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張先詞對前人的借鑒

      2017-09-15 07:33:34
      關鍵詞:前人移情詩人

      陳 艷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論張先詞對前人的借鑒

      陳 艷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張先作為北宋初期的重要詞人,與柳永齊名,其詞風清麗脫俗,兼有含蓄與發(fā)越之長。張先詞多用題序,將日常生活引入詞中,其語言的別出心裁常為評論家所稱道。張先詞對前人的借鑒,不僅有直接襲用原句之處,還在借用前人作品框架方面青出于藍。在寫作移情的詞作時,反翻前人詞意也是其重要的技法之一。

      張先;借鑒;反翻;移情;詞

      張先(公元990年~公元1078年),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進士,是北宋前期的重要詞人。張先詞以小令為主,后期又創(chuàng)作了大量慢詞,與柳永一道在詞史上有承前啟后之功。其詞風承襲宋初婉約派風格,含蓄雋永,情味綿長。詞論家大都認為張先詞的語言特色集中在對意境的營造和語言的新巧上,如李清照在《詞論》中稱贊其“時時有妙語”。張先的幾個雅稱,如“張三影”(云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柳徑無人,墜風絮無影)、“張三中”(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等都與其妙語相關。張先詞除在煉字造句上用意頗深之外,語言上的出人意表也與借鑒和反翻前人作品密切相關。

      一、襲用原句,青出于藍

      直接將前人符合詞律的詩句嵌入自己的詞作,尤其是在詞體建立初期,是常有之事。最著名者,當屬晏幾道將唐代翁宏《春殘》中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放入自己《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一闋中。張先詞作中也存在這種情況,如《御街行》 :

      參差漸辨西池樹。珠閣斜開戶。綠苔深徑少人行,苔上屐痕無數。余香遺粉,剩衾閑枕,天把多情付。[1]213

      這首詞的上闋檃栝了白居易的《花非花》詩:“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盵2]244楊慎在《詞品》卷一中評價說:“白樂天之詞……予獨愛其《花非花》一首,蓋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ǚ腔?,霧非霧,雖《高唐》《洛神》,奇麗不及也。張子野衍之為《御街行》,亦有出藍之色。”[3]11這首自度曲《花非花》的風格與常見的白詩明白曉暢的特點不同,顯得迷離惝恍,含蓄蘊藉。有關其主題究竟為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歧義處主要在對“春夢”和“朝云”的理解上,如果實指物,那么寫的便是實體的露或者霜,如果意指兩詞的隱喻意,與男女情事相關,那么也可以理解成夢境或者相思之情。楊慎以“奇麗”形容此詞,筆者認為有不確之處,這首詞并沒有使用香艷秾麗的形容詞來修飾“花”“霧”“云”“夢”等意象,反而以大量的虛詞填充其間,降低了意象之間的密度,使疊加的意象顯得疏蕩、平緩。全詞沒有一處采用直接描寫的手法,而是通過兩個否定句“花非花”“霧非霧”和兩個比喻句“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的使用增強了意象的不確定性。

      再來看張先的《御街行》。這首詞起首在延續(xù)了白居易詩恍惚隱晦特點的同時,穿插以“夭”和“艷”兩個色彩濃烈的單字,奠定了詞作淺白綺靡的基調。繼而依序排列雞鳴、燕覺、星落、月沈(沉)、城頭鼓響等時間意象,仿佛是在沿時間軸緩緩前行,而能夠親歷每個時間點正說明主人公輾轉反側之情態(tài)。下闋仍然按照時間順序寫從日光微朦到開戶啟窗,都未明言為何一夜未眠的原因,直到下片貌似矛盾的“少人行”而又“屐痕無數”,言明所居荒涼,少有人來,才明白上片如此是因為相思難已。接著連用“余”“遺”“?!薄伴e”四字,不僅寫自己無心梳洗,更是感懷為人所不遇的命運同這畸零的香粉、衾枕沒有什么分別。結尾收煞處極妙,不言一己多情,反而歸之于天,更可見其情深似海了。

      比較兩首詩詞,白居易詩的重點在于營造氛圍,雖然有“夜半”“天明”這樣表明時間的詞語,但是并不存在時間上的流轉,而張先詞不僅將白居易詩中的時間點“夜半來,天明去”與現實中的時間軸相結合,造成往復的時間感,使下片的“少行人”更具沖擊力,而且還擴充了原詩的意象范圍,在只由名詞、動詞構成的原句后,增添了形容時空的語句,在原有飄渺不定的意態(tài)基礎上營造出獨具特色的秀艷之風。

      張先的另一首《蘇幕遮》:

      柳飛綿,花實少。鏤板音清,淺發(fā)江南調。斜日兩竿留碧□。馬足重重,又近青門道。

      去塵濃,人散了?;厥灼焱ぃ瑵u漸紅裳小。莫訝安仁頭白早。天若有情,天也終須老。[1]21

      詞末化用了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雖是一首惜別之作,與原作作為一首詠史詩,隱刺帝王妄求長生,寄寓時勢興亡之感的主旨完全不同,但卻沒有絲毫的不協調之感,這與前文情境的營造大有關礙。詞首便描繪了一派柳絮紛飛、緩拍紅牙、輕唱驪歌的離別景象。落日尚有兩竿之高便不得不啟程,可見無奈之情,而“又近”二字點明并非是初次離別與送行。下片從遠行者的角度來寫,離餞別的場所——旗亭已是愈行愈遠,前行路上塵埃蔽目,回首遙望,只見人影漸小。一次次的遠行并沒有消磨離別之苦,反而愈加深重。接著先退一步寫如果經歷了偌多離別,潘安白頭絕非罕有。之后,再次假設上天并非無情之物;最后,拋出擲地有聲的論斷:想必天也會因不堪離恨而變得衰老。張先通過前文離別語境的醞釀和最后潘安頭白典故的使用,巧妙地將原詩慨嘆衰亡的意味消解,而填充以離愁別恨之感。

      除了上舉兩首,《踏莎行》中“波湛橫眸,霞分膩臉”句來源于盧思道《日出東南隅行》中的“深情出艷語,密意滿橫眸”。兩首作品同寫女子脈脈含情之態(tài),“湛”字較“滿”字更準更精,寫出了女子雙眸流動的飛揚神采。

      二、借鑒前人之意

      這里的借鑒指的是借用了原作的一個框架或者一種思維,而沒有因襲語句。張先的名句“云破月來花弄影”與前人詞句之間的承繼關系,如陳師道在《后山詩話》中說,“王介甫謂‘云破月來花弄影’,不如李冠‘朦朧淡月云來去’也”[4]308。張伯駒也在《叢碧詞話》中說,“后主《蝶戀花》詞‘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云來去’,眼前景,別人道不得。張子野‘云破月來花弄影’,似胎息于此”[5]344。而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認為,“張子野長短句‘云破月來花弄影’,往往以為古今絕唱。然予讀古樂府唐氏瑤《暗別離》云,‘朱弦暗斷不見人,風動花枝月中影’意子野本此”[6]228。僅從字面而言,“云破月來花弄影”確實與“朦朧淡月云來去”和“風動花枝月中影”兩句有相似之處?!帮L動花枝月中影”一句也有“花”“月”“影”三個意象,所描繪的場景也是微風吹過,迤逗著花枝微搖,在月光的映照下連那花影也一同輕搖起來。相較于此,與“朦朧淡月云來去”句的相似之處在于都寫出了因風而起的景物動態(tài)之美。但細思起來,“云破月來花弄影”無論是在境界的營造上還是在字句的凝練上都要更勝一籌。

      先來看劉瑤的《暗別離》:

      槐花結子桐葉焦,單飛越鳥啼青霄。翠軒輾云輕遙遙,燕脂淚迸紅線條?,幉菪夹墓⒐ⅲ衽鍩o聲畫屏冷。朱弦暗斷不見人,風動花枝月中影。青鸞脈脈西飛去,海闊天高不知處。[7]1026

      這首詩是深閨女子思人之作。第七第八兩句寫女子彈琴以解相思之情,但是縱然將琴弦彈斷,良人也沒有歸來。正在愁悶難解之時,抬頭望向窗外,只見夜風吹動叢花,襯著月色連花影也在微微搖動。詩中雖然有一“動”字,但只是從風吹拂花的角度而言,并沒有通過風將花、影二物連綴起來,顯得呆滯死板。第七句的沉恨悲痛之后直轉入 “風動花枝月中影”這句,平平寫出,感情無處收煞,與全詩的感情基調不相契合。意象之間也缺乏關聯,無論是這一句的花、月、影,還是上一句的瑤草、玉佩,意象的輻射范圍都止于本句,沒有形成完整的意象群體,不免給人以堆砌辭藻之感。

      再來看李煜的《蝶戀花》:

      遙夜亭皋聞信步。乍過清明,早覺傷春暮。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云來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誰在秋千,笑里低低語。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8]8

      這首詞寫主人公傷春的生命憂患意識,全詞多情婉轉又愁多怨極?!皵迭c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云來去”兩句,寫得適情適景。正是傷春時節(jié),幸有風收殘雨,一個“約”字,風也似在留春住。承接上句,因風吹云,月色時而現出又時而隱沒。云籠之月與月照之云之間的流動變化寫得妥帖又細膩。

