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林(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巴山民居柱礎雕刻中的“魚”及其文化解析
李祥林
(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通江縣泥溪鄉(xiāng)梨園壩村系馬氏家族聚居地,現存穿斗木結構民居建筑院落58套。編號為25的院落,柱礎使用材質堅硬的石頭,一般是上圓下方或圓方之間有八面體相結合的多層式。雕刻主要見于方形部位,朝向屋子的一面未雕,其余三面及四角是吉瑞動植物紋樣浮雕,其中有不同造型的“魚”。從文化人類學來看,與建筑相聯系,魚往往成為辟火的象征;與家族相聯系,魚表達了生生不息的生殖祈愿;與功名相聯系,魚寄托了對仕途的向往。此外,梨園壩村民居柱礎上迄今猶見的“三魚共頭”雕刻,也為修正學界的某些說法提供了來自田野的實物證據。
巴山民居;梨園壩;柱礎;魚;三魚共頭
地處川東北大巴山的巴中地區(qū)石刻遺存豐富。就其題材言,大致分三種類型:宗教文化石刻,以南龕石窟為代表;紅色文化石刻,以紅軍標語為代表;民俗文化石刻,以村落民居為代表。2016年5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巴中市“中國石刻藝術之鄉(xiāng)”稱號。2012年7月,與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同仁前往該市所轄通江縣鄉(xiāng)下考察傳統村落,我對其民居柱礎雕刻中的“魚”印象頗深。下面就以此為題,立足人類學的跨學科視野,結合民藝、審美、習俗、考古等進行梳理和解析。
一
通江古屬巴國,秦隸巴郡,西魏建縣,今為巴中市所轄。我們去的是一個山村,叫梨園壩(又稱“犁轅壩”,得名有多種說法),屬通江縣泥溪鄉(xiāng),2016年被列入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等聯合公布的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7月10日上午,在巴中市文聯人士陪伴下,我們驅車從巴中出發(fā),穿過通江縣城,往東沿G347(原S302)通鐵公路(通江縣城至鐵林城)前行50多千米至泥溪鄉(xiāng),再順著山道進入梨園壩村,路況尚可(水泥路),全程行車3個多小時。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村民的房屋隨地勢層層遞升,錯落有致,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與山水自然、田園風光融為一體。由于地處較偏遠,民居基本保持傳統式樣。據當地人告知,梨園壩村現存穿斗木結構民居建筑的院落58套,其中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筑30套,明清建筑28套(四合院5套,三合院23套,保存較好的有20套,年久失修的有8套)。該村落系馬氏家族聚居地,今村委會所在地即馬氏宗祠舊址,雖僅存祠堂和戲樓地基以及巨型石獅等遺跡,仍使人不難想象當年氣勢。屋側有額書“扶風郡”的石碑,記述馬氏家族入川譜系,稱自周以來扶風馬姓“歷朝顯爵,今古無窮”而難以詳述,特表“大元之先公”,謂“始祖馬青錢系湖廣德安府麻城縣人氏,特授四川順慶府知府,后落業(yè)于保寧府通江縣龍蛇壩”,第四代“泗龍?zhí)厥趶V信府知府移小牛口及梨園壩”云云。