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勤,陳三妹,李 暉,傅文珍,陳 曉,陸瑞光
(1.紹興文理學院醫(yī)學院,浙江紹興 312000;2.浙江省紹興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浙江紹興 312000;3.浙江省紹興第二醫(yī)院,浙江紹興 312000;4.浙江省紹興市婦幼保健院,浙江紹興 312000)
構建國際護生跨文化實踐教學體系的行動研究
孫一勤1,陳三妹1,李 暉1,傅文珍2,陳 曉3,陸瑞光4
(1.紹興文理學院醫(yī)學院,浙江紹興 312000;2.浙江省紹興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浙江紹興 312000;3.浙江省紹興第二醫(yī)院,浙江紹興 312000;4.浙江省紹興市婦幼保健院,浙江紹興 312000)
目的構建護理學專業(yè)國際護生跨文化實踐教學體系,以期應對逐漸增多的國際交換生的實踐教學需求。方法以行動研究法為框架,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制訂計劃、實施計劃、觀察效果、反思及進行再計劃構建國際護生跨文化實踐教學體系。結果從支持組織、師資隊伍、教學資源、管理制度4方面構建了院校聯(lián)合管理的國際護生跨文化實踐教學體系。結論國際護生跨文化實踐教學體系可以實現(xiàn)對國際護生的教學資源供給,提高護理學專業(yè)的教學服務和適應能力,促進護理教育的國際化發(fā)展。
國際護生;教學體系;行動研究;跨文化;實踐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內醫(yī)療市場的日趨國際化,以及全球性護理人力資源的匱乏,給我國護理領域帶來了發(fā)展的契機和空間,這使得高等護理教育向現(xiàn)代化、終身化和國際化的趨勢發(fā)展[1]。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等護理專業(yè)人才,成為高等護理教育者研究與探索的重要課題。為此,許多院校開展了與國外護理高校的教育合作[2-5],其中學生交流項目就是有力推動我國高等護理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紹興文理學院醫(yī)學院自2012年開始接收國際交換生來校附屬醫(yī)院實習。因國內外護理教育理念、臨床教學環(huán)境、臨床實習目標、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對國際護生所開展的實踐教學不同于本校學生,但目前國內接收國際護生來華臨床實習的院校不多,缺乏可供借鑒的實踐教學體系。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是以批判理論為基礎,通過研究者和研究對象共同參與式的研究方法,在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對研究對象進行動態(tài)的干預和持續(xù)質量改進[6-7]。筆者應用行動研究法進行院校合作的國際護生跨文化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用行動研究方法,以發(fā)現(xiàn)問題、制訂計劃、實施計劃、觀察效果、反思及進行再計劃為基礎模式[8],通過不斷的嘗試與反思,改進現(xiàn)有的管理方式,使國際護生的實踐教學得到良性發(fā)展。實踐教學過程中以2周為1個循環(huán),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及時調整方案進行下一循環(huán),使得實踐教學圍繞國際護生的個體情況,保持靈活度和適應性。
1.2 構建國際護生跨文化實踐教學體系
1.2.1 行動參與者 包括參與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3所附屬醫(yī)院教育主管、護理系教學管理人員、臨床帶教教師、研究者本人、參與學習的國際護生以及提供支持的本校護理學專業(yè)學生。
1.2.2 行動步驟
1.2.2.1 發(fā)現(xiàn)問題 通過國際護生的實踐教學,發(fā)現(xiàn)并提出了國內缺乏系統(tǒng)的國際護生臨床實踐教學體系問題[9]。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國內的國際護生實踐教學處于零散狀態(tài)。通過文獻研究[10-13],從微觀層面分析影響國際護生個體跨文化臨床實踐的影響因素主要有歸屬感問題、語言障礙問題、文化意識問題、角色期待問題、安全風險問題,從宏觀層面分析歐洲博洛尼亞進程中高等護理教育的一體化框架和芬蘭方的教學要求,為兩國之間的教學目標匹配、教學評價一致性和學分互認提供指導。如采用學習結果進行資格描述,發(fā)展能力本位的資格體系,使用靈活的學分轉換系統(tǒng),實行多方參與的質量評估可以增加不同國家之間的護理教學的理解度和融合,這些研究結果均用于指導國際護生跨文化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14-17]。
1.2.2.2 制定計劃 以跨文化護理理論[18]為指導,并通過對國內外國際護理交換生實踐教學的研究,提出以院校聯(lián)合管理為基礎,國內外院校學分互換為核心的國際護生跨文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方案,明確了其構建內容包括:跨文化實踐教學的支持組織體系、師資隊伍體系、教學資源體系、教學管理體系4個方面。
