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琴武
摘 要:當前,我國的未成年人刑事政策還未形成體系,還存在實施主體不合理且缺乏專業(yè)隊伍等諸多問題,難以發(fā)揮其應有功能,完善我國的未成年人刑事政策具有客觀的必要性。單獨制定《未成年人刑法》,完善針對未成年人的實體法律規(guī)范、程序法律制度和執(zhí)行制度是面對問題的最佳選擇。
關鍵詞:未成年人;刑事政策;法律體系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0.060
1 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政策的缺陷
從古至今,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不斷在發(fā)展和變化。已由最初“恤幼”思想下的寬宥“恤刑”政策發(fā)展到如今“教育、感化、挽救”方針指導下 “寬嚴相濟”的處理措施。但是,在司法實踐之中,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政策依然顯示出諸多不足。
1.1 未建立專門處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體系
根據我國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針對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專門法律是《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這只是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對未成年人保護的綜合性法律規(guī)范。針對未成年人著手犯罪后的刑罰、開展偵查、起訴、審判的有關訴訟程序以及最終的刑罰執(zhí)行等問題都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當未成年人犯罪后需要科責時,都是比照成年人犯罪的有關規(guī)定來處理,只是在具體的量刑等方面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缺乏相應的法律體系。
1.2 實施主體設立不合理、缺乏制約
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要想得到真正有效的貫徹落實,確定恰當?shù)膶嵤┲黧w是關鍵,然而這方面我國目前還處在混亂的局面。如: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公安機關既行使偵查權,又行使執(zhí)行權,人民法院既行使審判權,又行使執(zhí)行權;管制、緩刑由公安機關執(zhí)行,實際上由于基層公安干警力量薄弱、任務繁重,無人執(zhí)行,使罪犯脫離管教等。這樣的實施主體設置,不僅會造成實施主體人、務繁重,影響政策實施的效率,還會使未成年人犯得不到及時、有效教育,給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和控制增加難度。
1.3 缺乏專業(yè)的實施人才隊伍
未成年人具有和成年人不同的特性,針對未成年的刑事政策更應凸顯此特點。然而由于諸多原因,實踐中要想依靠專業(yè)的人才真正落實好未成年人刑事政策也只能是望洋興嘆,作為處理案件的司法人員往往只是熟悉法律部分,不能掌握未成年人的心理特質,而根據目前的司法習慣又不可能引進心理學家參與案件決斷,在實踐中心理方面司法人員只能憑借經驗采取措施,這就使心理方面的因素得不到兼顧。
1.4 未成年犯罪案件被過多的引入司法程序
由于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在犯罪構成要件上和成年人一致。而且實踐中有的司法機關迫于指標壓力采取數(shù)字化考核管理,為了完成案件指標,當未成年人符合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和犯罪構成條件,一般情形下就會受到法律的追究。這樣不僅將大量輕微犯罪和本可以通過運用刑事政策免遭審判定罪的未成年人納入刑事訴訟,還會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更會將這些未成年人過早地推入“染缸”,很可能使其在看守所、監(jiān)獄里被“二次污染”。
2 完善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政策的路徑
制定獨立的《未成年人刑法》是完善我國刑事政策的最佳途徑??紤]到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和可塑性,本文認為在制定專門刑法時,立法者要秉持“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未成年人刑事政策,將政策法律化,真正的對未成年人犯罪人施以保護、教育和挽救。
2.1 在實體法方面
2.1.1 完善“寬幼”的刑法處罰機制
國家應該改變主刑對未成年人犯罪人的適用方法,對未成年人禁止適用死刑、罰金,以及剝奪政治權利;對罪行極其惡劣導致社會無法容忍的犯罪行為,針對具體案件可以采用適度的監(jiān)禁刑;對普通的犯罪采用管制和拘役并實行社區(qū)矯正。同時,為了給未成年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可適當放寬自首、特別自首、立功、重大立功的適用條件。在量刑時,對于有自首、特別自首、立功的未成年人犯設立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規(guī)定;對于有重大立功的未成年人犯罪人設立應當免除刑法的規(guī)定。
2.1.2 建立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緩刑、假釋制度
緩刑、假釋都是對罪犯在符合特定條件情況下,變監(jiān)禁刑為“半自由刑”性質的刑法執(zhí)行方法。對未成年人罪犯適用緩刑、假釋不僅能夠減少和避免其在監(jiān)獄受到“交叉感染”還能使其接觸社會、加強學習等,目前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傾向。由于未成年人罪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我國應建立適合未成年人犯人的緩刑、假釋制度。
2.1.3 完善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
目前,世界法治先進國家大都在法律中對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滅制度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大體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對被判處刑罰或認定有罪的未成年人依法視為無刑事前科;另一種為法官依據一定的情況和程序宣布消除其刑事污點,視為未受過刑事處分。未成年人前科制度的實施對重新步入社會的未成年人罪犯意味著永久的喪失某種資格和社會信譽。建立未成年人罪犯前科消滅制度不僅能給迷途知返的未成年人罪犯正常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還能減少未成年人罪犯對社會的仇視和怨憤情緒,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權觀念的公眾化,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已經成為各國先進立法的重要趨勢。為了減少前科制度促進未成年人犯罪人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國應通過相應的程序消除未成年人刑事污點,視為未受過刑事處分的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這樣既體現(xiàn)了國家法律制度對未成年人的關懷也對未成年人改造提出了要求。仁愛與教育相結合,更有利于未成年人罪犯改造犯罪。
