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立靜,周述波,賀立紅,林 偉,吳能業(yè)
(1.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生命科學與生態(tài)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2.仲愷農(nóng)業(yè)工程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225)
不同灌木的降溫增濕效應與滯塵能力研究
賀立靜1,周述波1,賀立紅2*,林 偉1,吳能業(yè)1
(1.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生命科學與生態(tài)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2.仲愷農(nóng)業(yè)工程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225)
以海南龍船花、鳳尾竹、希茉莉、鵝掌柴、紅背桂花、紅絨球、福建茶、黃金榕、朱蕉、扶桑10種灌木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不同灌木的降溫增濕和滯塵能力。結(jié)果表明:在相同環(huán)境生長的不同灌木,降溫增濕效應不同,鵝掌柴和扶桑的降溫增濕能力最好,最高平均降溫率分別為10.05%和9.05%,最高平均增濕率分別為17.11%和17.30%;降溫增濕效應比較差的是鳳尾竹和朱蕉,平均降溫率分別為5.97%和5.78%,平均增濕率分別為9.27%和9.23%。不同灌木的滯塵能力也有差異,其中滯塵能力較強的灌木是鵝掌柴和紅絨球,雨后12 d鵝掌柴的滯塵能力是鳳尾竹的3.57倍。
灌木; 降溫增濕效應; 滯塵能力
灌木是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降溫增濕調(diào)節(jié)小氣候、固碳釋氧凈化空氣、滯塵、殺菌、降低噪音等方面的生態(tài)功能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綠化樹種具有降溫增濕等改善局地小氣候的功效,彌補了高溫給人們帶來的不適。隨著城市建設的發(fā)展和全球工業(yè)化的加快,空氣污染極大地影響了人類的生活,受污染空氣中的顆粒物含量是空氣污染程度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研究表明,植物可以通過吸附空氣中的顆粒物來改善環(huán)境,提高人類的生活質(zhì)量。而相對低矮的灌木對地面揚塵攔截能力強,更容易阻滯大氣中的顆粒污染物,滯塵效應更顯著[1-4]。目前,對園林植物生態(tài)效益的研究多集中于喬木樹種,對灌木的研究略顯不足。因此,以10種常用的園林灌木為供試材料,通過比較其降溫增濕和滯塵能力,篩選出生態(tài)效益有明顯優(yōu)勢的灌木,為校園灌木的選擇和配置提供理論指導和科學依據(jù)。
1.1試驗地點與材料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三亞校區(qū)位于三亞市,地處北緯18°09′34″~18°37′27″、東經(jīng)108°56′30″~109°48′28″,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qū),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約為2 534 h,年平均氣溫約為25.5 ℃,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 347.5 mm。
試驗選取該校人工湖與3、4棟教學樓之間區(qū)域作為試驗地。在試驗地選取海南龍船花、鳳尾竹、希茉莉、鵝掌柴、紅背桂花、紅絨球、福建茶、黃金榕、朱蕉、扶桑10種常見的園林綠化灌木植物(表1)為研究對象,研究不同灌木的降溫增濕效應與滯塵能力。10種灌木的生長環(huán)境相似,長勢均良好。
表1 供試灌木名稱
1.2試驗方法
1.2.1 降溫、增濕效應的測定 選擇天氣晴朗的2015年4月5日、4月25日,在不同灌木樹冠的陰影中心設置試驗點,在試驗前10~15 min把溫度計和濕度計放置在樹冠陰影中心且距地面垂直高度0.5 m的位置上。于觀測日的8:00—18:00每隔 2 h對每種灌木樹冠下的空氣溫度和空氣相對濕度進行測定,各指標每次測定時重復 3 次,取其平均值。同時測定相同環(huán)境下空地的同樣高度的空氣溫度和空氣相對濕度作為對照。為了便于比較不同灌木降溫能力的大小,引入平均降溫率的概念,其公式為:
式中,t是平均降溫率,Ti為對照點(空地)各時間整點氣溫,Ti2為灌木下各時間整點氣溫。
同時,為了比較不同灌木的增濕效應,引入平均增濕率的概念,其公式為:
式中,h為平均增濕率,Hi為對照點(空地)各時間整點的大氣濕度,Hi2為灌木下各時間整點的大氣濕度[5-6]。
1.2.2 滯塵量的測定 在2015年4月的大雨(雨量超過15 mm)后3 d對10種校園灌木采樣,每種灌木采集3株,采樣位置選擇灌木東、南、西、北4個方向的上、中、下各部位,采集30片小葉封存于塑料袋中帶回實驗室處理[7],然后每隔3 d采樣1次,連續(xù)采樣4次。將采集的樣品用蒸餾水浸泡2~3 h,用鑷子小心夾住葉片用洗瓶反復沖洗,使葉片上的附著物充分浸洗下來。用鑷子夾出葉片,用已烘干且稱質(zhì)量(m1)的濾紙過濾浸洗液,將濾后濾紙于70 ℃恒溫箱下烘干,冷卻,再稱質(zhì)量(m2),2次質(zhì)量之差(m2-m1)即采集的葉片樣品上所附著的降塵顆粒物質(zhì)質(zhì)量。利用打孔稱質(zhì)量法,計算出每一樣品植株全部葉片的面積(S)。計算單位葉面滯塵量[8-10],單位葉面積滯塵量=(m2-m1)/S。
1.3數(shù)據(jù)分析
試驗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與分析以及表格制作采用Excel 2010、SPSS 20.0和Word 2010軟件完成。
2.1不同灌木的降溫效應
由表2可知,所調(diào)查的10種灌木都起到了降溫作用。由于不同灌木樹種的生長情況、葉子構(gòu)造和葉片大小疏密不同導致降溫效果不同,其中鵝掌柴的降溫效果最好,朱蕉的降溫效果最差。10種灌木的平均降溫率表現(xiàn)為鵝掌柴>扶桑>紅背桂花>希茉莉>海南龍船花>黃金榕>福建茶>紅絨球>鳳尾竹>朱蕉。
2.2不同灌木的增濕效應
植物通過蒸騰作用向大氣中散失水分,可以提高空氣濕度。從表3可以看出,所調(diào)查灌木均具有增濕作用。其中,扶桑的平均增濕率最高,為16.28%;朱蕉的平均增濕率最低,為9.23%。10種灌木的增濕效應表現(xiàn)為扶桑>鵝掌柴>希茉莉>海南龍船花>紅背桂花>黃金榕>紅絨球>福建茶>鳳尾竹>朱蕉。
表2 不同灌木的平均降溫率 %
表3 不同灌木的平均增濕率 %
2.3不同灌木的滯塵效應
由表4可知,所調(diào)查的10種灌木的滯塵能力表現(xiàn)為鵝掌柴>紅絨球>海南龍船花>扶桑>希茉莉>紅背桂花>黃金榕>福建茶>朱蕉>鳳尾竹。雨后3 d滯塵能力表現(xiàn)最強的是鵝掌柴,為0.78 g/m2,滯塵能力最弱的鳳尾竹(0.27 g/m2)的2.89倍,而雨后12 d鵝掌柴的滯塵能力是鳳尾竹的3.57倍。由此可見,不同的灌木表現(xiàn)出不同的滯塵能力。
表4 不同灌木的單位葉面積滯塵量 g/m2
灌木葉片的蒸騰作用是其降溫增濕的主要原因,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水分可以提高周圍環(huán)境的空氣濕度、降低溫度。不同灌木的降溫增濕效益不同,還與灌木自身的樹冠結(jié)構(gòu)、枝葉密度、葉片大小、葉片結(jié)構(gòu)等因素有關(guān)。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鵝掌柴和扶桑的降溫增濕效應比較強。鵝掌柴與扶桑均為常綠灌木,其中鵝掌柴分枝多且枝條緊密,掌狀復葉的小葉為革質(zhì)、表面光滑,扶桑的枝葉密集、葉片較大。鳳尾竹和朱蕉的降溫增濕能力比較差。因為朱蕉屬直立灌木植物,有時稍分枝,葉聚生于莖或枝的上端;鳳尾竹株型矮小,枝稈纖細、稠密,葉細小。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與其降溫增濕能力密切相關(guān)。
不同灌木滯塵能力存在差異主要與灌木的植株高度、樹冠形狀、葉序、葉片大小和結(jié)構(gòu)等因素有關(guān)。本研究發(fā)現(xiàn),鵝掌柴和紅絨球滯塵能力強,而朱蕉和鳳尾竹滯塵能力弱,這與前人的研究結(jié)果[11]一致。觀察發(fā)現(xiàn),鵝掌柴枝多葉密,紅絨球二回羽狀復葉的小葉邊緣被疏柔毛;而鳳尾竹莖稈矮小、密生小枝、枝葉纖細且略彎曲下垂,朱蕉葉面平滑。在所調(diào)查灌木中,扶桑的葉片較大,葉脈較深,其滯塵能力位居第4。
綜合分析10種園林灌木降溫增濕與滯塵的生態(tài)效益,認為鵝掌柴與扶桑2種灌木的綜合生態(tài)效益較好,可以作為海南道路綠化帶的灌木首選。
[1] 于寧,李海梅.青島市居住區(qū)主要灌木樹種生態(tài)效益綜合評價[J].北方園藝,2011(9):80-83.