      但與張先的《天仙子》相比,就顯得單薄不少。其詞為: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1]7

      這首詞寫的是詩人自傷衰老,嘆息年華似水,主題上與李煜《蝶戀花》有相近之處。云破句以“破”“來”“弄”三個動詞組合“云”“月”“花”和“影”四種意象,將天上地下渾然一體地連接起來?!霸破啤笔鞘紕诱?,“云破”而“月來”,“月來”而“花弄影”,又暗示后文的“遮燈”和“滿徑”,從而形成一個流轉有機的整體。其中又以“弄”字最為出彩,擬人化地寫出了月下花朵搖曳多姿的神氣,花也仿佛小兒女般顧影自憐,暗自梳弄。

      根據李煜《蝶戀花》的前幾句可以看出,作者正在水邊平地散步時,突覺風起雨歇,抬頭望月,發(fā)現云月的跡象,僅就天上的物象而言,視角比較單一。而張先的《天仙子》則打通了天上地下,從岸邊至天上又至花影,從室外之景又回溯至室內的簾幕,詞末遠望花徑,猜想翌日落紅,視野跳脫又搖曳多姿,且頗得草蛇灰線之妙,只略略點出“風不定”,便籠罩了整個下闋?!凹s”和“來去”雖然也擬人化地寫出了動態(tài)感,但疏少情致,直敘其景罷了。

      至于從風格上來說,張先詞延續(xù)了李煜詞“疏而能深,淡而能遠”的特色,“云破月來花弄影”句與全詞的感情基調相比稍顯旖旎多致,恰好居于詞中的位置也平衡了上下文的悵然若失之感。

      這樣的例子在張先詞中還有很多,即使在與前人詩句意義相差不多時,張先也能憑借其出色的修辭手法,在原詩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張先《卜算子慢》中的“縱西北層樓高萬尺,望重城那見”[1]144,與歐陽詹的“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9]3903句相比,因為使用了夸張的數量詞“萬尺”和“縱使”的假設語氣,在絕望無奈情緒的刻畫上更勝于歐陽詹。此外,張先還擅長改造前人之句來表達自己的心情,用更為細致、貼切的手法描摹出來。比如《木蘭花》中的“驪駒應解惱人情,欲出重城嘶不歇”[1]19是對張蠙的“而今馬亦知人意,每到門前不肯行”[9]8084和雍陶的“唯到高原即西望,馬知人意亦回頭”[9]5928詩句更加具體化的描摹。又如張先在《少年游》(渝州席上和韻)中的“此恨無窮,遠如江水,東去幾時平”[1]24。以水喻愁,這樣的詩句不勝枚舉,有名者如“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群玉《雨夜呈長官》)[9]6570;“問君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8]4;“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10]1997。根據題序所記,這首《少年游》是張先在渝送人東歸時即席所作,面對滾滾東去的長江水,這樣的巧喻可謂入情入景,離恨的無盡與不可紓解,恰好與江水的綿綿不絕與波瀾起伏渾然一體,似乎看見作者眺望江水入海的方向以思友人的情景。

      三、反翻前人之意

      前人留下的作品對后人來說,一方面是可供繼承、發(fā)揚的遺產,另一方面,如何超越前人,別出機杼,是每一代作者的追求。另辟蹊徑,反翻前人之意是后世詩詞作者常用的方法,張先也不例外。以《定風波令》(次子瞻韻送元素內翰)為例:

      浴殿詞臣亦議兵。禁中頗牧黨羌平。詔卷促歸難自緩。溪館。彩花千數酒泉情。

      春草未青秋葉暮。歸去。一家行色萬家情。可恨黃鶯相識晚。望斷。湖邊亭上不聞聲。(案:《歷代詩余》“歸去”作“客去”)[1]68

      這首詞的最后三句化用了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一詩: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9]3009

      根據孟棨《本事詩》所載,這首詩是戎昱借黃鶯之口寫出自己對一名酒妓的不舍之情。即使不言這段本事,單從字面來看,這首詩寫得極為婉轉,詩人不明言自己依戀此地,反從無情之物——黃鶯的角度來講,因詩人久住而留戀詩人,鳴啼數聲,如唱驪歌。詩人對于花鳥尚且戀戀不舍,那么“其人之多情可知矣”[11]209。