1.2.2.3 實施計劃 紹興文理學院醫(yī)學院的2所附屬醫(yī)院和1所教學醫(yī)院參與實施實踐教學。訪學前溝通:專業(yè)導師在護生來校前通過電子郵件、SKYPE等與其進行網(wǎng)絡溝通,提供學校和醫(yī)院相關信息,討論實踐安排計劃,安排相關科室和導師,一方面了解護生的學習要求,評估護生的學習能力,為后續(xù)管理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幫助護生了解兩國校園文化和臨床護理環(huán)境差異。導向周活動:國際護生來訪的第1周,以文化調適為主,相關導師、支持小組學生和實踐伴同一起幫助護生熟悉相關醫(yī)院、帶教老師、學校管理部門、住宿環(huán)境、周圍生活環(huán)境等,重點向護生講解中國醫(yī)療照護體系的現(xiàn)狀,醫(yī)患關系、護患關系現(xiàn)狀,與患者溝通中應注意的相關問題以及一些本地的風俗人情等。制定教學計劃:在國際護生來校之前,按照國際護生的具體實踐目的,確定教學醫(yī)院,安排個體化的??戚嗈D計劃,根據(jù)??频牟煌攸c制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在國際護生來校后,再次進行討論和適當調整。教學活動實施:國際護生的臨床實踐教學形式主要以跟班實習為主,學院安排1名本校學生擔任國際護生實踐期間的伴同,跟隨固定的帶教老師,參與各種輪班,學習各種基礎護理操作、專科護理操作、床邊病情觀察、患者溝通和健康教育等;實習科室定期組織??葡嚓P疾病的全英文業(yè)務學習、雙語查房、中外比較分析等學習活動,中外學生聯(lián)合開展護理查房、專科病例討論,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護患溝通、價值判斷、護理決策等問題。
1.2.2.4 觀察效果 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收集國際護生參與跨文化實踐教學的體會;通過對行動小組的會議記錄,分析跨文化實踐教學管理模式對教師和學生自身產(chǎn)生的效益。此外,通過第二輪運行實踐也評價了體系運行的順暢程度,驗證了體系構建的成效。
1.2.2.5 反思及進行再計劃 采用實地考察和網(wǎng)絡交流兩條途徑對實踐教學的組織和實施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控。一是管理小組成員在醫(yī)院內以訪談、查看、考核等方式進行國際護生臨床實踐教學督查;二是通過網(wǎng)絡交流,收集臨床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反饋給帶教老師,并提供解決方案。
1.3 教學體系效果評價 采用學生和教師兩方面評價。學習效能的評價:各醫(yī)院根據(jù)??魄闆r,開展講課、出科考核、操作考核等多種形式對國際護生進行評價,并將考核結果反饋給外方學校,其評價指標涵蓋服務態(tài)度、學習能力、操作技能、臨床反應能力、綜合處置能力等。教學模式的評價:國際護生對臨床帶教教師及伴同學生的相關知識及技能的評價;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組織管理等方面的評價;臨床實踐結束后,征詢交換生國家教師的評價。
2.1 國際護生跨文化實踐教學體系 見表1。
表1 國際護生跨文化實踐教學體系
表1(續(xù))
2.2 國際護生跨文化實踐教學體系的評價 2012年9月至2015年5月,國際護生跨文化實踐教學體系已在本校和參與醫(yī)院循環(huán)運行3輪,共完成5名國際護生3個月以上的臨床實踐教學。參與的國外學校有芬蘭于韋斯屈萊應用科技大學和米凱利應用科技大學。實習科室涉及兒科、胃腸外科、分娩室、手術室、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中心、康復理療中心、產(chǎn)科病房、社區(qū)健康教育中心、ICU等多個科室。國際護生學習效能評價結果顯示:國際護生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接受能力強,獨立自主性強,在技術操作層面稍遜于國內學生,但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和關懷能力,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臨床護理興趣濃厚,表現(xiàn)出較強的文化適應能力。教學模式評價顯示:該實踐教學管理模式適應國際護生的實踐教學需求,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了良好的引導和管理作用,各醫(yī)院的護理教育主管認為國際護生的實踐教學任務有助于鍛煉護理人才,促進了醫(yī)院臨床護理師資隊伍的發(fā)展,各醫(yī)院將進一步精心組織,周密計劃,合理安排,以應對未來的國際護生實踐教學任務。
3.1 有利于護理教育的國際化發(fā)展 本研究清晰了國際護生參與跨文化實踐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應用行動研究法通過理論研究、調查研究確定問題的解決方案,制定行動計劃,最終構建了國際護生的跨文化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提出的跨文化適應支持管理、教學組織模式以及創(chuàng)新的管理模式,可融入護理教育國際化的進程,提升護理人才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性和實用性。