[2] 周文彬,宋緒忠,楊華,等.8個灌木樹種的降溫能力試驗[J].浙江林業(yè)科技,2013,33(3):74-77.
[3] 熊詠梅,代色平.廣州市10種常見園林灌木生態(tài)特性的比較[J].農(nóng)業(yè)科技與信息(現(xiàn)代園林),2014,11(11):22-25.
[4] 于寧,李海梅.青島市城陽居住區(qū)主要灌木樹種滯塵效益評價[J].福建林業(yè)科技,2011,38(2):68-72.
[5] 馬秀枝,李長生,陳高娃,等.校園內(nèi)行道樹不同樹種降溫增濕效應研究[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1,32(1):125-130.
[6] 劉振威,孫麗,沈軍.校園內(nèi)不同樹種行道樹生態(tài)效應研究[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2007,15(4):208-210.
[7] 石登紅,黃靜,楊愛玲,等.貴陽學院主要綠化植物滯塵能力的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9(1):75-78.
[8] 朱鳳榮,周君麗.二十種園林綠化樹木滯塵量比較[J].北方園藝,2013(12):48-50.
[9] 劉穎,李朝煒,邢文岳,等.城市交通道路綠化植物滯塵效應研究[J].北方園藝,2015(3):77-81.
[10] 鄭素蘭,王兵麗.9種常見灌木滯塵和抑菌的初步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5,30(6):186-189.
[11] 禹海群,李楠,林平義,等.深圳市常見園林植物滯塵效應初步研究[J].江蘇林業(yè)科技,2012,39(2):1-5.
Study on Reducing Temperature,Increasing Humidity Effects and Dust Retention Capacity of Different Shrubs
HE Lijing1,ZHOU Shubo1,HE Lihong2*,LIN Wei1,WU Nengye1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d Ecology,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Sanya 572022,China;2.College of Life Science,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Guangzhou 510225,China)
The capacity of reducing temperature,increasing humidity and dust retention of shrubs were studied in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Sanya campus),such asIxorahainanensis,Bambusamultiplex,Hameliapatens,Scheffleraoctophylla,Excoecariacochinchinensis,Calliandrahaematocephala,Carmonamicrophylla,Ficusmicrocarpacv.Golden Leaves,CordylinefruticosaandHibiscusrosa-sinen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s of reducing temperature and increasing humidity were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shrubs in the same environment.ScheffleraoctophyllaandHibiscusrosa-sinensishad the best function.Their highest rates of reducing temperature on average were 10.05% and 9.05% respectively,and the highest rates of increasing humidity on average were 17.11% and 17.30% respectively.BambusamultiplexandCordylinefruticosahad the worst function.Their rates of reducing temperature on average were 5.97% and 5.78% respectively,and the rates of increasing humidity on average were 9.27% and 9.23% respectively.The capacities of dust retention were also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shrubs.ScheffleraoctophyllaandCalliandrahaematocephalawere better in the capacities of dust retention.ForScheffleraoctophylla,the capacity of dust retention was 3.57 times that ofBambusamultiplexat 12 d after raining.
shrubs; reducing temperature and increasing humidity effects; dust retention capacity
2017-03-27
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4085)
賀立靜(1976-),女,河北故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生理生態(tài)學方面的科研與教學工作。 E-mail:ljhe2007@qq.com
*通訊作者:賀立紅(1970-),女,河北故城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植物生理生化科研與教學工作。 E-mail:helihong70@163.com
X173
: A
: 1004-3268(2017)09-01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