據此記載,梨園壩馬家的直接先祖是元代從湖廣之地因任職而遷居四川的。曾任廣信(今江西上饒)知府的馬泗龍在梨園壩買田置地,大興土木,家業(yè)強盛,奠定了馬氏家族在該地的基業(yè)。梨園壩馬氏家族,據稱出兩位知府,明代還出一位將軍和兩位縣令,家世不可謂不顯赫。幾百年來,繁衍生息,子嗣興旺,形成了今天該村聚族而居的馬姓600余人。從古跡看,這個村落有頗具規(guī)模且雕刻精美的古墓20余座。其中3座南宋巖墓,據石刻文獻資料,墓建于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川、陜相鄰,梨園壩地處米倉古道的支線洋壁道上,其后山有“鐵林城”,清嘉慶和咸豐年間曾兩次加固維修(有《萬古千秋》《永垂不朽》等碑記事),是自秦入蜀的軍事要道米倉古道上的重要節(jié)點,地勢險要,其城墻、城門猶存。據當地研究者推測,該城當構筑于明末清
初,是馬氏家族用來保境安民、防寇避亂的。①有關情況請參閱《中國傳統村落——通江梨園壩》第55~57頁。該書由彭從凱攝影并撰文,2014年9月內部印刷。
梨園壩的院落大多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如今這些民居受到當地政府重視,分別編號掛牌保護,各家各戶仍由村里人居住和管理。見有客人來,村民們熱情地打著招呼,介紹情況。山村的房屋建筑,以土木石為材料,系穿斗式結構,兩面坡屋頂蓋著小青瓦,多為平房,也有帶干欄式回廊的吊腳樓。除了木材(該村民居建筑上的動物、植物等木雕紋飾多亦精美),房屋的基腳、柱礎、墻體、地面等對石材運用亦多,引人注意。如山腳處1號院,本系四合院結構,堂屋面闊五間,建筑應在百年以上,據掛牌介紹:
基石材質的選擇,普遍講究,正堂屋前的“落地檐”門坎石條尤其考究,都是罕見長條整石,長達丈余,外側呈半圓形,打磨細致,工藝高超。石砌天井“地壩”,按方正規(guī)制,沿中軸線設計為“擁堂”格局,莊嚴肅穆,彰顯尊卑秩序,無言傳輸著正統之禮儀,威權之震懾……擁堂上方呈方正形的“鎮(zhèn)宅石”設計鑲嵌,篤實穩(wěn)健,從心理上給主人以鼓動安撫等的暗示,堪稱微妙,應是中國文化經典性的人性化細節(jié)。(掛牌原文如此)
又如21號院,系三合院,有走馬轉角樓,門窗雕刻圖案亦佳,據介紹:
階條,長且大,長丈余者隨處可見??傮w上分析其房屋、石雕等建筑,頗具秦漢之風。尤其是祠堂前一對石獅,體量巨大,造型威武雄豪,工藝精湛,明顯得源于地理上靠近陜西、古長
安。歷史上,工匠世代深受主流文化影響。
這種長且大的階條石在山上民居院落多見,有的還刻有精美的圖案。從上朝下走時,經過鐫刻“毛主席萬歲”的巨石,右轉來到又一個院落。長方形院壩以石板鋪就,體積不小的石階條順屋檐走勢呈直角砌得整整齊齊,有十多條,每條石上都有保存尚好的花草、動物、祥瑞圖案等浮雕,造型生動大氣,讓人想見當年主家的氣派。而在村寨上方院落前面坎下那座碩大的石碑更令人驚奇,上面的戲曲人物雕刻、繁復的裝飾紋樣,以及四柱亭式鏤空雕刻,讓人贊賞不已。除了這些,山村院落間那形態(tài)多樣的柱礎及其上的雕刻也吸引著我。
柱礎是傳統建筑的基本構件之一,有圓形,有方形,講究的還會做成鼓形、瓶形、獸形、蓮花形、六面錘形等,不一而足。華夏傳統建筑以木構架為主,梁柱系統是主要承重骨架,所以歷來重視柱礎的設置。柱礎以石制作,作為立柱底部的收頭,最基本的功能是避免木柱直接跟地面接觸,起著穩(wěn)固、防潮的作用,同時又使單調平直的柱身產生視覺上的變化,具有裝飾和審美的效果。隨著柱礎形制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講究其上的雕刻紋飾,并賦予多種象征寓意。宋代《營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在介紹石雕紋樣時說:
