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中,我們總是奉行著“我為人人”的價值觀,而“人人為我”的行為總是被置于事后,甚至完全被忽略掉。若是有人持“人人為我”之想,必為旁人視作自私之人,不再愿與那人為伍。
一味自私當然不正確,但自始至終在“我為人人”,生命是否真的有價值,社會中“我“的位置又何在?
孩童的可貴之處在于能看到“己”的位置,意識到“己”的存在。如今的我們,面對寧可赴湯蹈火犧牲自己也在所不辭的英雄們,總會被感動得一塌糊涂,對他們的壯舉連連稱贊;面對不顧自身勞苦,最終累倒在工作崗位的人們,總會感激他們的付出。他們的確值得被我們歌頌、銘記。有人說,他們實現(xiàn)了生命的價值,因為他們的無私。
無私或許是成全了他人,而“己”又何在?人的本性就會為自身多一些著想。若是在這種“無私”中丟失了自己,也實在是種悲哀。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彌足珍貴。在這過程中,也不可否認“己”的存在。在許多西方國家中,似乎更強調(diào)個人的存在,但社會風氣并未因此敗壞,人們也沒有因此而變得自私敵對。在危急關(guān)頭,有時保全自己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勝過“硬碰硬”而壯烈犧牲。
如此看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并不適應所有情況的需要,無需讓每個人的思想都進入這個既定的軌道。“人之初,性本善”,我們都會有一顆原始的心,它會告訴我們前方的路怎樣走才會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若是在這個“我為人人”的社會中徹底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那就丟失了這顆本心,連“己”都找不到,又何談付出與奉獻呢?
發(fā)現(xiàn)“己”,找回“己”,保留“己”,才能真正享受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所帶來的歡愉。
王啟嫻,湖北省鄖陽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