      這就是所謂的“移情”現象,即“人在觀察外界事物時,設身處在事物的境地,把原來沒有生命的東西,看成有生命的東西,仿佛它有感覺、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動。同時,人自己也受到對事物的這種錯覺的影響,多少對事物產生同情和共鳴”[12]584。雖然,移情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西方美學家提出的,但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學中早已出現了類似的說法,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所言“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13]494。

      移情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自然物有知而無情?;鋸陀虚_日,月缺尚有圓時。自然物相對于人事的無常來說,有其常存的一面。無論是面對國破家亡抑或人世離亂的慘況,自然物都無法也不會表現出自己的情感。因此,詩人在被時代或者命運所裹挾的同時,感到了自然物的這種常在,兩相比照,常常賦予其無情的個性,以同自己的感情形成異向的反差,反襯自己的多情。在這種情況下,將自然物寫得越無情,越是冷眼旁觀世事,就越能顯出詩人的一副熱腸。這種手法常用于詠史詩的寫作中,如“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韋莊《金陵圖》)[9]8021;“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劉禹錫《西塞山懷古》)[9]4058;“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許渾《金陵懷古》)[9]6084;“萬古不隨人事改,獨余清渭向東流”(方回《長安》)[14]194。感慨一己感情的詩也有,如“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9]4148(崔護《題都城南莊》)。

      第二種正好與第一種相反。詩人將生命賦予自然物,自然物成為與詩人意向同趨的存在物,是審美創(chuàng)作主體的外在化表現。也就是說,移情的對象與詩人本身的情感是同向度的。詩人個人的感情越強烈,就越使筆下的自然物染上濃厚的感情色彩,從而使讀者在從顯性的自然物回溯到隱性的詩人情感的過程中感受到詩人感情的強度,借助外物也增加了詩人情感表達的深度。這與王國維所論“有我之境”,即“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15]5有相似之處。如“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贈別二首》)[9]5988;“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張泌《寄人》)[9]8450;“惟有春風最相憶,殷勤更向手中吹”(楊巨源《折楊柳》)[9]3736;“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李白《哭晁卿衡》)[9]1886。

      前引張先的《定風波令》和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中所移情的對象都是黃鶯。鳥因是生活中常見的生物,所以移情于彼的詩句有很多,如“唱到竹枝生咽處,寒猿晴鳥一時啼”(白居易《竹枝詞》)[2]388;“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蘇軾《歸宜興留題竹西寺》)[16]1281;“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辛棄疾《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17]188;“山鳥忽來啼不歇,聲聲似勸我移家”(李日華《題畫米山》)[18]158。這幾例與戎昱的“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一樣,無一例外地隸屬于第二種移情現象。這五例中的鳥與作者都保持了情感上的高度一致,蘇軾詩中的欣然情緒與鳥的不住啼叫相映成輝,辛棄疾詞中白鳥的無言也恰好烘托出了作者的怨忿不滿,白居易詞中晴鳥恰如其時的啼鳴更能顯出哀婉動聽。至于為何不同時期的詩人都選擇了這種移情手法,想必是與“鳥”這種生物的習性分不開的。鳥之為物,尤其是為詩人所偏愛的野鳥、山鳥,其崇尚自由,與人雖然親近,但能豢養(yǎng)者尚屬少數。因此與人存在著一種天然的疏離感, “無情”應該是鳥的常態(tài)。那么,可以想見,需要有多么強烈的情感才會觸動本不該有情感的鳥,才會使它們如同朋友般體察詩人的心情,進而產生與詩人同質的感情。這種特質自然會吸引詩人在類似“無情之鳥——施加感情于其上——有情之鳥”的框架下盡力摹寫物態(tài),使詩人的抒情方式生動自然而余味悠長。這樣的嘗試雖然有助于移情手法的進一步推進,同樣也會耗盡詩人獨創(chuàng)與新穎的特性,成為又一個寫作藩籬。

      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會有人打破這種慣例,反其道而為之。張先的《定風波令》就是其中杰構,翻戎昱詞意而從反面著眼。這首詞根據題序及本事考可知,是張先為送別友人楊繪而作[1]75。同寫黃鶯,戎昱強調與其相識之久以至將別時為自己啼鳴不已,張先復從側面反襯,黃鶯因與朋友交契未深以至無情若彼,枉尋湖邊亭下,尚聞不得一聲鳴啼?!昂蕖弊植粌H表明了黃鶯無情是因為與朋友交情尚淺,更意在寫自己與朋友雖屬新識,但早有相逢恨晚之意。鳥尚如此,人何以堪!如此短暫的相處后,便要與朋友分別,怎能不令人痛煞、苦煞呢?再結合下闋起首的“春草未青秋葉暮”。與君把酒言歡時,春草初萌。時間倏忽而過,不見碧草萋萋之態(tài),秋葉已然凋零,而君亦將遠行。所謂歡愉易短,跳躍性的時令表述正寫出了詩人對于分離之速的訝然神情。這樣短暫的相處,甚至連春秋四季都沒有輪轉,甚至連黃鶯這么容易被“深情化”的自然物尚無情無聞。詩人對于分別的不舍,對于相知太晚的遺憾,對于當年暢快時刻的懷念,可以說都表達到了極致。