一曰海石棉華,二曰寶相華,三曰牡丹華,四曰蕙草,五曰方文,六曰水浪,七曰寶山,八曰寶階,九曰鋪地蓮華,十曰仰覆蓮華,十一曰寶裝蓮華?;蛴谌A紋之間,間以龍、鳳、獅獸以及化生之類者,隨其所宜,分布用之。②該書有梁思成注釋本,見《梁思成全集》第七卷,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年。
六朝隋唐的柱礎石雕上多見人物、獅獸、蓮瓣、蟠龍等,及至明清時期,其形制和雕飾更見豐富,制作工藝愈高。梨園壩民居建筑的柱礎,從造型到紋樣都多姿多彩。按照主家意愿,經過巧匠之手,柱礎被做成裝飾美化、祈福辟邪的種種式樣,既從審美上賞心悅目,又表達了民間信仰訴求。特別是堂屋正廳檐廊下的那幾只柱礎,猶如人的眉目,不僅造型別致,而且雕刻精美,烘托著主家房屋的格調和氣勢,成為韻味獨特的民藝作品。來到梨園壩,我們把車直接開到山村上方,下車后先步行去高處的院落,然后再朝下走,依次考察。我們所到的最高處院落編號為25,平面呈直角“∩”形,開口處有三級式臺階,布局講究,氣勢不凡。居高臨下,由此可俯瞰這個馬姓為主的村寨。據巴中市文聯彭從凱介紹,此院落建筑是清末民初的,處在村落所在山坡的三分之二左右高度。正上方是堂屋,堂屋及兩側房屋有避雨的檐廊,廊下的柱礎引起了我的注意。柱礎使用的是材質堅硬的石頭,一般是上圓下方或圓方之間有八面體相結合的多層式,雕刻主要見于方形部位,朝向屋子的一面未雕,其余三面及四角是象征吉瑞的動植物紋樣浮雕,其中有不同造型的“魚”。圖1所示即雕刻在不同柱礎石角上的三條魚,很見匠心。第一幅是一條魚的側面,魚尾上翹,魚身似船,整體采用平面淺雕,形制樸拙;第二幅是一條魚的正面(略有殘缺),只雕出頭鰭,兩側胸鰭作扇面展開如雄獅狀,造型別致;第三幅是一條魚的整體,身體朝內彎曲,朝外翹起的頭尾以高浮雕表現(尾部有殘缺),鮮活生動。跨入正面堂屋前,仔細觀察檐廊下由圓形、八面體和方形三層組構的柱礎,我還發(fā)現了奇妙的“三魚共頭”雕刻,這勾起了我十多年前行走川南地區(qū)的回憶。
圖1 梨園壩民居柱礎上造型多樣的魚
二
魚的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中國造型藝術中,從原始彩陶的“人面魚紋”“魚蛙紋”,到宋明繪畫中的《魚樂圖》《藻魚圖》等,從歷代文人作品到各地民間藝術,對其的意象化表現既源遠流長又豐富多彩。通江梨園壩馬家老屋柱礎雕刻中的魚,造型生動,構圖多樣,其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象征寓意也頗豐富。從藝術人類學角度切入,我認為,這些“魚”意象疊加、交織的多重民俗審美含義,至少可從以下幾方面解讀。
(一)魚與建筑——辟火象征
魚作為吉祥的民俗符號,多見于人們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在華夏傳統建筑上體現尤多的是“懸魚”。此乃懸于山墻人字形博風板相交處的一種建筑裝飾物,又稱“垂魚”,通常以木板雕刻而成,多為單魚或雙魚造型(硬山式房屋不出山,懸魚隨之變體為磚雕或粉繪于山尖處)。歷朝歷代,見于各地房屋的懸魚及其變體,式樣眾多。根據主家的需求和祈愿,形形色色的懸魚出自民間創(chuàng)意,旨在祈福禳災求平安。屋頂懸魚習俗,主要見于中原、浙閩、西南地區(qū)。傳統木結構民居易遭回祿之災,古人認為雕刻上與水有關的圖案及文字,能鎮(zhèn)火避火、消除火患,因此,懸魚不單單是裝飾性構件(也不排除視覺審美),魚生水中,魚也是水的象征,從巫術思維和信仰心理看,懸魚的關鍵作用就在于借魚所象征的水使房屋避免火災。