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xué)富
斗草。古時,在端午節(jié)前后,有一種特別流行的游戲:斗草。梁朝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上有“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的記載。唐朝時斗草之戲最盛,據(jù)記載,唐中宗時安樂公主在端午節(jié)斗百草,為了使自己所采的花草種類繁多,她派人快馬加鞭去遠處摘取。到了清代,斗草游戲仍然盛行,不過斗草游戲僅以女性為限了。
采百蓮。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池上》詩,勾畫了一幅兒童采蓮圖:“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贝蠛途拍辏?35年),時任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洛陽的白居易,一日游于池邊,見山僧下棋、小娃撐船而作此詩。
牧牛。在古代,對孩童來說,牧牛也是一項游戲。唐代詩人崔道融的《牧豎》詩將一個放牛兒童演繹得活靈活現(xiàn):“牧豎持蓑笠,逢人氣傲然。臥牛吹短笛,耕卻傍溪田?!?/p>
垂釣。胡令能,唐代詩人,隱居圃田。一天,他閑來無事,前往農(nóng)村訪友,被一個專心致志于釣魚的蓬頭稚子所感染,寫下了一首詩《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xué)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yīng)人?!卑拙右子幸皇住队^游魚》詩也寫了一個另樣的釣魚兒童:“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痹娙丝臻e之時,圍著水池看著水里的魚自由地游動,正好遇到小童擺弄釣魚船。詩人有感而發(fā),愛魚之心人各有異,我愛魚給魚喂食,盼它長大;你卻垂鉤釣魚,為圖己樂。
捉蝴蝶。“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边@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的詩句。惟妙惟肖地寫出了兒童們捉蝴蝶的情態(tài)。
學(xué)種瓜?!皶兂鲈盘镆箍兟椋迩f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xué)種瓜。” 宋代詩人范成大的《夏日田園雜興·其七》一詩描寫了兒童學(xué)種瓜的天真情趣。
捕蟬。袁枚,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時稱隨園先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江寧知縣。他的《所見》詩“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就刻畫了一個活潑自在、天真無邪的牧童捕蟬的情景。
放風箏。高鼎,字象一、拙吾,是清代后期詩人。他晚年歸隱于上饒地區(qū)的農(nóng)村。寧靜的早春二月,看到青草漸漸發(fā)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在歡快地歌唱。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仿佛在春天的煙霧里醉得直搖晃,輕輕地撫摸著堤岸。一群活潑的孩子們放學(xué)早歸,趁著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孩子們歡聲笑語,興致勃勃地玩耍,使春天更加生機勃勃,富有朝氣,充滿了希望。此情此景,詩人按捺不住興奮的心情,寫下了一首《村居》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xué)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p>
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孔尚任也有一首《風箏》詩:“結(jié)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夸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幾個兒童興致勃勃,結(jié)伴去野外放風箏,卻等不到足夠的春風,吵吵嚷嚷地罵老天不公平,我放風箏你卻不給力。一個“罵”字,體現(xiàn)了兒童對放風箏的鐘愛,表現(xiàn)了兒童的稚氣可愛。
(轉(zhuǎn)自《北京晚報》)
素材壓縮 對每個人來說,天真無邪的兒童時代都是美好的回憶。古代雖然沒有如今種類繁多的玩具,但那時候兒童玩的游戲是置身于大自然,親近山川河流,童年趣事最多的是垂釣、牧牛、放風箏、捕知了等。
閱古知今 從古代的兒童游戲到現(xiàn)在的手機游戲、網(wǎng)絡(luò)游戲,折射了時代的進步。了解古時候的兒童游戲,可以增強青少年兒童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從而自覺擔負起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使命。本素材適用于網(wǎng)絡(luò)游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話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