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振軍 鐘志兵 申尋兵 隋華杰 張雪靈
摘要:共情指體驗他人的內心世界如同體驗自己的內心世界一樣。近年來緊張的護患關系及多發(fā)的護患糾紛亟待解決,共情作為一種解決良方日漸受重視。本文對護士共情的內涵、結構及共情進行闡述,以期對緩解護患關系和減少護患糾紛產生積極作用,為護士共情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護士;共情能力;結構;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5-0042-03
一、引言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的健康帶來了很多威脅,病患數(shù)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護士是直接對患者進行醫(yī)療護理的工作人員,作為護士必備的基礎能力之一,共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護理工作質量。緊張的護患關系及頻發(fā)的護患糾紛急需解決,作為一種可通過后天培養(yǎng)獲得的能力,共情對護患關系的建立和維護起決定作用,有利于促進護患溝通和化解護患糾紛,因此護士的共情能力也引起了醫(yī)療機構及社會的重視。本文將對護士共情能力的內涵、結構及功能進行綜述,為護患關系的改善及減少護患糾紛提供可行的參考依據(jù)。
二、護士共情內涵
1.情感視角
共情內涵可從情感視角解讀,研究者對共情的情感視角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共情是對他人情感的覺察或體驗。Scotland等提出的共情概念表明共情是對他人情感體驗的認知。Hoffmon把共情描述為對他人處境的情感反映。在Eisenberg看來,共情即是理解并體驗他人情感。
2.認知視角
共情的認知視角對共情內涵下的定義為“共情是個體對他人想法、情緒及內心世界的認知”。Ho-gan等指出,共情是通過對他人內心世界的認知、分析及推斷而產生的情緒體驗;Fabes的研究表明共情是對他人情緒或處境的認知;lcks則提出共情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對他人內心想法的推斷。
三、護士共情結構
1.雙因素論
(1)功能視角。護士共情結構的功能視角從共情的兩個構成因素解讀共情的基本結構,認為共情由認知及情感組成。Fesback認為共情的結構有認知和情感兩個成分。崔芳等研究表明,共情的組成亦包括認知和情緒成分。
(2)過程視角。Decety等從神經科學角度,結合共情的基本過程,指出共情的調節(jié)過程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個部分。
2.三因素論
共情結構的三因素論認為共情的基本結構至少包括三個成分。Gladstein等提出共情的三個結構分別是認知共情、情感共情及行為共情。認知共情也稱共情識別,是共情的輸入過程,指對他人內心世界的識別和理解能力;情感共情是共情的加工過程,指對他人情感的識別與理解;行為共情是共情的輸出過程,指的是對他人共情的表達。三個過程是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共情的輸入是共情的基礎,共情的加工則是共情輸入與輸出的中介,共情的輸出則是共情的表達過程。
四、護士共情作用
1.對患者
(1)理解患者內心需求,提供個性化護理。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們低級需要的滿足會使人們的需要層次從低級需要向高級需要升級。囿于經濟和科技發(fā)展限制,患者對醫(yī)療服務的要求局限于醫(yī)療技術水平屬低級需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患者的醫(yī)療服務要求從低級需要轉向高級需要,對醫(yī)療過程中的人文關懷越來越多。李仁鳳等指出患者的滿意度多半來源于醫(yī)療服務而非醫(yī)療技術水平。于德華等認為具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夠切身感受到別人的需要,并適時提供援助,從而對患者傾注人文關懷。護士的共情能力有利于準確識別和理解患者的內心醫(yī)療需求,為患者制訂科學而合理的個性化的護理服務,滿足患者醫(yī)療服務要求。
(2)促進護患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共情是護士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恰當運用共情能促進護患溝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莊沁紅等的護生共情能力與護患溝通的相關性分析表明兩者呈正相關(r=0.324,P=0.001)。護士共情能力越高,其護患溝通能力就越強,護患關系就越好。護士共情能力對醫(yī)患溝通的促進作用體現(xiàn)在對患者內心世界及體驗的識別、理解和應對。護患溝通的前提是護士準確把握患者的內心真實想法,共情的識別能力有利于促進對患者內心世界的識別,把握患者的真實醫(yī)務要求;共情的理解能力體現(xiàn)在護士對患者內心想法的理解,可幫助護士了解患者的真實需要,為患者的醫(yī)療服務提供參考;共情的應對能力則是護士對患者共情的表達過程,在識別和理解患者內心需求的基礎上,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醫(yī)療服務。良好的護患溝通能幫助護士準確識別和理解患者的醫(yī)療服務要求,而人性化科學的醫(yī)療服務能提升患者治療滿意度,進而為護患關系的構建提供了基礎。良好護患關系的構建既符合患者利益,也是醫(yī)療機構醫(yī)療水平的評價標準之一。
(3)減少護患糾紛,促進護患和諧。張玉芳等指出共情在護患溝通中的過程可分為①護士感受到病人的感情,②護士表達對病人的情感和狀況的理解,③病人感受到護士的理解。這三個過程分別對應著護士共情的感覺和表達,病人的共情感覺。護士對患者共情的感覺和表達實際上是對患者共情的輸入和加工過程,護士對患者感情的感受是共情的輸入過程,護士對患者狀況的理解是共情的加工過程,病人感受到護士的理解則是共情的輸出過程。作為溝通過程的共情可幫助護士準確感知患者的內心情感,減少護患摩擦,增進護患理解,減少護患矛盾糾紛。護士恰當?shù)墓睬槟艽龠M護患溝通,減少醫(yī)患糾紛,進而為醫(yī)患和諧奠定了有利條件。
2.對護士
(1)提高人際溝通能力,改善人際關系。共情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呈正相關,共情能力越高,人際交往能力就越強。人際交往能力是人際溝通的基礎,是人際溝通過程中的潤滑劑,人際交往能力高有利于提升護士人際關系。李興慧指出共情能力高的個體人際關系相對較好。護士共情能力高,其對同行內心世界的識別能力就高,能準確識別同行的真實想法,進而幫助其合理處置和應對同行關系,提高護士同行間的人際關系。
(2)促進護士專業(yè)成長,保持心理健康。共情能促進護患溝通,良好的護患溝通能使護士體會到自我實現(xiàn)的價值,感受到自己對病人的有利幫助,從而體會到自我的專業(yè)價值。幫助其不斷積累專業(yè)經驗,培養(yǎng)和完善其心理品質,促進自身的專業(yè)成長。共情能力有抑制攻擊行為和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護士的共情能力與其人際交往能力呈正相關,而人際交往能力有利于提升人際關系水平,人際關系水平與心理健康之間關聯(lián)密切,因而共情能力有利于護士保持心理健康。
五、小結
護士共情能力的內涵可從認知視角和情感視角解讀,護士共情的結構則可概括為從雙因素論和三因素論,護士共情能力對自身及護患關系有重要作用。護士的共情能力對自身而言,有助于改善其人際關系和保持健康心理;對患者而言有利于促進護患溝通,保持護患關系的和諧,減少護患糾紛,提升患者就醫(yī)滿意度。護士共情能力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應看到:
1.護士共情能力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晰;
2.護士共情能力培養(yǎng)方案有待完善;
3.護士共隋能力的評價體系仍需改進。
這些問題推動著護士共情能力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
[責任編輯:馬妍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