2.2 程序法方面
建立獨立的未成年人訴訟程序制度。良好的未成年人訴訟程序有利于及時、有效、公平的處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由于在機構設置、程序設置方面我國刑事訴訟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因而不能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罪犯的權益。因此,完善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政策在程序法方面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endprint
2.2.1 完善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相關司法機構
在參考成年人處理機制設定的基礎上,針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設立獨立于成年人的偵查、起訴、審判、執(zhí)行以及監(jiān)督機構,如:建立未成年人法庭等。在此基礎上明確各個機構的職責和權限并有監(jiān)督機構依法監(jiān)督。其次,使參與案件的司法人員專業(yè)化。司法人員專業(yè)化是保障未成年人罪犯合法權益的關鍵。對此,參與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司法人員不僅要有最低限度的法律、社會學、心理學、犯罪學和行為科學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進行專門的任職前培訓。
2.2.2 建立未成年人犯罪社會調查制度
審查起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查明案情的同時,務必要調查未成年人、監(jiān)護人或者有關人員的人格、素質、經歷、環(huán)境等因素,了解案件發(fā)生的原因和條件,綜合整體情況做出對癥下藥,以取得最佳的矯治效果。這樣既有利于使機關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與監(jiān)護人制度有機結合,也可以通過調用監(jiān)護人監(jiān)督機關掌握的未成年人罪犯和監(jiān)護人的有關情況,并對監(jiān)督機關尚未掌握的情況予以完善,提高辦案效率,保證調查質量。
2.2.3 建立未成年人犯罪“三緩”制度
“三緩”制度是指對未成年人罪犯實行暫緩移送審查起訴、暫緩起訴以及暫緩判決的司法制度。其宗旨是對可以移送審查起訴、起訴以及依法判決的未成年人罪犯,在符合相應法定條件情況下,本著教育、挽救的方針,對未成年人罪犯設定一定的幫教、改造考察期限,幫教、考察期滿結合未成年人罪犯的綜合表現(xiàn)決定是否將其移送起訴、起訴、判決。
2.3 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執(zhí)行制度
2.3.1 完善未成年人監(jiān)禁刑制度
第一,實行開放的執(zhí)行制度。開放的執(zhí)行制度是和封閉的監(jiān)禁制度相對而言的,其實質是在不影響刑罰執(zhí)行的情況下,放寬對罪犯人身自由的限制,使罪犯在受到一定監(jiān)禁教育的同時保持社會生存能力,通過與社會的接觸會增加社會信任感和認同感等,進而順利完成罪犯幫教改造。實施上:(1)實施試工試讀制度。對正在上學、有工作崗位的未成年人罪犯只要符合條件的可以讓其白天繼續(xù)上學、上班,晚上回到監(jiān)禁機構學習等;(2)半自由刑化。即給未成年人罪犯一定的假期、對輕刑的未成年人犯實施間斷監(jiān)禁等;(3)實施替刑制度。即對未成年人罪犯實施替代監(jiān)禁刑,如采用參與公益勞動、緩刑等。
第二,建立合理、有效的矯治制度。合理、有效的矯治制度不僅要有嚴格的監(jiān)管制度和行為規(guī)范還要兼具適度的報應和否定評價。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實行調查、分類管理制度。即監(jiān)禁機構對在監(jiān)及新入獄的未成年人罪犯進行調查和測試并結合其刑期、作案次數(shù)等進行分類,分別制定矯治方案。同時,監(jiān)禁機構也要建立相應的分類機構,嚴格執(zhí)行矯治方案;(2)建立心理矯治制度。即采用心理學、社會學、行為學等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在分析和掌握未成年人罪犯犯罪心理形成過程、原因及規(guī)律的基礎上,建立未成年人罪犯心理檔案、針對不同個體制定不同的矯治方案并運用上述學科相關知識和技術進行矯治。
2.3.2 完善未成年人非監(jiān)禁刑制度
第一,擴大非監(jiān)禁刑(如:管制、緩刑、取保候審、免予刑事處罰)的適用。監(jiān)獄往往會導致“交叉感染”,因司法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等原因,我國成年犯和未成年人犯一同關押的情形并不少見。是否監(jiān)禁、監(jiān)禁多長直接決定著未成年人罪犯改造的效果。對此,筆者認為,對于未成年人罪犯只要符合條件,可以適用非監(jiān)禁刑的就應予以適用,但是不能使其脫離有效監(jiān)管。同時還要配以相應的矯治措施,如:要求其參加公益活動、按期寫檢查報告、接受監(jiān)管機構考察等。使其從思想上、行為上全方位改正。
第二,豐富非監(jiān)禁刑的內容。為了使未成年人罪犯能夠在社會上得到有效幫教,可以在現(xiàn)有法律基礎上對非監(jiān)禁刑進行擴充。包括:(1)增加司法警告(即對雖然違法但不至于科以刑罰的人實施,使其認識到行為的嚴重性進而自行改正)。(2)保證(即當未成年人觸犯刑法時,因罪責較輕可以允許其監(jiān)護人提供相應數(shù)額的錢做作保從而免除刑法,如果未成年人罪犯在改造期間再次違法,則不僅要對其追責,保證金也不予退回)。(3)管教協(xié)助(即對一些犯罪的但已經形成一些不良意識的未成年人,責令其接受社會矯正機構的管教協(xié)助,如每月定期到社會矯正機構匯報學習、工作及思想狀況,由社會矯正人員針對其情況進行考察幫教,必要時聘請心理專家對其進行心理、行為的專業(yè)矯治,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并協(xié)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預防越軌行為或是再犯罪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趙陽:淺析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執(zhí)行制度[J].武漢大學學報,2009,(01).
[2]馬柳穎:論“以教育為主”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J].南華大學學報,2007,(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