人們還把漢字“水”或“壬”“癸”(壬、癸五行方位代表水)跟魚圖案組合在一起,強化“以水克火”的民俗寓意,如浙江定海、蒼南的民居。①詳見《解讀定海傳統民居建筑的裝飾構件》(下),h t t p://d h n ew s. z j ol.c o m.c n/dhne w s/syste m/2011/06/15/013868945.sht m l,2011年6月15日;《懸魚:即將消失的古建構件》,http://www.c n x w.c o m.c n/syste m/2011/06/12/010796354.sht m l,2011年6月12日。在中國云南麗江,民居屋頂有造型多樣的懸魚;在日本大阪、京都的寺廟中,也屢見懸魚。按照五行學說,火克木,水克火,在建筑物上刻魚,鎮(zhèn)火之意昭然;從陰陽理論看,火屬陽,魚屬陰,以陰制陽,以求陰陽平衡。梨園壩村依山而建,傳統民居為穿斗式木結構,對火災的防范尤其是山地村民眼中大事,這從院落中用于蓄水的大石缸也不難看出。然而,不知是何緣故,我們在梨園壩并未看見懸魚(也許過去有,但未保留下來),那么,這些雕刻在木柱石礎上栩栩如生的魚,理應作為“辟火”的民俗象征物,而跟懸魚不同之處,僅僅在于安放在房屋的木柱之下,承載著木結構老屋的立柱。此外,考諸古籍,圖1第二幅之魚跟《山海經·北山經》中名曰“鰼鰼”之魚的形態(tài)很相近,后者“其狀如鵲而十翼”,其功能正是“可以御火”。
(二)魚與家族——生殖祈愿
魚在中國民俗文化中,不單單是房屋辟火的象征,其更多時候表達的是多子多孫、家族繁盛的祈求。譬如,“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民居建筑中壓蓋封檐裙板中縫的‘懸魚’,除了具有固定封檐裙板、保護懸挑檁頭之功能以及富有獨具特色的裝飾效果,同時,更深深蘊涵著納西民族對種族繁衍的熱切祈望,蘊涵著納西民族以魚象征配偶、情侶、生殖、繁衍的生殖崇拜的信仰觀念”[1]43。陜、甘地區(qū)民間剪紙中,以人、魚組合的造型常見,亦表達著同樣主題。當年,聞一多對魚作為生殖崇拜象征進行考察后寫下《說魚》一文,指出:
為什么用魚來象征配偶呢?這除了它的蕃殖功能,似乎沒有更好的解釋,大家都知道,在原始人類的觀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傳種是婚姻的唯一目的,這在我國古代的禮俗中,表現得非常清楚,不必贅述。種族的蕃殖即如此被重視,而魚是蕃殖力最強的一種生物,所以在古代,把一個人比作魚在某一意義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維他是最好的人,而在青年男女間,若稱其對方為魚,那就等于說:“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現在浙東婚俗,新婦出轎門時,以銅錢撒地,謂之“鯉魚撒子”,便是這觀念最好的說明。[2]134-135
接著,他從人類學的跨文化角度寫道: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以魚為象征的觀念,不限于中國人,現在的許多野蠻民族都有同樣的觀念,而古代埃及西部亞洲以及希臘等民族亦然。崇拜魚神的風俗,在亞洲西部,尤其普遍,他們以為魚和神的生殖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2]135也就是說,魚作為生殖象征具有跨地域和跨民族的意義。由此,馬氏老屋柱礎上那共有一頭的“三魚”,在此語境中亦含義昭然。說到“魚”和“三”,趙國華在論述半坡彩陶魚紋時有所分析,他認為:
半坡先民極早就擁有“三”這個數的抽象概念,大約和對魚的認識密切相關。在他們分食魚的時候,或者將“一”條魚分為頭、身、尾“三”部分,或者將“一”條魚視為等于“三”個魚頭。他們由此引出了“一分為三”“以一代三”“合三為一”“一與三相通”等復雜的數學概念,熟練而巧妙地運用到抽象魚紋的繪制中。這或許是人類象數思維的最早實例。[3]101
著眼本土哲學,“一”與“三”的符號象征又指向“道”,表達著古人對天地萬物本源及生成的認識,如道家鼻祖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體現的是“生生不息”之意。梨園壩馬氏民居柱礎石雕魚的“一”(魚頭)、“三”(魚身)組合,從象征看,與此義不無吻合之處。
(三)魚與功名——仕途向往
一般說來,魚出現在民居柱礎石雕上不算少見。湖南省隆回縣西洋江鎮(zhèn)湖橋村寧氏湖公祠,始建于清咸豐年間,其柱礎石雕引人注意,據研究者介紹:
湖公祠柱礎上雕飾的動物題材以龍、鳳、麒麟、獅、牛、馬、羊、鹿、喜鵲、蝙蝠、魚、仙鶴、猴、豬、兔子、婁鼠(當地傳說中地位較高的一種動物)等受到人們喜愛或名字有吉祥意義的動物最多……“魚”題材在數量上有單只魚、雙魚、三魚之分。在形式上或張嘴或翹尾,雙魚多成交叉狀或旋轉成太極圖案,三魚嘴相對旋轉成放射狀,設計感十足。在品種上又有鯉魚、鯰魚等區(qū)別。同時“魚”還與其他題材搭配組合,如魚鷹捉魚、魚化龍(鯉魚躍龍門)等。[4]48
的確,華夏民居柱礎石雕中單魚、雙魚、三魚皆有,但類似梨園壩馬家老屋柱礎上的“三魚共頭”則不多見。
圖1第二幅中,從魚之正面頭、鰭看,造型似為獅子魚,也可能是“魚化龍”。獅子魚,又名“蓑鲉”(pterois v olitans),長著一對大大的用來嚇唬敵人的胸鰭,這是其體型尤為別致之處?;蛘邽轱w魚,其為了躲避水中其他掠食者而進化出了能飛的胸鰭?!渡胶=洝の魃浇洝匪d“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的文鰩魚即屬飛魚類,云此魚“見則天下大穰”,以之為豐年征兆。馬家老屋的柱礎上若雕刻的是此魚,依然符合祈求吉瑞的民俗心理。獅子魚分布于朝鮮、日本以及中國東海、黃海等海域,它的胸背有長長的鰭條和刺棘,形似蓑衣,鰭棘具毒腺,遇敵時即側身以背上鰭棘向對方沖刺。通常,這些鰭條都處于展開狀態(tài),就像刺猬,掠食者無從下手。從觀賞角度看,這些鰭條和刺棘又好像戲曲演員背部所扎靠旗,一副威風凜凜的樣子。大巴山中馬氏家族老屋以此魚作為柱礎紋飾,用意當不難理解。而就魚化龍言,此或為“龍魚”之貌。在中國,民間傳說有龍魚,其有鰭有翅(梨園壩25號院柱礎正面雕刻的魚形與此不無契合之處),形似鯉魚又跟普通魚類有別。人們相信,龍魚像龍一樣生活在水中,神力非凡。究其淵源,龍魚信仰當來自“鯉魚跳龍門”的傳說,“魚躍龍門”或“魚化龍”象征著求取功名如愿、“金榜題名”。定居梨園壩的馬家祖上原本入仕為官,其房屋建筑上出現龍魚雕刻也是自然(象征求取功名的圖形在梨園壩村各院落的木雕和石雕中多見,連柱礎上的“三魚共頭”也與此不悖,見下文)。
圖2 梨園壩馬家老屋柱礎左右對應的兩側面
三
2003年10月,從河北武強舊城村賈家老宅屋頂上,發(fā)掘出150多塊年畫老版。據房屋主人說,賈家從事年畫印制及銷售已有六代,作品遠銷陜西、山西、河北一帶。當年祖輩分家,立有契約,明確規(guī)定畫版等“只許使不許賣”。在清咸豐年間分家文書上,寫著賈家有畫版520塊,賈振邦的曾祖分得200余塊。畫版?zhèn)鞯劫Z振邦父親手上后,雖歷經戰(zhàn)亂、洪水等,但一直被老人視為命根子而嚴加保護。老人最后把所有畫版藏在房頂的磚瓦與葦箔之間,立下遺囑要后人好好看護。這批年畫老版中,有一幅被今天武強年畫館視為鎮(zhèn)館之寶的《三魚爭月》:畫面主體是三條鯉魚共有一頭,其上方是一輪圓月,下方左右兩側還各有一組小型的三魚共頭,題字“三魚爭月”。馮驥才對此幅年畫情有獨鐘,他在《古版〈三魚爭月〉考析》中寫道:
