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欣
我在古鎮(zhèn)打了個盹兒
文 王 欣
充滿詩意的古蓮橋
伴著煦暖的春風(fēng),步入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江蘇省昆山市錦溪古鎮(zhèn)。一泓清波柔軟光潔,一段廊橋秀美婀娜,一條石板路迂回曲折,一片黛瓦古建古樸滄?!\溪是原汁原味的,也是古香古色的,歲歲年年,靜等花開,嫻靜如許。置身其中,明明是清醒的,卻又恍然若夢中。難怪沈從文將她喻為“睡夢中的少女”,馮英子則稱她“淡抹濃妝總相宜”。
水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尚未步入古鎮(zhèn),遠(yuǎn)遠(yuǎn)望見一座臥波長橋,名叫古蓮橋。橋中央拱起部分建一亭,飛檐翹角,造型別致。亭子兩邊的廊橋各長數(shù)十米,廊檐上的大紅燈籠隨風(fēng)輕搖。明媚的陽光里,古橋頗具詩意地倒映于澹澹湖面,宛若鏤空的剪紙,雅致而頗具詩意。
“東迎薛淀金波遠(yuǎn),西接陳湖玉浪平”。錦溪素有“金波玉浪”之稱。的確,從地圖上看,五湖三蕩環(huán)繞古鎮(zhèn),“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如果說,水墨是錦溪的主色調(diào),那善于舟槳之事的船娘便是一劑不可或缺的顏料,她們搖櫓擺槳,讓這幅丹青畫卷更加靈動。
登船離岸。船娘四十多歲,身著藍(lán)底白花小褂,圍系上藍(lán)布頭巾,或許緣于江南服飾的陪襯,她的笑靨獨具風(fēng)韻,一如河岸盛開的桃花。她用柔臂搖動船槳,嫻熟而嬌柔地輕舞水波,在蠻力與巧勁的幻化中風(fēng)情萬種。時不時,她又和著搖漿的節(jié)奏,用吳儂軟語哼唱江南小調(diào),盡管我這位外地客很難聽懂,但伴著如水波柔柔蕩漾著的曲調(diào),思緒竟也翩翩輕晃起來。船娘在世代廝守的河道上不慌不忙地劃著,她們穿越歷史的隧道,從遙遠(yuǎn)的過去一路劃來。她們是印象水鄉(xiāng)的支點,賦予人們對錦溪古鎮(zhèn)多情而夢寐的向往。
在騎水樓坊河埠頭上岸,沿傍溪伸延的石板街漫行,民間博物館不勝枚數(shù):篆刻藝術(shù)館、書法碑帖博物館、紫砂博物館、錢幣珍藏館、根雕博物館、華夏奇石館等等。
走累了,抬頭是一家傍溪倚水的茶館,選一處臨河的花窗獨坐。河對岸,是一座座江南特色的院落和瓦房,幾枝爭艷的桃花正伸出墻頭炫耀春色。窗戶右側(cè),距離三五十米的青石橋邊上,兩棵高大的柳樹已經(jīng)發(fā)芽,遠(yuǎn)望如同披了一層綠紗。橋上一對年輕的情侶親昵地?fù)碓谝黄穑柚掷锏臄z影桿定格人生的美麗。清香撲鼻的碧螺春端了上來,裊裊茶香里,一段悠然的評彈聲依稀飄來。我微閉雙眼,靜靜地聽著想著,任憑思緒在古街古巷里閑適地游弋。
錦溪和其他水鄉(xiāng)古鎮(zhèn)類似,卻也有不同。這里沒有鋪天蓋地的商店,沒有高聲叫賣的攤販,沒有成名后的喧囂與浮躁,這里是安詳?shù)?,靜謐的。不知何時,我竟倚窗打起了盹,間或一條烏篷船從遠(yuǎn)處的橋洞中蕩來,劃破漣漪從窗下悠然而過,我恍惚睜開眼睛,惺忪一瞥,又很快閉上,心里想著,再小憩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