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營
古人有時(shí)候說到年齡時(shí),不直接說出某人或者自己多少歲,而是使用與年齡有關(guān)的代稱。這些代稱大多源于古代典籍,比如人們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等,就是源于孔子《論語·為政篇》的一段話:“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贝撕笕藗兙陀谩爸緦W(xué)之年”代稱15歲、“而立之年”代稱30歲、“不惑之年”代稱40歲、“知天命”代稱50歲、“耳順”代稱60歲、“不逾矩”代稱70歲。再如人們常說的幼年、壯年、耄耋之年,源于《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qiáng),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頤?!薄队讓W(xué)故事瓊林·老幼壽誕》:“稱人生日,曰初度之辰……三朝洗兒,曰湯餅之會;周歲試周,曰晬盤之期……行年五十,當(dāng)知四十九年之非……百歲曰上壽,八十曰中壽,六十曰下壽;八十曰耋,九十曰耄,百歲曰期頤。童子十歲就外傅,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老者六十杖于鄉(xiāng),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p>
除了年齡代稱,壽辰也有代稱。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尊老敬老是幾千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老人年歲大了,晚輩都會給他們做壽,壽辰的代稱也非常豐富,除了上文說到的生日曰初度及下壽、中壽、上壽三壽外,人們最為熟悉的應(yīng)該是“米壽”“茶壽”了。“米”字拆開來是“八十八”,故稱88歲為米壽;茶字的草字頭即雙“十”相加為“二十”,中間的“人”字分開即為“八”,和底部的“木”字即“十八”連在一起構(gòu)成“八十八”,再加上字頭的“二十”,一共是108,所以稱108歲為“茶壽”。
另外,壽辰的代稱還有“還歷壽”,按干支紀(jì)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shí)候,故稱61歲壽辰為“還歷壽”?!跋矇邸?,因“喜”字的草書近似“七十七”,故稱77歲為“喜壽”?!鞍讐邸?,因“百”字去掉一橫是“白”字,故稱99歲為“白壽”?!捌陬U”,指100歲。語本《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编嵭ⅲ骸捌冢q要也;頤,養(yǎng)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yǎng)道而已?!睂O希旦集解引方士愨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碧K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鼻迤阉升g《聊齋志異·席方平》:“今送汝歸,予以千金之產(chǎn)、期頤之壽,于愿足乎?”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不是特指某歲的代稱,如“眉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賀老人壽辰稱為眉壽。祝人壽辰時(shí)使用的詞語還有:高壽、久壽、萬壽、耄壽等。
筆者在編、校稿子時(shí),常遇到有作者誤用年齡代稱的現(xiàn)象,如說三四歲小兒為“襁褓”、五六歲棄兒為“棄嬰”等。下面我們基本上按照年齡順序簡要介紹一些年齡的代稱。
“嬰兒”:新生的幼兒。語出《道德經(jīng)》第二十章:“我獨(dú)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彼翁K軾《虔州崇慶禪院新經(jīng)藏記》:“嬰兒生而導(dǎo)之言,稍長而教之書?!薄皽灂保号f俗小兒出生三日,設(shè)筵招待親友,因備有象征長壽的湯面,故稱。元張翥《最高樓·為山村仇先生壽》:“愿年年,湯餅會,樂親情?!币沧鳒炑纭烍?。“牙牙”:象聲詞,不到一歲的小孩。清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薄爸軙崱保褐笅雰褐軞q。唐李商隱《驕兒詩》:“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p>
“襁褓”:本意是指背負(fù)嬰兒用的帶子和包裹嬰兒用的被子,后來泛指嬰兒包,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漢書·宣帝紀(jì)》:“曾孫雖在襁褓,猶坐收系郡邸獄?!?/p>
用于嬰幼兒的代稱還有:嬰提、嬰稚、嬰孺、赤子、襁裼、孺嬰、始黃等。
“孩提”:指幼年?!睹献印けM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趙岐注:“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垂髫”:髫,指古代兒童下垂的頭發(fā),因而以“垂髫”代指幼年。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薄巴Z”:指兒童時(shí)期。《說文》:“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焙⒆尤檠烂撀?,長出恒牙,稱為“齔”?!杜f唐書·裴休傳》:“休志操堅(jiān)正,童齔時(shí),兄弟同學(xué)于濟(jì)源別墅?!薄镑佚Z”,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薄逗鬂h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p>
“孺子”:兒童?!睹献印るx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后生的稱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fù)還,曰:‘孺子可教矣?!薄包S口”,本意是雛鳥的嘴,借指幼兒?!痘茨献印し赫撚?xùn)》:“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备哒T注:“黃口,幼也?!薄翱偨恰保汗糯鷥和瘜㈩^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gè)結(jié),形如兩個(gè)羊角,故稱“總角”,借指八九歲至十二三歲的少年。語出《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碧諟Y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總角之交,指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
用于幼年的代稱還有:孩乳、孩孺、齔髫、垂發(fā)、垂髻、髫小、髫稚、髫齒、髫髻、齠齔、始齔、孺齒、童稚、幼學(xué)、黃口小兒、黃口孺子、外傅之年等。
