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泰山
提起《朱子家訓》,現(xiàn)在多指明末清初朱柏廬的《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是朱柏廬《治家格言》中的名句,被后世廣為傳頌。但南宋朱熹的《家訓》,也被后人稱為《朱子家訓》,其影響力絲毫不弱,堪稱治家、修身、處世的家教經(jīng)典。
朱熹是宋代儒學的集大成者,對家庭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認為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基礎(chǔ)。他在《家訓》開篇中就寫道:“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貴者,柔也?!彼麖摹按?、孝、友、恭、和、柔”等方面對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倫理道德關(guān)系做了重要論述,指出每個人在家庭中都要有應盡的責任和相應的義務,一一相對,構(gòu)建了彼此關(guān)懷、相親和睦的理想家庭圖景。
在倡導家庭和睦的同時,朱熹強調(diào)在社會上要與人和諧相處。他在《家訓》中指出:“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痹谂c人相處交往的過程中,他指出要“慎勿談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長”。解決矛盾的方法則是“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同時要做到“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
倡導重德修身是朱熹《家訓》的又一重要思想。他在《家訓》中指出:“有德者雖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雖年高于我,我必遠之?!睆闹锌梢钥闯鲋祆鋵Φ碌闹匾暢潭?,他還就如何重德修身提出了許多深含哲理的見解。他認為:“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彼嬲]子女對別人善惡行為應持怎樣的態(tài)度,對行惡的人要抑制,對行善的人要宣揚。他還進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辈灰詾樽约涸?jīng)做過善事而忽視小惡,就不拘小節(jié)。忽視小惡,讓其存在和發(fā)展,就會變成大惡。
朱熹還進一步指出修身的要訣:“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笨鬃咏逃齼鹤涌柞帟r曾說過,“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朱熹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宗師,他高度認同孔子觀點。他認為,讀詩書才可以修德,識禮義才可以養(yǎng)氣。讀書是文化教育,識禮是素質(zhì)教育,讀書識禮二者不可偏廢。朱熹在《家訓》中還指出,“勿損人而利己”“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進一步闡述了做人的行為準則。在價值取向上,他指出:“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禮也。”他認為,對有知識素養(yǎng)的人要敬重,對有困難的人要幫助,這些都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今天我們做人的準則。
朱熹在教育子女方面留下許多佳話。朱熹長子朱塾年少時頑皮貪玩,朱熹唯恐他在家耽誤學業(yè),便送他遠行千里從師。臨別前,朱熹還寫下著名的《訓子從學帖》,帖中從日常生活小事到具體待人接物無不悉數(shù)訓誡,愛而有教。
朱熹生活在南宋中期,朝政腐朽,綱常敗壞,禮教廢弛,社會動蕩不安。為了穩(wěn)定國家秩序,加強家庭和社會的凝聚力,拯救社稷,朱熹以弘揚理學儒學為己任,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為內(nèi)容的道德教育。他認為,“合道理的是天理,徇私欲的是人欲”,人心不能只考慮到自己的需要。凡事不能有私心貪念,要堅守道心公心,辦事要執(zhí)中不偏、恰到好處,合乎天理。他強調(diào)德教,目的是讓人自覺遵守各種道德規(guī)范。《朱子家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朱熹為官時間僅7年,因耿直正派得罪權(quán)臣,被奪職,其學說被定為“偽學”,去世9年后,得到昭雪。此后,其思想學說成為官方學說,不僅深刻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且遠播海外。
《朱子家訓》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濃縮。再讀此文,更能夠深刻感受到他的修身立德治家之道。其言辭清晰流暢,富有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雖有歷史局限,但依然可以作為當代治家的理論指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