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星+趙欣辰
摘 要 表情包文化形成源于網絡語言碎片化傳播的發(fā)展趨勢,在此基礎上演變?yōu)橐环N碎片化的視覺語言。它的使用帶有強烈的后現(xiàn)代情緒,是對傳統(tǒng)語言的一種碎片化重構、一種情緒化表達。要客觀分析其合理性,積極規(guī)范引導、介入話語權爭奪,將其功用轉化為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一種手段,從而實現(xiàn)網絡媒介的主導權。
關鍵詞 表情包;視覺語言;網絡斗圖;碎片化;后現(xiàn)代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94-0006-02
1 表情包文化的興起及其使用
表情是互聯(lián)網社會中的一種語言表達符號,主要分為符號表情和圖片表情兩種?;ヂ?lián)網最早的表情文化是符號化表情。自從1982年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斯科特·法爾曼教授在電子公告板上創(chuàng)造了第一個微笑表情字符“:-)”以來[1],表情包作為一種網絡符號語言開始進入互聯(lián)網生活。隨后的emoji表情風靡網絡世界,深受青年人的喜愛。隨著技術的革新,圖片表情在近年來迅速占據(jù)主導,成為最流行的網絡符號。
圖片表情又被稱為“表情包”,主要有靜態(tài)圖和GIF動態(tài)圖兩種,它通過圖片表情+文字、或者動態(tài)貼圖用以表達某種情緒。表情包一般都具有簡潔明了、幽默詼諧,信息含量一目了然等特點,使得它成為青年群體最常使用的溝通符號,在當今各類網絡社交平臺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并且逐漸輻射到其他年齡階層。
表情包常見于QQ、微信、微博中,對于某些“不可言傳”的內容和情緒的表達起到了很好的表意作用。2016年年初的“帝吧出征事件”,兩岸青年的表情包大戰(zhàn)直接掀起了表情包使用的高潮,極速的推動了表情包的使用受眾,這一功用被青年群體積極發(fā)揮形成了一種“表情包亞文化”。
2 視覺語言的碎片化重構
2.1 網絡話語傳播的碎片化發(fā)展趨勢
中國的網絡話語權發(fā)展的標志性事件是2000年“博客”進入中國,人們通過博客打開了個體信息傳播的新時代。但由于博客的信息傳播具有:耗時長,深閱讀、輻射廣,且具有一定的語言門檻等特點,并不能完全滿足廣大網民對信息爆炸時代的信息表達與選擇,勢必會催生網絡話語的傳播與應用朝著碎片化發(fā)展的趨勢,微博的興起就直接迎合這一碎片化過程。與博客的體系寫作不同,微博作者不需要撰寫復雜長文,而只需要140字以內的只言片語就可以完成信息表達與傳播,從而在信息的選擇上占據(jù)優(yōu)勢。
微博出現(xiàn)直接迎合了信息爆炸時代現(xiàn)代人對碎片化閱讀的需要,故而迅速發(fā)展成為主流,“微敘述”成為主流,例如“微小說”“微電影”“微漫畫”等,其在發(fā)展過程中呈現(xiàn)出越來越短、愈發(fā)瑣碎的發(fā)展趨勢,最終如約翰·多恩所言:“一切皆支離破碎,所有的一致性均不復存在?!盵2]
2.2 網絡語言的視覺化
一般意義而言,當文字不足表達復雜的情感時,人們可以通過肢體語言來強調、增強表達感,即所謂“言不足以表意,則手舞之,足蹈之”。同理,在虛擬的網絡媒介上,當簡單的字眼已經無法承載有效的信息與情緒,就需要借助其他語言形態(tài)來表意,于是便直接催生了視覺化的語言。
最早的表現(xiàn)形式是圖片加上幾個簡單的文字。例如“殺馬特”文化中流行的惡搞貼圖“忘了愛”,就是視覺語言的集中體現(xiàn)。通過圖片場景的鋪敘,加上簡單的文字解說,就能撐起復雜的情感故事邏輯,并且達到娛樂、喜劇化效果。隨著青年網民娛樂化精神的發(fā)展,這種視覺化的語言表達很快得以流行,并且最初的靜態(tài)圖片文字,變成了加閃爍的圖片,用以增強視覺沖擊力,最終形成現(xiàn)在網絡動圖,以上的兩種形式共同構成了表情包的兩大來源。
綜上所述,從長博客的敘述到短微博的表達,再到文字語言弱化的表情包產生,是網絡語言碎片化深度發(fā)展的必然,也是網絡語言視覺化、情緒化發(fā)展的大趨勢。
2.3 視覺語言的碎片重構
表情包具有情緒化、娛樂化、非理性等系列特點,它并不是一味的碎片,其本身也有一套特定的運行邏輯。它在傳統(tǒng)的主流話語之外,重建了一套網絡話語邏輯與框架。
表情包的最大特點就是開放是編輯,即所有網名都可以參與制作與發(fā)布表情包。它的重構邏輯直接打破了原有的傳播壟斷,只要具有娛樂精神,自己制作的表情包就能擁有大量受眾。而擁有豐富表情包資源在特定網絡情境下(例如斗圖),會被視為具有資深的經驗和較高的網絡地位,使其在虛擬語境中獲得極大的自我滿足感,這直接構成了表情包文化不斷創(chuàng)新、繁榮的內部邏輯。
表情包的另外一個重要特征是共享,而不是對抗。在表情包大戰(zhàn)中,首次使用的表情圖會產生較強的視覺沖擊,然而表情包一旦使用,就意味著其資源的共享,從而產生快速鏈條式的傳播。例如在“帝吧出征”事件中,首次使用的表情包被臺灣青年網友收藏并使用到斗圖過程中,使得大陸網友紛紛添加專屬水印。最后,臺灣網友主動向大陸網友求表情包資源,雙方和解,最初的斗圖變成了兩岸青年的交流互動,整個事件邏輯推到重構。
3 “網絡斗圖”的后現(xiàn)代情緒表達
斗圖,顧名思義就是用來斗嘴的圖片。該活動興起于QQ,通過網友在群聊時推送惡搞圖片相互娛樂,后來發(fā)展到貼吧與論壇上,人為的發(fā)帖組織斗圖活動,通過在表情圖片競技中獲得成就感。目前深受青年群體喜愛的網絡斗圖,其實是青年群體后現(xiàn)代情緒表達的一種方式,其重要特征如下。
3.1 娛樂與狂歡
