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潔
【摘 要】
以吟誦為切入口,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復誦讀與品味中,感受詩歌的意象,體悟詩人的情懷。
誦讀是詩詞教學之根本。由讀準生字開始,再要求讀得抑揚頓挫、停頓適當。其次,提升讀的要求,從讀的實踐中要求學生“爭取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讀出感覺來,要由整體上感悟詩人的感情,為學生的古詩詞理解歸納出一個實質可行的方法。
這些關鍵詞句,是一首詩中最傳神、最靈動的句或字,是詩歌的題眼。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名句”,對于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有點睛之用。
【關鍵詞】
誦讀 詩情 詩眼 詩韻
詩歌之美,在于其語言高度精煉概括,內容涵蓄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但由于種種原因,閱歷尚淺的學生是難以理解詩歌其中更多的內涵的,所以古詩詞的教學在小學階段多為“讀—背—解釋”的步驟方法,雖然學生會背了,也知道詩意了,但不能從深層次上走近詩人,因而也不能深入地去領會和欣賞。這無疑是辜負了中國文學史上這一輝煌篇章所帶給我們的精神盛筵。
一、反復誦讀感詩情
優(yōu)美的語言,成就了流傳的古詩。古人學詩,貴在誦讀,有“三分詩,七分讀”之說,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成為我引領孩子們更近地接觸詩歌的第一步。我指導孩子們感受詩句的平仄和諧,體會語言的音韻流轉之美。古語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睂τ诂槵樕峡诘墓旁娪葹橹匾Ub讀有助于培養(yǎng)語感,學生對詩歌的反復吟誦,有助于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能觸發(fā)他們的情感體驗。
有了對古詩的初步印象和感受之后,再掃除語言、文字的障礙,共同釋義、翻譯,對學生來說就比較容易了。但古詩產生的年代久遠,音義等方面都有與現(xiàn)在不同的差異。如讀音方面,“斜”在現(xiàn)在讀“xié”,但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出古詩詞的押韻,在“遠上寒山石徑斜”中念“xiá”就比較好。在字義上方面,很多詞語發(fā)生了改變。如“妻子”一詞,在杜甫的“卻看妻子愁何在”中詞義拓展,意為“妻子兒女”;“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中的“青春”就與現(xiàn)在的意思完全不同,是“青青的春天”的意思。字詞意思尚且如此,更不要提在古詩詞中的詩句的句意理解了。所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朗讀體會試作注音、釋文、翻譯,然后教師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使學生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能得到更大的收獲。
在學生已經了解詩歌內容后,進一步欣賞古詩時,吟誦又起到了一個很好的作用。詩歌的審美特征之一就是節(jié)奏感、韻律美。吟誦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詩的韻味?!昂迷姴粎挵俦樽x”,通過反復誦讀,強化對文字的記憶,而且詩的形象也逐漸浸潤于學生的腦海中。
誦讀是詩詞教學之根本。正如周振甫在《論誦讀》中總結的誦讀:“讀時分輕重緩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應,足以幫助對文章的了解,領會到作者寫作時的情緒?!庇勺x準生字開始,再要求讀得抑揚頓挫、停頓適當。其次,提升讀的要求,從讀的實踐中要求學生“爭取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讀出感覺來,又由整體上感悟詩人的感情。為學生的古詩詞理解歸納出一個實之可行的方法。
二、扣住詩眼品詩韻
古詩詞由于篇幅短小,但意境豐富,所以在遣詞造句上極為講究。如,杜甫《春夜喜雨》題中的“喜”字,便明朗地表明了作者本詩的感情基調。通篇不著一“喜”字,但“喜”意都從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其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二句,用擬人手法,為夜雨無聲傳神。清仇兆鰲云:“曰潛,曰細,寫得綿綿密密,于造化發(fā)生之機,最為密切?!蓖醢彩摹恫创现蕖分小按猴L又綠江南岸”中“綠”字,也使這一句更富有表現(xiàn)力。洪邁《容齋續(xù)筆》卷八云:“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實十許字,始定為‘綠?!币弧熬G”字,境界全出,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成鮮明的視覺形象——春風和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寫出了春風的精神,這生機盎然的春景與詩人的喜悅心情也相契合。羅隱的《蜂》后兩句“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問而不答,也是寓意深刻,詞淺意深。
這些關鍵詞句,是一首詩中最傳神、最靈動的句或字,是詩歌的題眼。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名句”,對于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有點睛之用。
如家喻戶曉的孟浩然的《春曉》,語言淺顯,風格平易,在短短的20個字中,有時間的跳躍,“春眠不覺曉”從晚上寫到早晨;有陰晴的交替,“夜來風雨聲”,從晴天寫到雨天;而“花落知多少”更預示著詩人的感情的微妙變化。宋劉辰翁評曰:“風流閑美,正不在多?!泵麋娦试u曰:“通是清境?!本推鋬热荻?,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很容易地解讀。但詩歌所表現(xiàn)的詩人情懷如何體悟,只有引導學生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
好詩便如好茶一般,字里行間總蘊著詩香,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慢慢品味,細細品讀,才能從淺淺淡淡的字詞中讀出滿滿的深深的意蘊。正如這首《春曉》的教學,我沒有簡單地標注“知”的意思,而是通過學生的自我感悟理解來達到認識上的統(tǒng)一,感悟本詩的意蘊,體悟詩人的情懷。在一次次的交流品讀中,感受詩人喜愛春天的感情,讓詩中的情韻在孩子的唇邊心間流轉,體會作者那種不說盡,不說透的,卻有著淡淡的惆悵的心意表達。
葉圣陶說:“吟誦的時候,對于研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希望通過我的詩歌教學探索,引導孩子們從吟誦中走近詩歌,給孩子的詩歌學習驅走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帶來清爽舒暢之意,在品讀詩句中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輕輕打開詩歌的大門,走進這神秘神奇的美麗花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