三條肥大鯉魚爭用一個魚頭——它們使足力氣,擺尾翻身,躍出水面,掀起拍天巨浪。這種奇異而充滿情趣的手法,是為了強調一個“爭”字。但實際上它們不是在爭頭,而是在爭天上的一輪明月。為了陪襯氣氛,對比三魚之巨,左右還各安排一組同樣在爭頭——爭月的小石斑魚。它們?yōu)槭裁匆獱幵履亍@里并非畫一個典故,而是使用民間年畫中慣用的諧音手法,將“月”諧音于“躍”,看似“三魚爭月”,意為“三魚爭躍”。鯉魚跳躍即跳龍門,民間傳說中,鯉魚躍過龍門就能成龍,騰空上天??婆e文人把考中狀元叫作“鯉魚躍龍門”,老百姓則把生活幸福的飛躍也稱作“鯉魚躍龍門”。爭躍是爭著躍龍門,去取得更好的生活。[5]155
也就是說,這共頭的三魚爭相跳躍的畫面,表達的是跟功名祈愿相關的“躍龍門”。發(fā)掘的古版中,有帶“盛興”“復盛興”“盛興店”“盛興畫店”字樣的。從風格看,其年代下限為民國初年,上限至清代咸同年間。馮驥才推測,盛興店比盛興畫店要早些,前者改為后者大約在同治年間。他說:
倘若《三魚爭月》真的是盛興店的刻品,也一定是更早的古版的翻刻版。因為它畫風太古老了。如果單說“三魚爭頭”的形象,我認為它的產生一定更早,因為在中國各產地的年畫中都沒有出現過“三魚爭頭”的形象,據說只在湖南侗族人的古代石刻中出現過。照此說來,它就遠遠不是清代中期可以界定的了。[5]157-158
著眼造型藝術,求證于來自地下的考古實物,可知“三魚共頭”(亦有人稱“三魚爭頭”)本是中國審美文化史上古老的符號,它奇妙的身影遠在漢代畫像石中便已出現。
我初次看見“三魚共頭”實物,是20世紀90年代在川南瀘州所轄的合江縣。1999年5月,四川省儺文化研究會與瀘州市文化局在赤水河流經的合江縣聯合召開“新時期儺文化研討會”,與會代表有40多人。會議期間,參觀了縣文化館歷年發(fā)掘收集的漢代石棺。那時,該縣還沒有專門的博物館,各種石雕文物都放在過道及空地上。合江是四川漢畫像石棺的集中地之一,該地出土的30多具漢棺在中國美術史上名聲甚響,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頗具代表性,為學界研究漢代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合江是長江上游最早建縣的三個縣之一,古稱符陽縣,建于西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合江漢代畫像石棺多見于崖墓,整石雕刻,一般長220~250cm,高70~90cm,寬60~80cm。在縣文化館參觀時,一具石棺引起我的注意,該棺B側有以蟾蜍、玉兔、九尾狐、三足青鳥以及“三魚共頭”組合的圖案,魚上方還有一只飛鳥。當時手中無相機,回到旅店后,我還憑記憶將這組圖像描繪在筆記本上,至今保存。這具編號為4的漢棺,1994年12月出土于合江城區(qū)張家溝2號崖墓。對比梨園壩民居柱礎上的“三魚共頭”,不難發(fā)現二者在整體造型及雕刻手法上的相通之處。梨園壩馬家老屋的“三魚共頭”位于多層式柱礎的方形部位,與之相對的另一面雕刻著玉兔(圖2)。若二者都與掌管“不死之藥”的西王母有關,則該柱礎雕刻也體現出長壽祈愿。嫦娥便因偷食丈夫從西王母那里討來的“不死之藥”而飛升月宮。再看武強年畫《三魚爭月》,除了“魚躍龍門”典故,是不是也有向往飛升月宮長生不老的寓意呢?