“成童”:年齡稍大的兒童。《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范寧注:“成童,八歲以上?!薄抖Y記·內(nèi)則上》:“成童,舞象,學(xué)射御。”鄭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漢書·李固傳》:“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學(xué)洛陽?!薄拔枭字辍薄拔柘笾辍保悍謩e指13歲及15歲以上的成童之年。語出《禮記·內(nèi)則上》:“十有三年,學(xué)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xué)射御?!编嵭ⅲ骸跋葘W(xué)勺、后學(xué)象,文武之次也。成童,十五以上。”明張煌言《<寄零草>序》:“余之舞象,輒好為詩歌?!薄笆l(fā)”:古代男孩成童時(shí)束發(fā)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漢賈誼《新書·客經(jīng)》:“古鎮(zhèn)九歲入就小學(xué),蹍小節(jié)焉,業(yè)小道焉;束發(fā)就大學(xué),蹍大節(jié)焉,業(yè)大道焉?!?/p>
“豆蔻年華”:指少女的青春年華。豆蔻是一種草果,尚未大開時(shí)的花朵形如女子懷孕之身,南方人稱為含胎花。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的青春年華。唐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薄凹绑恰保号?5歲的代稱。語出《禮記·內(nèi)則上》:“(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编嵭ⅲ骸爸^應(yīng)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斌鞘桥宇^上插的發(fā)簪,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后,就把頭發(fā)盤起來插上笄,表示已經(jīng)成年。蒲松齡《聊齋志異·胡四姐》:“年方及笄,荷粉露垂,杏花煙潤,嫣然含笑,媚麗欲絕?!眅ndprint
“破瓜之年”:女子16歲。瓜字拆開為兩個(gè)八字,二八為十六,故稱。晉孫綽《碧玉歌》之二:“碧玉破瓜時(shí),為郎情顛倒?!薄皳棵贰保号哟薜哪挲g?!对姟ふ倌稀坑忻贰罚骸皳坑忻?,其寶七兮;求我庶士,怠其吉兮?!币馑际敲纷映墒於湎?,以后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結(jié)婚年齡。唐鄭世翼《看新婚》詩:“初笄蒙桃李,新妝應(yīng)摽梅。”“待字”:《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笄而字?!币馑际桥映赡甏薏湃∶?,后來就稱女子待嫁為待字。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霍筠》:“孀居無子,賴有一女,名宜春,才十八,待字于家?!薄按辍保号哟觊L而聘。《后漢書·皇后紀(jì)下·獻(xiàn)穆曹皇后》:“操進(jìn)三女憲、節(jié)、華為夫人,小者待年于國?!崩钯t注:“留住于國,以待年長?!焙笠蛞苑Q女子待年長而聘為待年。
用于少女的代稱還有:綺年、妙齡、碧玉年華、桃李年華、錦瑟年華、花信年華等。
弱冠:男子二十來歲的年齡。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笨追f達(dá)疏:“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弊笏肌对伿贰吩娭唬骸叭豕谂岷?,卓犖觀群書?!薄笆际摇保喝畾q。語出《禮記·內(nèi)則上》:“(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后因以始室指三十歲。陶潛《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弱冠逢世祖,始室喪其偏?!薄鞍稀保何迨畾q的代稱。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fā)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么不滿意的事?”“知非之年”:50歲的代稱。語出《淮南子·原道訓(xùn)》:“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鞭静竦轿迨畾q時(shí)候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過失,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稱50歲。唐白居易《自詠》:“誠知此事非,又過知非年?!?/p>
用于青壯年的代稱還有:始冠、有室、茂年、壯齒、克壯、半百、艾年、知天命、知非之年、知命之年等。
“徐娘半老”:尚有風(fēng)韻的中年婦女。語出《南史·后妃傳下·梁元帝徐妃》:“徐娘雖老,猶尚多情。”清眠鶴主人《花月痕》第四十三回:“徐娘雖老,風(fēng)韻猶存,竟會想出這個(gè)令來?!?/p>
“花甲”:指60歲。古代用干支紀(jì)年,十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六十年周而復(fù)始,因稱花甲、花甲子,后亦指60歲。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之一:“況我剩周花甲子,謝人深勸玉東西?!薄瓣取保汗欧Q6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見前)。曹植《求自試表》:“伏見先武皇帝,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聞矣?!?/p>
用于60歲的代稱還有:耆年、年屆花甲、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等。
“古稀”:70歲。語出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后因用“古稀”為70歲的代稱。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公早貴,致位宰輔,壽臻古稀?!薄半q蟆保褐赴司攀畾q?!抖Y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薄稜栄拧め屟浴纷ⅲ骸鞍耸疄轳??!辈懿佟秾啤犯瑁骸叭穗q螅缘靡詨劢K。恩澤廣及草木昆蟲?!薄褒堢姟保核ダ?、年邁。《宋重修廣韻》:“龍鐘,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碧粕騺缙凇洞瘅西却鷷募胰恕罚骸褒堢娹o北闕,蹭蹬守南荒。”清王韜《淞濱瑣話》:“此數(shù)十寒暑中,自孩提無知以迄乎龍鐘待盡,其間或疾苦,或顛連,或憂愁,備人世諸苦惱而一身受之?!?/p>
“黃發(fā)”:指年老,亦指老人。老人的頭發(fā)由白變黃。《尚書·秦誓》:“雖則云然,尚猷詢茲黃發(fā),則罔所愆?!碧贫鸥Α队衽_觀》之一:“更肯紅顏生羽翼,便應(yīng)黃發(fā)老漁樵。”“皓首”:滿頭白發(fā),指年老,亦指老人?!逗鬂h書·呂強(qiáng)傳》:“故太尉段熲,武勇冠世,習(xí)于邊事,垂發(fā)服戎,功成皓首?!辈苤病杜c楊德祖書》:“雖未能藏之于名山,將以傳之于同好,非要之皓首,豈今日之論乎!”
“鮐背”:代指長壽老人。語出《詩·大雅·行葦》:“黃耇臺背,以引以翼。壽考維祺,以介景福。”鄭玄箋云:“臺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薄稜栄拧め屧b》:“鮐背,壽也?!滨T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故稱。
用于八九十歲的代稱還有:皓首、斑白、黃發(fā)、耆宿、耆耋、耄老、耋艾、耋老、耋壽、黃發(fā)臺背、黃發(fā)鮐背、耄耋之年等。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xué)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