種孩子只能交由其家長處理。
不得不承認,時間長了,我們都會接受這樣的規(guī)則,融入這樣的默契,因為這樣開車真是踏實又安全:“Stop Sign”不知消滅了多少碰撞事故;另外,“Stop Sign”使得車輛行進的效率大為提升。
在歐美開車,我們特別享受一種所謂的“車流速度”,在高速公路或主路上,所有車輛都以一個基本一致的“車流速度”前進,即使這個速度會略高于限速,警察一般也不會輕易擾亂這個“車流速度”,警察通常只會將明顯高于“車流速度”行進的車揪出來(當然怎樣在美國開車防止被警察“關注”也有很多竅門,以后另文再聊)。而能夠形成“車流速度”的另外一大助力就是,支路或輔路的車輛在進入主路是遵守謙讓原則,基本不會影響主路車輛的速度。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標語對我們不算陌生,但要全社會形成這樣的交通共識,達成共同遵守的交通行為準則,確實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還有很多類似“隨地吐痰”、“亂拋垃圾”的問題要解決呢。但我們至少可以從自己做起,相信我,我們堅持這樣做,不僅是環(huán)境,連我們的孩子會因此而變得更加干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