圖3 三臺縣郪江鎮(zhèn)崖墓石刻“三魚共頭”圖案,如今被借用在園區(qū)景觀墻上
著眼古史,魚跟先民生活關系密切,魚紋多見于半坡、姜寨等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盆上。漢棺及石刻中的“三魚共頭”亦屢見于黃河流域,以晉、豫、魯為例,就有山西離石馬茂莊左元義墓東漢和平元年(150年)畫像石、山東肥城欒鎮(zhèn)村東漢建初八年(83年)張文思為父造祠堂后壁畫像石以及杜甫故鄉(xiāng)河南鞏縣東漢崖墓石刻①詳見韓永林、吳曉玲《漢畫像石中“三魚同首”圖像的藝術造型辨析》,《雕塑》2009年第2期;傅永魁《河南鞏縣石窟的新發(fā)現》,《考古》1977年第4期。。仍把目光轉回四川,就我走訪所見,除了川南合江,在川北地區(qū)出土的漢代石棺上也有發(fā)現。三臺縣今屬綿陽市,該縣郪江鎮(zhèn)農歷五月二十八有傳統的城隍廟會①參閱李祥林《巴蜀地區(qū)的城隍信仰與民俗戲劇》,《宗教學研究》2015年第1期。,并已被列入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夏天,我專程去了三臺郪江趕廟會,參觀了有名的郪江崖墓(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崖墓群中,金鐘山2號崖墓石棺側板上便有“三魚共頭”浮雕,其居于畫面中央,左右還有麒麟、朱雀。200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三臺郪江崖墓》對其做了介紹。不僅如此,當地文管所還使用此“三魚共頭”圖案作為園區(qū)景觀墻上的裝飾(圖3),向游客展示。漢代以后,“三魚共頭”也屢見于瓷器上,如安徽六安椿樹鎮(zhèn)唐代墓葬出土的白瓷研盤上的紋樣、陜西省歷史博物館藏韓城出土元代褐釉貫耳壺表面圖案。以扶風地望自豪的通江梨園壩馬家,對此傳統祥瑞圖案自然是不陌生的。
2014年10月中旬,四川省傳統村落立檔調查工作啟動會在成都召開。會間我遇見巴中市文聯的彭從凱,他告訴我梨園壩還有一處老屋柱礎上有“三魚共頭”圖案。該房子在更高的山坡上(我們前次未去),房屋的建筑年代大致在清道光時。隨后,他以9月新出攝影冊《通江梨園壩》相贈。影冊中有他所說的柱礎,只是三魚所共之頭完全簡化為等邊三角形,魚身則圓鼓鼓的,雕刻手法為陰刻,造型風格更簡樸。
走向田野,著眼民俗,就“三魚共頭”作跨地域和跨民族觀照,我們會有更多發(fā)現。在中國南方地區(qū),侗族有“識魚認族”之俗。他們認親或認族,先問對方知否“一腳踩三魚”。若答對了,便視你為同族親人;若答不出,則被認為其中有詐。“一腳踩三魚”相傳跟侗族祖先“飛山蠻”的“三鯉魚共頭”圖騰有關:“侗家后裔,把這個圖騰畫在或雕刻在廟堂、鼓樓和住房等建筑物上,繡在枕頭被單或褙底上,特別是刻在每座橋頭鋪路的青石板上,行人踏橋進村時,誰個不‘腳踩三鯉’呢,若不知其中的奧訣,就不會認你為親人?!盵6]有似梨園壩,在湖南靖州飛山村的柱礎雕刻中亦見“三魚共頭”,有解釋稱:“這是一個部落聯合的標志。三個部落是三條魚,共一個頭目。表示三個部落和平共處”[7]。廣西龍勝縣和平鄉(xiāng)龍脊古壯寨地處桂北山區(qū),至今尚存許多古跡,其中有“三魚共首”石刻。有此圖案的石板橋約建于清光緒年間,原由四塊長4m、寬0.8m的石板拼合而成,現存一塊石板上刻著“三魚共首”。究其含義,有說是為了紀念龍脊廖家先祖三兄弟團結一心、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功績[8];也有稱,當地有廖、侯、潘三姓,村民身份也是多民族,該圖案的“寓意是廖、侯、潘三姓的和諧團結,更深一層的寓意是壯、瑤、侗三族的和諧團結”[9]。而在貴州,距離從江縣城20k m的銀潭侗寨有鑿于清代的水井,其中圓井有二,一內圓外方,一內外皆圓,井壁用三截桶形石頭做成。內圓外方那口,井沿四角分別刻有鴛鴦交頸、“三魚共頭”和銅錢圖案,四周則鐫刻花草紋和斜線紋。[10]此外,在中國民俗藝術領域,利用同構共生原理的“三魚共頭”,還見于四川地區(qū)的蜀錦紋樣、民國時期的硯臺雕刻、元代耳壺和民間剪紙等。不僅如此,極富創(chuàng)意的該符號還出現在北方秧歌表演的隊形變換中,亮相在汽車輪轂的設計上……
梳理本土造型藝術史上的“三魚共頭”,有論者說:“到目前為止,我們見到的東漢時期的三魚爭頭圖多出現在畫像石上,闕、祠、墓都有,僅一例刻在石壁上,其他質料的藝術品上未見此圖,似乎只有石刻工匠對它感興趣。而漢代以后的石刻藝術中卻未見它,僅在瓷器上見到它的身影。”[11]141就我走訪所見,此處末尾語可商榷。當今時代,文化人類學、藝術人類學提倡“多重證據法”,主張在傳世文獻、地下考古之外還應注重民間田野。該論者關注到“地下”文物但未顧及“民間”案例,所下斷語難免有偏。綜觀上述案例,“三魚共頭”透露出的“繁衍昌盛”“富足有余”“奮力進取”“族群團結”等寓意無疑具有普適性,這對于從“湖廣麻城”遷至川北大巴山聚族而居的馬氏家族,也是適用的。
[1]羅漢田.殘留在民居中的“生殖崇拜”[J].民間文化,1999(2).