網絡斗圖的產生是青年群體的娛樂精神的網絡表達。例如2016年“帝吧出征”事件中的表情包大戰(zhàn)就產生了“原主題消解的作用”[3]。網絡斗圖的無主題、任意性、娛樂性、情緒化正契合了后現(xiàn)代主義中其作為“一種廣泛的情緒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條”[4]的特點,在斗圖的過程中政治、文化的含義統(tǒng)統(tǒng)被解構,成為一種娛樂形式,既“消解作為抵抗”的形式,青年在斗圖中的心態(tài)“不存在對錯之分,有的只是好玩還是不好玩”[5]。
3.2 玩弄碎片endprint
網絡斗圖中表情包的運用是視覺化的碎片語言的集中碰撞。它直接契合了博德里拉“玩弄碎片,就是后現(xiàn)代”[5]的觀點?!八槠笔呛蟋F(xiàn)代主義的一個重要表征,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認為:“后現(xiàn)代文化的首要特征是零散化、碎片化、缺乏連貫性,給人一種拼貼感,與此相應的是情感和歷史感的消失?!盵6]網絡斗圖中的表情包來源各異,主題不一,在一個不確定主題的話語下,時刻會發(fā)生偏轉,即所謂“一言不合就斗圖”。斗圖的起因與發(fā)展都帶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也沒有固定的邏輯,體現(xiàn)了“玩弄碎片”的后現(xiàn)代主義情緒。
3.3 其他后現(xiàn)代表征
最后,網絡斗圖的整個無厘頭過程集中的表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的諸多表征。哈桑在《何為后現(xiàn)代主義》一文中將其后現(xiàn)代主義歸納為:“不確定性、零亂性、非原則化、無我性、無深度性、卑鎖性、不可表現(xiàn)性、反諷、種類混雜、狂歡、構成主義等?!盵7]網絡斗圖所用的表情包基本能涵蓋以上所有后現(xiàn)代主義的特征,并直接體現(xiàn)在斗圖過程當中。例如產生的不確定性、發(fā)展的凌亂性(無線索)、陣線的無原則轉化、種類混雜、狂歡等等特點。在斗圖過程中一切的表情包傷害都可以以幽默的形式應對,集中的表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主義的娛樂、創(chuàng)新精神。
4 評價與干預引導
表情包文化的產生與發(fā)展直接推動了當前網絡話語乃至社會話語生態(tài)的變革。它直接反映了青年群體的樂觀、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作為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充分彰顯了青年人的個性與時代精神。
當然,它也有其負面影響。第一,表情包代表著草根話語的崛起,并人為的設置了語言壁壘,交流必須首先接受其解構文化,而這種結構文化是對傳統(tǒng)的叛逆、破壞。第二,表情包的制作與傳播輻射了所有的網絡公民,由于網民們的素質不一,它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低俗、暴力的語言環(huán)境[1]。第三,表情包文化的娛樂、解構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主流話語的消解與弱化。故而需要對表情包文化進行正確的、有效的干預引導。
首先,要對青年群體推崇的表情包文化有清醒的認識與定位。表情包文化是青年群體情緒宣泄的一個必要窗口,它有其合理的內生邏輯,同樣存在產生、發(fā)展、衰落或轉型的過程,我們可以引導、可以規(guī)范,但不能輕易否定,對其要批判性的揚棄。
其次,在適應碎片化的前提下,我們要不斷整合碎片化信息。表情包的碎片化中也有連貫表情包的使用,這種組圖形式是對于過于碎片化的圖片不足以表達豐富內容的一種補充,我們可以積極利用這種形式整合過度碎片化信息帶來的負面影響。
再次,凈化碎片化信息。對于三俗內容的表情包加強監(jiān)管,對于不遵守相關規(guī)定的涉事互聯(lián)網企業(yè)要采取處罰措施,依靠企業(yè)和管理部門共同維護互聯(lián)網載體的文明、健康發(fā)展。
最后,積極參與話語權的爭奪,引導視覺化網絡語言的風向。針對表情包文化中開放新編輯的突出特點,主流意識形態(tài)也應該積極參與到表情包的制作過程當中,以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主流價值,從而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鄭滿寧.網絡表情包的流行與話語空間的轉向[J].編輯之友,2016(8).
[2]道格拉斯·凱爾納,斯蒂文·貝斯特.后現(xiàn)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M].張志斌,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1.
[3]張寧.消解作為抵抗:“表情包大戰(zhàn)”的青年亞文化解析[J].現(xiàn)代傳播,2016,38(9):126-131.
[4]大衛(wèi)·格里芬.后現(xiàn)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xiàn)[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6.
[5]王治河.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后現(xiàn)代主義[J].北京大學學報,2006,43(3):17-24.
[6]陳莉.碎片化與意識形態(tài)批評:詹姆遜后現(xiàn)代文化批評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21-24.
[7]伊哈布·哈桑.何為后現(xiàn)代主義[J].王岳川,譯.文藝研究,1990(2):157-1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