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海蓉
“慢練”是太極拳有別于其他拳術的鮮明特征,可謂獨樹一幟。練習太極拳要緩慢柔和,如微風卷舒,似春風指面。起架走勢,抑揚頓挫;揚指投足,如臨深淵;方圓相生,奇正相隨;進退轉換,左右逢源;古樸高雅,棉里裹鐵;博大圓潤,藏巧于拙。一幅幅松靜自然的畫面,均需以“慢”為主筆。那么,太極拳為什么要“慢練”呢?
慢練是太極拳的必然要求
太極拳只有在慢練的過程中,練習者才能細心對照自己的動作是否合乎太極拳法要領。如果動作做得太快,勁力就不能節(jié)節(jié)貫通,其變化的細微之處就會一帶而過,達不到周身一家的目的。當身體的筋骨都處在正確位置時,我們會感到身體承受著很大壓力,周身猶如灌了鉛一樣沉重,想快已是不能。如果練太極拳動作太快,必有一項或數項動作不合要求,所做動作輕浮、松懈。
練太極拳時的呼吸,與一般人的淺表呼吸不同,它是深而沉的腹式呼吸。只有每個動作與呼吸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由外而內的鍛煉。而每一個招勢要合于呼吸,必須沉著緩慢。如果動作太快,氣息則不達于四肢百骸,心意、勁力便不能合于呼吸。
慢練符合人們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
學習太極拳,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在慢練的過程中,才有充分的時間讓我們細心體會動作要領,調動全身每一個骨節(jié)和每一塊肌肉,使全身的筋骨、肌肉在有意識地指揮下統(tǒng)一協(xié)調,每個動作都有力且圓活。練習太極拳需要合理地運用慢練的方法,使技術要領一點一滴地體現(xiàn)在每個動作上。形式上的慢,實際上有利于“功夫上身”。俗話說:慢功出細活。初學者必須按步驟一招一式進行練習,唯有如此,才能練好太極拳。
慢練是太極拳注重內外相合的結果
太極拳強調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這“外三合”,對頭、頸、脊椎一直到腿、腳、臂、肘、手等部位,都有非常嚴格精細的動作要求。同時,太極拳也看重內在鍛煉,即要求“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究其根本,就是通過專門的訓練達到意、氣、力的統(tǒng)一和諧。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體會:要搬起一個重物時,先調整好身體的姿勢,放松身體,慢慢地呼吸,將精力集中于一點上,然后發(fā)力。這就是意力合一的狀態(tài),是精神高度集中的結果。這一過程,正是太極拳練習中一招一勢所應有的狀態(tài)。每出一拳一腳,配合全身運動,陰陽兼濟、形神合一,才能練好太極拳。要合于太極之理,必須在慢練中,悉心體驗勁力與身體外形的配合、變化及運用,而后才能有所得。
陳氏太極七十六式
本期的招式注解中,招式三十九“六封四閉”與招式三相重,招式四十“單鞭”與招式四相重,故此略過。欲知詳情請回看往期文章。
招式三十八(見圖1)抱頭推山詳解:接小擒打,左右手交叉自上下行,從兩大腿分開上行,推送出去;同時右腳收回,向右前方上步。
招式四十一(見圖2)前招詳解:接單鞭,以左手往上領起向右,自左向右轉一小圈,左腳提起落下,腳尖朝左;右手在后,右手倒轉落于腰間,雙手為掌,重心在左腿。
招式四十二(見圖3)后招詳解:接前招,右手從下向上,右腳同時提腳向右前方上一步,左手倒轉落于腰間,重心在右腿。
招式四十三(見圖4)野馬分鬃詳解:接后招,左手自下往上、朝外向下,左腳向前一步;右手自下而上,朝外向下,右腳向前一步(左手如由下到上,則右手由上到下,來回運轉);右手到上面,左手在下。注意步法、手法一齊并進。
下一期,我們接著為廣大讀者朋友們介紹“太極之慢”的另外三個原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