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莉+黃壓西
摘 要:我國地方建筑求同存異各具特色,粵東民居便是其中一座瑰寶。擁有她獨特的文化內涵。論她的藝術雕琢和文化內涵,比客家土樓有過之而無不及?!暗窳寒嫍?,池臺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夸壯麗,不惜貲費。”引詞為據。同時粵東民居直接地將大自然因素所謂順風天時地氣溶入建筑中,道出天人和一境界和尚古心相。
關鍵詞:粵東;民俗;建筑
中圖分類號:TU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178-01
一、廣濟
披歷細雨洗去塵埃,我們沿著陳年石階,追尋著韓公的足跡。此始建于北宋咸平年間的韓文公祠建筑群古樸典雅肅穆端莊。祠內遍掛名家題寫的匾額,沿壁環(huán)列歷代碑刻;祠內還有侍郎亭、天南碑勝以及劉海粟題寫的石牌坊等遺珠。紀念韓愈以文治潮的歷史功績,彼山被命名為韓山,此水被命名為韓江,街巷也以韓為名,連后來興建的橋名也與韓愈有關,也以“十八梭船廿四洲”著稱的潮州湘子橋。它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韓山韓江韓公祠,韓街韓巷湘子橋”潮州因韓愈更加馳名,因而日益繁榮發(fā)展。如今作為文史古城,坊間有聞到廣不到潮, 枉費走一遭。
二、慈黌
慈黌故居目前唯一對游客開放的只有善居室,不過故居中的宅第遠不止這廂。大多人所不知的是,在通奉第、郎中第、壽康里等其他宅第的建筑結構上,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宅第后方缺一角。 對于“富不過的慈黌爺”來說,其宅第為何會缺一角呢?據前輩說當年陳慈黌故居的建筑遵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理念,故意讓這些宅第美中不足。另有一事佐證此說法據說當年陳慈黌家財萬貫,僅他擁有的船只就有一百多艘,他為船只編號時卻僅編到99號,而這樣做也是為了遵循這一自然規(guī)律。
隨后來到的退一步齋,它是根據書齋的建筑結構而命名的。從正門看,書齋與祠堂一字排開,無論結構大小還是建筑風格,都與祠堂無幾。那其名字的依據是什么呢?當大家走到退一步齋后方的外墻時,其名字的來源便一目了然。原來,當年在興建這座書齋時,后方的外墻并沒有像前方一樣銜接祠堂的外墻,而是故意往內稍作退讓,相差距離也剛好是一步之遙。
三、倒穩(wěn)
除府第式民居外,河洛人留給閩粵建筑式樣還有土樓圍寨。圍寨多見于濱海的平原地帶,土樓則分布在饒平山區(qū),在丘陵和山地,還有少量介于圍寨和土樓之間的樓寨。圍寨和樓寨一般為講河洛話的潮人所擁有,土樓則潮人和客家各占一半。就占地面積而言,土樓是無法跟圍寨相比的,如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八角土樓——三饒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的道韻樓只是潮州龍湖寨的百分之一。故平原的圍寨往往以面積取勝,而山區(qū)土樓則以高度取勝。 由此可見圍寨和土樓分別是適應平原和山區(qū)不同地理環(huán)境的最佳選擇,二者是一種同源異構的關系,本身并無潮客之分。在山區(qū)的潮人,一般會采取土樓的居住模式;而地勢較為平坦的客家人,如興梅地區(qū),則有類似圍寨和府第的“圍龍屋”和“五鳳樓”等的出現。把“土樓”一概說成是客家的專利是不恰當的,要比較著二元著看。
四、厝里
老宅建筑結構,基本都是按傳統(tǒng)建造的“從厝式”民居群落。坊間流傳“潮州厝,皇宮起”的說法:即是按皇宮的式樣建造的。
比如高聳挺拔的山墻:在地俗稱厝角頭。氣勢恢宏、高聳挺拔的厝角頭是粵東民居的顯眼之處。山墻按形狀的不同可分為金木水火土各式,考察得知他們的特點是:金形圓而足闊;木形圓而身直;水形平而生浪;火形尖而足闊;土形平而體秀。?山墻的裝飾重點集中在上半部。流暢的板線模線沿左右兩邊傾瀉而下,線與線之間留下一個個被稱為肚的裝飾空間,里面綴以精致的嵌瓷。其下還有被稱為楚花的團花圖案,其造型與楚漆器中循環(huán)飛動的紋樣極為相似。
五、紅頭
周知閩粵地區(qū)也是我國著名的僑鄉(xiāng),眾所千萬的海外潮人約占國中華人1/6 自宋以來隨海上絲路的興起,潮人就始尋新的生存方式,開始向南洋諸國遷徙。樟林古港便是韓江出??谏弦粋€重要港口,謀生海外潮人便從這里起航出海。
紅頭船,已經成了潮人開拓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一種象征。好善樂施的海外潮人帶回了僑居地的文明成果,并為家鄉(xiāng)的建設發(fā)展傾注了情感和力量。潮人面對著大海也離不開大海,大海磨勵和鑄造了潮人海的性格與胸懷,培育和豐富了民俗精神內涵。
六、明安
隨著現代新型建筑材料的運用使粵東民居模式煥發(fā)著新風采。而它現代民居中也不乏藝術精品。銅盂鎮(zhèn)洋美村明安里便是新近興建的潮式民居群落代表,它既遵循傳統(tǒng)文化內涵和樣式進行建造,保留原汁原味又賦予新時代文化風情,再現新仟年文化民俗新輝煌。明安里中的嵌瓷、泥塑、彩繪、金漆木雕、石雕等裝飾工藝,皆請在地民間傳統(tǒng)工藝高手制作。其中的牌匾和壁聯(lián),據說是數十位當代重量級的書畫名家的墨寶互相輝映,這是前所未有的。
七、叢祠
粵東建筑石雕在姊妹藝術的影響下,克服了在石刻的困難,拓展了雕刻材料,能表現非常復雜的題材,創(chuàng)造出令人矚目的藝術成果。它更是建筑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展歷程與其他藝術門類分不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補與吸收共同形成濃烈的地方藝術特色。
叢熙公祠的建筑石雕的創(chuàng)新,是今天建筑裝飾的重新認識和新的嘗試,為建筑藝術積累了一大筆寶貴的經驗和財富,為現代建筑裝飾的品位與審美提供了借鑒。通過審美而產生了共鳴,形成了統(tǒng)一整體,構成建筑石雕的生命氣息,這對我們探索現代建筑裝飾仍具有借鑒和啟示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