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超強
李女士最近患上了一種“怪病”,經常腹痛、腹瀉,人也日漸消瘦。到醫(yī)院做了胃腸鏡檢查,未能明確病因。消化科醫(yī)生建議她接受一位“福爾摩斯”的幫助,對其腸道進行了一次“360°零死角”的掃描,終于揪出折騰李女士的“元兇”——非甾體類消炎藥導致的小腸糜爛出血。這位神勇的“福爾摩斯”,就是雙氣囊小腸鏡。
什么是雙氣囊小腸鏡?它和普通推進式小腸鏡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普通腸鏡不能探查到的小腸深部而它可以探查到呢?這就要從小腸特殊的解剖結構說起。
人的小腸一般長約5~7米,從幽門以下開始直到回盲瓣結束,是消化道最長的管道。受其位置較深、冗長、褶皺多、蠕動快等獨特的解剖特點所限,長期以來小腸一直是消化內科臨床檢查的盲區(qū),被稱作消化道中的“黑暗大陸”,許多小腸疾病也因此長期得不到明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過去小腸疾病的診斷主要依賴影像學檢查,如:全消化道鋇餐、小腸氣鋇雙重造影、核素掃描、選擇性動脈造影、B超、CT、MRI、PET等,這些檢查敏感性和準確性較低,不能滿足臨床診斷的要求。為了能夠探查到消化道中這一塊“黑暗大陸”,人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而在傳統(tǒng)內鏡技術領域,早在1977年,日本學者就開始應用探條式小腸鏡對小腸進行檢查,并不斷對小腸內鏡檢查方法進行改進和完善。到了2001年,日本研發(fā)出雙氣囊推進式小腸鏡,并應用其進行全小腸檢查,使我們第一次有機會得以用腔內內窺鏡的方式來觀察整個小腸。2003年雙氣囊小腸鏡正式上市進入臨床,我國學者與世界同步開展了小腸鏡的臨床應用和研究。
雙氣囊小腸鏡其實就是在原先的推進式小腸鏡外加上一個頂端帶氣囊的外套管,同時也在小腸鏡頂端加裝一個氣囊。使用外套管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小腸鏡的硬度,有利于進鏡。就像過去我們穿褲頭的松緊帶,松緊帶比較軟,就很難穿進去,但是如果用一根別針幫忙,就可以很輕松地把松緊帶送進去了。兩個氣囊充氣時,可以使內鏡頭部和外套管與腸壁相對固定,不易滑動。緩慢拉直內鏡和外套管,可以縮短腸管,就像我們胳膊伸進袖筒,把腸管像卷袖筒一樣卷起來,以利于鏡頭向小腸進行深入探察。通過兩個氣囊交替重復充氣、放氣、推進外套管和向后牽拉縮短腸管這一系列的操作,一般情況下,鏡頭可抵達回腸中下段,部分可達末端回腸,這個檢查深度是普通小腸鏡無法到達的。經口和經肛門分別進鏡,就可以使整個小腸得到全面、徹底、無盲區(qū)的檢查。
雙氣囊小腸鏡具有視野廣、圖像清晰的優(yōu)點,在腸腔內可進可退,發(fā)現(xiàn)病變還可以取活檢,做標記,隨時可以進行腸道沖洗吸引,保持視野清晰,克服了膠囊內鏡不能直視觀察、沖洗吸引和取活檢的缺點。更為主要的是應用小腸鏡可以治療一些常見的小腸病變,如內鏡下止血、息肉切除、球囊擴張、支架置放等,從而結束了一些小腸病變必須開腹手術的歷史,既減少患者的痛苦又減少醫(yī)療費用。
小腸疾病雖然相對比較少見,但診斷困難,一直是臨床上的難題。近幾年隨著雙氣囊電子小腸鏡的出現(xiàn),極大提高了小腸疾病的檢出率。所有懷疑小腸疾病的患者,如消化道出血,經胃鏡和結腸鏡檢查未能發(fā)現(xiàn)病變,臨床懷疑有小腸疾病者;克羅恩病的全消化道評估;不完全小腸梗阻;疑有小腸器質性病變者,如小腸腫瘤、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慢性腹痛及慢性腹瀉等;多發(fā)性息肉患者的全消化道評估;小腸造影或膠囊內鏡有小腸異常發(fā)現(xiàn)者,均建議進行雙氣囊小腸鏡檢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