[2]聞一多.神話與詩[M].北京:中華書局,1956.
[3]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4]雷永明.古代祠堂裝飾藝術研究——以湖公祠柱礎裝飾藝術為例[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0(2).
[5]馮驥才.年畫行動:2001~2011木版年畫搶救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2011.
[6]侗鄉(xiāng)魚俗[E B/O L].[2017-06-02].http://hunan.51yala.c o m/H t m l/200778 22317-1.H t m l.
[7]鳳凰扎獅子頭的聶胡子是出名的“美髯公”[E B/O L].(2012-10-30)[2014-04-22].http://hunan.sina.c o m.c n/tra v el/m essage/2012-10-30/ 094323006_3.ht m l?f ro m=hu m an_x gbd.
[8]龍脊梯田——夢幻中的美景[E B/O L].[2014-07-20].http://www.glhantang.c o m/inde x.php?m=H_ne w s_lis&a=sho w&id=9761.
[9]龍脊古壯寨[E B/O L].[2017-04-09].http://baike.so.c o m/do c/3064712-3230396.ht m l.
[10]銀潭侗寨簡介[E B/O L].[2014-07-25].http://www.c aissa.c o m.c n/yintantong z hai/synopsis.
[11]楊愛國.古代藝術品中的三魚爭頭圖探析[J].民族藝術,2013(3).
(責任編輯、校對:李晨輝)
The ImageofFishon theColumn BaseofDomestic Architecture in Bashanand ItsConnotation
LiXianglin
As habitation of the Ma households,Liyuanba village in Nixi township of Tong jiang county boasts 58 domestic com pounds featuring chuan-dou type structure.The NO.25 com pound is charac teristic of stone column bases which are round on top and square at the base orw ith octahed rons in between.Excep t for the facet facing the hallin house,the other three facets of the square base are decorated w ith reliefs ofanimals and p lants w ith ausp icious significance,among which are fishes ofvarious types.In the perspective ofculturalanthropology,the image of fish em p loyed in connection w ith architecture is a token ofevading fire;w ith household,thew ish ofeverlasting posterity;w ith fame and honor,the asp iration forofficialpositions.Besides,the existing relief featuring three fish sharing a head lends physicaltestimony to the rec tification of some views of the academ ic circ le.
Domestic Architecture in Bashan,Liyuanba,Column Base,Fish,Three Fish Sharing One Head
J026%%%
A
1003-3653(2017)04-0072-07
10.13574/j.cnki.artsexp.2017.04.009
2017-05-16
李祥林(1957~),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戲劇學與文藝美學。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華美學與藝術精神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6ZD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