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毅鳴
刷手機進店、選品、拿貨,然后走人。
去年年底,電商巨頭亞馬遜放出了一個憋了四年的超級大招——全新的線下商店Amazon Go。這是一個無需排隊結賬的實體店,用戶要做的只是刷手機進店、選品、拿貨,然后走人。而前段時間,亞馬遜又突然宣布以137億美元收購美國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大幅度進軍線下零售業(yè)的亞馬遜,不僅僅讓自己股價暴漲,還讓對手沃爾瑪的股價暴跌7%。
這種激進的布局,讓高呼“新零售”的馬云也相形見絀。這不禁讓人感嘆,論真正的科技創(chuàng)新,果然還是國外的超級巨頭更勝一籌。
簡單來講,淘咖啡是一個承載無人技術的樣品。阿里用它來教育公眾,同時向潛在的B端客戶展示技術水平,并不是為了搶星巴克的生意。
據知情人士透露,該項目團隊近日正式進駐了“新零售技術實驗室”。曾主導無人零售店Amazon Go算法的亞馬遜華人科學家任小楓也已加盟阿里!
淘咖啡是一個占地面積達200平方米的線下實體店,集商品購物、餐飲于一身,可容納用戶50人以上,實際容納規(guī)模可隨場地面積而增加。
第一步:進店。第一次進店,用戶需要打開App“手機淘寶”,掃碼獲得電子入場碼(需簽署數據使用、隱私保護聲明、支付寶代扣協(xié)議等條款),通過認證閘機,收好手機(全程不需要再掏出手機),開始購物。
第二步:選貨。用戶在店內可以隨意拿起任何一樣商品或者在餐飲區(qū)點單,和日常購物并沒有什么區(qū)別。
第三步:支付。離店前,用戶必須經過一道“結算門”,也可以說是“剁手門”。它由兩道門組成:感應到用戶的離店需求時,第一道門便會自動開啟;幾秒鐘后,第二道門開啟,此時“結算門”已經完成了扣款,旁邊的提示器會說:“支付寶共計扣款XX元。”
到這里,整個購物環(huán)節(jié)就結束了。
和Amazon Go的區(qū)別是什么?
從創(chuàng)業(yè)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得到的消息來看,阿里無人零售和Amazon Go的區(qū)別還是挺大的,最大的區(qū)別在結算技術上。
根據亞馬遜申報的相關專利,Amazon Go是通過特殊的貨架(可以感知人與貨架之間的相對位置還有商品的位移)來計算是誰拿走了哪一件商品,那么這個貨架顯然是Amazon Go的核心科技成果。但這就會帶來兩個問題:
第一,一旦超市里人多了,系統(tǒng)的計算量就會迅速變大,商品價格準確性也不好保證,這也是Amazon Go不能容納超過20個人的原因。
第二,貨架的成本很高。超市越大,需要的貨架越多,智能貨架的采購成本和維護成本也就越高,最終能不能真的低于人力成本也是個問題。
Amazon Go原計劃于今年7月份落地,之所以會延期,主要也是因為亞馬遜還有很多技術問題沒有解決。
相比Amazon Go,淘咖啡把支付功能設計在了離店時的“結算門”上,貨架區(qū)則是用視頻信息捕捉來優(yōu)化運營,幫助結算。
同時,淘咖啡有一套復雜的生物特征自主感知和學習系統(tǒng),即使在用戶不看鏡頭的情況下,也能精準地捕捉到用戶的生物特征。比如,系統(tǒng)會記錄用戶拿到某一樣商品時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幫助商家判斷某款商品是不是讓用戶滿意,還會捕捉用戶在店內的運動軌跡、在貨架面前的停留時長,從而指導商家調整貨品的陳列方式和店內的服務裝置。
不僅僅是降低人力成本
未來,所有的無人超市,最重要的目的當然是降低人力成本。
或許收銀員是這波浪潮中最大的受害者,建議讀者如果身邊有做收銀員的朋友,真的可以開始考慮跳槽了。
不過,無人超市的賣點顯然不止于此,它更大的意義在于把“超市”這個高頻場景中的人群變成了互聯(lián)網意義上的“用戶”。
拿淘咖啡舉例,為什么它是一個從實驗室里出來的項目?因為它的背后牽扯到一套完整的無人零售解決方案:既打通線上,也連接線下;雖然身為阿里巴巴新零售的環(huán)節(jié),但也需要其他幾大核心業(yè)務板塊的幫助,像是芝麻信用、生物識別等螞蟻金服的各類IoT技術方案。
據傳,淘咖啡正在進行內部壓力測試,就現有的技術流程來看,超過Amazon Go最多20人的人數限制是很輕松的。
阿里加速改造線下零售業(yè)
目前看來,無人零售項目未來極有可能會由天貓超市牽頭。和亞馬遜一樣,阿里已經布局了大量的線下業(yè)態(tài),假如這項技術走出了實驗室,因為縮減人力成本的誘惑,對于下面這些實體超市的改造速度將是驚人的。
再說了,如果能搶到大量線下場景,支付寶的身份加支付系統(tǒng)就能奪回很多被微信支付搶走的小額支付場景。
當然,前提在于手握永輝超市的劉強東還沒有開始推進無人零售。
從年初的去哪兒前CEO莊辰超再創(chuàng)業(yè)做愛鮮蜂,到無人便利店F5未來商店獲創(chuàng)新工場3000萬投資,再到Amazon Go和淘咖啡等擺脫傳統(tǒng)掃碼、采用新無人技術,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線下零售的場景正在被“哄搶”。
假如創(chuàng)業(yè)公司能夠把更多的線下流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用戶,在這個線上流量枯竭的后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一定會產生巨大的價值。endprint