3.2 促進護理學專業(yè)的發(fā)展 應用行動研究法構建的國際護生跨文化實踐教學體系,其創(chuàng)新的教學組織、資源和管理模式,能協(xié)助臨床護理教師有效組織教學,實際解決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遭遇的問題,切實幫助國際護生參與跨文化實踐學習。國際護生跨文化實踐教學體系為院校教師、中外教師、中外學生提供了互動交流的平臺,這種良好的互動交流對學生、教師參與國際護生實踐教學的態(tài)度產(chǎn)生積極影響。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師間、師生間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又催生了新的知識和學習動力,促進了參與者思想的開放和自身成長,這些進步和開放將為護理學專業(yè)的發(fā)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1] 王娟,藍宇濤.國際護理人才需求與涉外護理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體系建設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2(6):24-25.
[2] 王惠珍,魏小雪.我國國際適用型本科護理人才培養(yǎng)現(xiàn)狀綜述[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5):391-395.
[3] 鄧菲菲,魏大瓊.國外高職高專護理教育中院校合作的現(xiàn)狀及對我國的啟示[J].護理學雜志,2015,30(19):75-77.
[4] 史崇清,路蘭,李勤,等.我國護理中外合作辦學的現(xiàn)狀研究分析[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0(5):34-36.
[5] 韓靜,王洪俠,沙紹軒,等.護理專業(yè)本科生對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態(tài)度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9):678-680.
[6] 俞琦,嚴慧,鄭麗萍,等.行動研究法對社區(qū)護士健康教育能力和高血壓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干預研究[J].護理與康復,2016,15(11):1022-1025.
[7] 張英,王天豐.行動研究法對80歲以上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4,13(6):552-554.
[8] 馮鑫,劉均娥,付鳳齊.泌尿外科老年患者術后下肢活動依從性的行動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9):779-782.
[9] 方進博,賀莉,游桂英.國際護理本科交換生心內科臨床帶教體會[J].護理學報,2012,19 (7A):27-29.
[10] Carpenter LJ,Garcia AA.Assessing outcomes of a study abroad course for nursing students[J].Nurs Educ Perspect,2012,33(2):85-89.
[11] Lee RL,Pang SM,Wong TK,et al.Evaluation of an innovative nursing exchange programme:health counseling skills and cultural awareness[J].Nurse Educ Today,2007,27(8):868-877.
[12] Myhre K.Exchange students crossing language boundaries in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J].Int Nurs Rev,2011,58(4):428-433.
[13] Edgecombe K,Jennings M,Bowden M.Intern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and what impacts their clinical learning: literature review[J].Nurse Educ Today,2013,33(2):138-142
[14] Salminen L,Stolt M,Saarikoski M,et al.Future challenges for nursing education A European perspective[J].Nurse Educ Today,2010,30(3):233-238.
[15] Satu KU,Leena S,Mikko S,et al.Competence areas of nursing students in Europe[J].Nurse Educ Today,2013,33(6):625-632.
[16] 孫一勤,姜安麗.博洛尼亞進程中的歐洲高等護理教育改革與啟示[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30):76-78.
[17] 應晶晶,孫一勤,陳三妹.芬蘭護理教育的能力導向特點分析及啟示[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20):24-27.
[18] 張鳳,耿桂靈.跨文化護理理論在當代護理教育中的應用[J].醫(yī)學與哲學,2013,34(3A):85-89.
孫一勤(1971-),女,碩士,副主任護師/副教授,護理 系副主任.
2017-03-06
G424.1
:A
:1671-9875(2017)09-0995-04
10.3969/j.issn.1671-9875.2017.09.028
2013年紹興文理學院課程教學模式國際化改革項目,編號: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