      類似的例子還有被賀裳譽為“無理而妙”[8]3的“沉恨細思,不如桃李,猶解嫁東風”(《一叢花令》)[1]111。最早將桃花、東風、閨怨聯系起來的是王建的“自是桃花貪結子,錯教人恨五更風”(《宮詞》)[9]3445,用桃樹花落,比宮女色衰寵移,且語兼比興,不言怨而怨艾更深。李賀的“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南園》)[9]4401,從王建詩作的反面著筆,用遲暮美人比落花,惋惜時光已逝。而張先詞則將李賀詩中嘆惋落花之意再翻一層,寫人而不如無思無識之桃李,桃李“猶解”而人不解。發(fā)出這樣感慨的主體,從李賀詩歌中冷眼旁觀的詩人,變?yōu)榱嗽~中的女主人公,深度和力度遠勝前作。

      綜上所述,張先在借鑒前人的詩句時,依據當下情境不同,分別采取了不同的藝術手法對原詩進行改造,這些借鑒與改造不僅恰如其分地傳達了詩人的所思所想,而且有青出于藍之妙。張先得以在北宋自成一家,詞風清麗脫俗,語言精巧,多有名句傳世,與他對前人的借鑒是分不開的。張先在藝術上的成功也提示我們: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進行借鑒與模仿不一定意味著放棄了對創(chuàng)新的追求,有時,以前人所得為基礎,反而有后出轉精之妙。

      [1] 張先.張先集編年校注[M].吳熊和,沈松勤,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2] 顧學頡.白居易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3] 楊慎.詞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 何文煥.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 張伯駒.張伯駒詞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6] 吳曾.能改齋漫錄[M].北京:中華書局,1960.

      [7] 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8] 李璟,李煜.南唐二主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9] 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0]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1.

      [11] 俞陛云.詩境淺說[M].北京:中華書局,2010.

      [12]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13]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14] 顧嗣立.元詩選初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5] 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中華書局,2010.

      [16] 蘇軾.蘇軾詩集合注[M].馮應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7] 辛棄疾.稼軒詞編年箋注[M].鄧廣銘,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8] 周積寅,史金城.中國歷代題畫詩選注[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85.

      (責任編輯 閆麗環(huán))

      On Reference to Predecessors in ZHANG Xian′s Ci

      CHEN Yan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As a prominent poet in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ZHANG Xian enjoyed an equal fame with LIU Yong and was well-known for his graceful and elegant Ci merited by implicit and elaboration. His Ci was often used as the preface and introduced daily life into the Ci. And his inventive ideas were often praised by the critics. The reference to predecessors in ZHANG Xian′s Ci not only showed a direct copy of the original sentences, but also borrowed the writing framework from the previous works to create better pieces. In writing the empathy Ci, he often applied the reversal of the previous words to feature his important technique.

      ZHANG Xian; draw references from; reversal; transference; word

      2017-03-01

      陳 艷(1988-),女,陜西西安人,在讀博士,主要從事明清文學與日本漢詩研究.

      10.3969/j.issn.1674-5035.2017.04.011

      I207.23

      A

      1674-5035(2017)04-0059-05

      猜你喜歡
      前人移情詩人
      淺析詩歌翻譯中的移情——以《再別康橋》韓譯本為例
      曬娃還要看詩人
      打漁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詩人貓
      移情于物,借物遣懷(外一則)
      中華詩詞(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趣味古文
      陽光(2017年7期)2017-07-18 18:46:03
      面部表情、文化差異與移情作用
      關于“移情作用”在音樂審美體驗中的思考
      邹平县| 遂溪县| 利川市| 依安县| 巨野县| 开原市| 成都市| 隆林| 泸定县| 喀喇| 古浪县| 和田县| 昌江| 蕉岭县| 油尖旺区| 玉田县| 南和县| 赞皇县| 隆尧县| 鹿泉市| 安陆市| 诏安县| 延安市| 鄯善县| 盐津县| 留坝县| 平安县| 延川县| 竹溪县| 鄂尔多斯市| 商南县| 白银市| 南华县| 柞水县| 菏泽市| 左权县| 石林| 井冈山市| 敦煌市| 军事| 怀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